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出自哪里?
出自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
节选原文: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
译文:
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须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多多记取且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善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像东西需要加工一样。
扩展资料
《潜夫论》***十卷三十六篇,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王符心怀忧虑,隐居著书,终生未仕,他的平民身份以及耿介的志操,使得他能够更客观地审视社会,并进行如实记录,写成了《潜夫论》。
王符总结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对社会状况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历数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衰世之务”,并引用许多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
把社会的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尊贤任能,信忠纳谏,并认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
针对当时“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豪族权贵朋党为奸虚造空美的状况,他鲜明地提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命题,并要求统治者“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参于效验”,建议统治者采取考功、明选等实际措施来改革吏治,强烈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
他的政论文中最突出的是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桑,爱惜民力。他还谈到要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等。
《潜夫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政论专著,论证行文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汉代辞赋盛行,《潜夫论》也因此表现出了一种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以及骈散结合的特点,体现出了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
百度百科--潜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