宁波港的发展历史

港区概况

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

现有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50座。

主要经营进口铁矿砂、内外贸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煤炭以及其他散杂货装卸、储存、中转业务。

2005年,宁波港***实现货物吞吐量2.69亿吨,同比增长19.0%。

吞吐量继续保持大陆港口的第二位。

2005年,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0.81万标箱,增长30.0%。

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标箱,居大陆港口第四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二十名。

历史沿革

宁波港,一个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期的发展,千年古港正以亿吨大港的新姿,大踏步地从古老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据史料记载,宁波港起源于古老的河姆渡。

公元752年(唐天宝11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宁波靠泊登岸,标志宁波港正式开埠。

一千余年的悠久岁月,宁波港历尽磨难,饱经风霜。

至1949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仅4万吨。

新中国的成立,使衰落的宁波港获得新生,港口发展蒸蒸日上。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3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宁波港开始了镇海港区的建设,使这个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古老港口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

1979年1月10日,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了第一根钢桩,开始了北仑港区的开发建设,从而使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

1978年,宁波港仅有500-3000吨级泊位11个,年通过能力97万吨,年货物吞吐量214万吨。

至2003年,全港已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37个。

在万吨级的泊位中,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就有23个。

2003年,全港货物吞吐量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77.2万标准箱。

分别比2002年增长20%、48.6%。

是全国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北仑港区航道水深一般在30米至100米,可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巨型船舶进港的需要,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宁波港地处中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航线交汇点,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北仑港区的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建港投资省效益好;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平坦宽阔,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优越的港口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

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

宁波港加快建设进口铁矿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原油成品油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5个基地,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港。

到2007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构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外港,成为浙江省、宁波市的物流龙头,全面建成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5大中转基地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力争进入世界5大港口;全港集装箱的吞吐量将达到500万TEU以上,争取进入世界港口前15位,国内港口前4位。

自然条件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

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

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州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

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

进港航道水深在18.2米以上,30万吨船舶可候潮进出港。

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

北仑港区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在北仑港区建码头无须修建防浪堤,投资省、效益高,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宽阔,对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集疏条件

宁波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

全年新开辟航线40条,世界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都已落户“宁波港”,月均航班数已突破600班。

发展前景

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的启动,将加快提升宁波港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