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五个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你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第二册数学教案选文1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和初步空间概念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三维图形的识别。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三维图形的识别。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平截头体、矩形平台等。幻灯片;动画。学习工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画一个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每个学生用手触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讲得很清楚,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老师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截头体、长方形桌子、墨水瓶盒等。老师问:这些物体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表面上吗?(没有)老师讲得很清楚,这些物体的零件不在一个平面上,都是立体图形。

3.简介:今天,在这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对长方体的理解

第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点

1.请拿出你自己的长方体。老师提问:请用手触摸长方体。它被什么包围着?请用手触摸两张脸的交点。请确切地感觉三条边的交点是什么。

教师板书:面、边、顶点

2.参考讨论大纲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盒子的特征”

讨论大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曲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边的位置和长度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老师板书:长方体:

面:6、长方形(或者两个相对的面可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边:12,四条对边长度相等。

顶点:8。

老师:请完整地谈谈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怎么和平面图形区分?请观察,你能看到多少张脸?哪种面条?你能看到多少边?哪些边缘?

老师介绍了长方体的画法:图上用虚线表示看不见的边,最后一个是长方形,其他面是平行四边形。

4.展示长方体框架进行观察。

老师提问:框架上的12边可以分成几组?怎么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边长度相等吗?

老师讲得很清楚,在一个顶点相交的三条边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立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立方体的特征”

老师的问题:看一下新的长方体,看看它和原来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得相等,六个面都变成正方形,长方体变成正方体)

2.学生对照长方体的特点自学正方体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后,

老师板书:立方体:

正面:6个相同的正方形。

边:12边的长度都相等。

Top: 8。

3.学生讨论并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似性:面、边、顶点的数量相同;

区别:形状、面积、边长不同。

老师的问题:你有一个长方体的所有特征立方体吗?试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立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第二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本课掌握关键词和自然数(除0外)按因子个数分类的数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点,体验质数和合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建构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课程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 ~ 24页“质数与合数”。

学习情境与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对“因子的多重特征,倍数,奇数,偶数,2,3,5”的掌握。这个单元涉及到很多概念。“质数与合数”是一门概念教学课,容易与抽象概念混淆,生活中很少用到。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算、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过程,建构素数、合数的概念。

2.掌握整数按因子个数的分类,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3.通过研究质数和合数的特性,体验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每次你有一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

活动1:建构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引导学生按要求列出乘法公式:“因子用整数,不要用1”。

老师写“1 =”...在黑板上。没有文字,老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按要求说出乘法口诀。

学习情境预设:学生可能存在使用1或小数的问题,老师会用手势提醒他们“不要使用1”和“使用整数”。

2.老师:根据“用整数代替1”的要求,我们无法列出乘法公式的个数,所以称之为质数;你可以列出乘法公式的个数,我们称之为合数。

老师在这些质数前面依次填写“质数”和“合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学生自然说出“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

在“活动1”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基本不说话,只用手势或面部表情来组织教学,给学生一种神秘感,在营造安静的氛围中安静地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活动2: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1.老师:“你从这些乘法公式中发现了什么?

学术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质数都是奇数;对策:老师指出2是质数,15是合数;

合数可以写乘法公式;如果不用1,质数是写不出乘法公式的。

2.老师擦掉“不要用1”,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公式,然后用因数的个数来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老师:观察因子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从乘法公式中,学生可以快速清晰地发现,质数只有两个因子,1和它本身,而合数除了这两个因子外,还有其他因子(至少三个因子)。

3.根据学生回答黑板。

4.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术预设:有的同学可能认为1有两个因素,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1应该是一个质数;有的同学可能认为1本身还是1,所以1应该只有一个因子;有些同学可能认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老师完整的写了板书。

5.总结: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样的数是质数?合数是什么样的数?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设计意图

留足时间让学生体验运算、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过程,建构素数、合数的概念。并尝试根据因子的个数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会利用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活动3:运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1.继续寻找30以内的其他质数。

2.做:出示数字卡:17,22,29,35,37,87,93,96,1,填在质数和合数对应的设定圆里。

3.下列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3)1,2,3,4,5...,除了质数,都是合数。()

(4)两个素数之和是偶数。()

设计意图

通过不断地寻找、发现和判断素数的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巩固对素数和合数的特征的理解。

活动4:扩展、延伸和深化概念

1.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小组交流后汇报)

(1)两个素数之和为10,乘积为21。它们是什么?

两个素数之和是20,乘积是91。它们是什么?

(3)最小的素数是多少?最小的合数是多少?

2.在括号中填入质数:

8=()+()12=()+()28=()+()

3.数学阅读:哥德巴赫猜想。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刚才你们在努力解决一个世界难题,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世界难题是:是否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这个问题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全世界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个难题,但至今没有解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让学生做一点数学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找相关书籍或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在适度展开中,我们试图解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阅读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给学生留下课后探索的空间。

活动5:总结

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选编第3部分,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表达两个整数除以分数的商,用两种方式描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

3.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代表的两种含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初步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分数与除法的直观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本身的意义就是除法的定义,这是分数和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列出除法公式,并结合分数的含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公式,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两个数的除法的商或者用两个数的除法的形式写出分数。

教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第一,进口

老师:孩子们,上课前我们来测试一下大家。(展示课件)答案是什么?

生:月饼。

老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喜欢吃月饼吗?

生:对。

老师:老师也是。月饼也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我们来看看(展示课件)。把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会得到多少块?如何以列的形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老师:太好了。如果声音大一点就更好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多少件?如何以列的形式计算?

生:0.5元,1÷2=0.5(元)。(板书)

老师:表达的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明白。老师会继续考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三个孩子,每人分几块?如何以列的形式计算?

老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荣耀。好像大家都已经能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没有学习工具的情况下5除以7是多少?

健康:七分之五。

老师:没错。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公式。当整数除法不能得到整数商时,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商?

学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分母是谁?分子是谁?

学生:用被除数做分子,除数做分母。

老师:那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文字总结一下?

学生:除以除数等于除数的被除数。

老师:你表达得如此清晰流利,真令人惊讶!

老师总结: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的除法。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数。所以分数和除数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除法器÷除法器=除法器/除法器(板书)。是用字母表达的吗?

生:a÷b= a/b(b≠0)(板书)

师:在这个关系中,每个数的取值范围要注意什么?

学生:因为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为零。那就是b≠0。

老师:想一想分数和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强调,分数是一个数,但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的除法(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组织是一次行动。

老师:以后我们看分数的时候,会有两层意思。(将“1”平均分成四份来表示三份的个数,或将“3”平均分成四份来表示1份的个数。)

第二,巩固练习

老师:你知道两代情吗?你和他一样聪明吗?敢挑战他?我们突破吧。你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列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将5公斤糖分成7份,每份是()公斤;将1斤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斤;也就是说,5公斤糖()和1公斤糖

()是相等的。

三、课堂总结

告诉我你得到了什么。重点讲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结论: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的为你骄傲!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快做一个新人,你会成长得更快!

第四,作业

练习12问题1,3。

板书设计

分数和除法

股息分配器=分配器/分配器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题目之前,要用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分数,复习旧知识。在探索新知识时,从想象出发,每个人有两块蛋糕到一块蛋糕。如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块蛋糕?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很容易用公式1÷4来计算,同学们很快就会说1/4。这时候我又会问:为什么是1/4?你们是怎么分享的?学生用准备好的光盘得一分;然后展示出来:学生经过一步步打分的过程,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好的理解,进而明白为什么是3/4。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的除法。可以理解为“1”平均分为四份,表示这样的三份;也可以理解为“3”平均分为四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认识和建立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本质上是与分数意义的扩展同步的。教学结束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数学知识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状态而言,除了是抽象的,应该是可以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4个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和变换。结合实际生活,可以初步感知自转现象,探索自转的特点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旋转一个简单的图形90°。

3.初步学会用旋转法在方形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4.欣赏图形旋转变换创造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究图形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3.可以将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正方形纸上旋转90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格纸

教学过程:

首先,场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带了一个魔方。再玩这个游戏最常用的操作是什么?(旋转)

请演示如何用手旋转。(学生用手势示范)

问:为什么做旋转手势时,你们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顺时针旋转,有的逆时针旋转。)

集体触点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投影前请一人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出了具体的旋转方向。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了“旋转”这个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旋转”。

黑板上的书写:旋转

第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老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健康:风扇,陀螺仪,钟表,轮子,风车...

课件展示了几种旋转现象。

老师:同学们讲的都是旋转的现象,那么旋转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让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学习。

2.研究实例3。

(1)知道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意义。

展示实物时钟。

老师:请观察时钟的指针,描述指针是如何从“12”转到“1”的。(指针从“12”到“1”绕O点顺时针旋转30°)

老师演示指针范围从“1”到“3”。

问:这次指针是怎么旋转的?(指针从“1”绕O点顺时针旋转60°到“3”)

老师演示指针从“3”到“6”。

同桌互相说:指针什么时候开始?它围绕哪个点旋转?怎么旋转?它旋转了多少度?

(2)定义旋转元素

旋转物体的起点和终点位置在哪个点上逐度旋转?

板书:点方向的度数

师:为了清楚地解释旋转现象,澄清上述要素是最重要的。

第三,探究图形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展示课件)

让学生谈论风车在风的作用下是如何转动的。

风车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

思考:怎么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分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首先,从图1到图2,风车绕O点逆时针旋转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第三,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的旋转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点判断风车的旋转角度。

2.摘要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而且每个线段、每个顶点也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

3.总结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师:刚才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还有什么没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点o的位置没有改变;相应线段的长度没有改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化。)

第四,画图形

1,独立绘图。

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旋转的整个过程。你愿意试着自己画一幅画吗?

(1)给出例4的网格纸。

(2)要求学生看清图片。

(3)告诉我你是怎么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O点的连接线段的夹角为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览及绘画方法交流。

2.总结一下画法。

我们在画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其周围的点,然后找到图形各点对应的点,最后连线。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第五部分“分数混合运算(上)”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以下是对实际教学的几点思考:

优势: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情境变成学生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建构性活动,学习应该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吸收他们想学的新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让学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式和综合式,即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操作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

2.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在答题时,有意识地运用分数的解法(一步计算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价关系,找出解题的步骤和关键。通过先循序渐进,再列出综合公式的过程,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转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实在,可以用来进行自由多角度的思考。注重对学生课堂生成的及时捕捉和比较反馈,使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规范格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数学的体验发展,提高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畅所欲言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画一个示意图,列出分步式和综合式,先重点讲综合式是什么,后重点讲算术,掌握运算顺序”等思维活动,通过让学生分组回答不同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先问什么,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学完这节课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了和谐统一。

不足:

1.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充分表达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浪费了一些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心情和教师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