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起源
火把节札记
(易)阿雷
朋友,你去过中国西南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吗?你参加过那里的火把节吗?如果没有,请详细听我说。
一个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从活动非常隆重的普陀、普格等地的火把节仪式来看,在很多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和故事中,神恩蒂古齐派爪牙到凡间收取苛捐杂税而被杀,为了报复,他放出害虫害人,但凡间的人不妥协,邀请他们在6月24日用火把烧害虫的故事是比较真实的解释。
二
一山,也就是火把节,是一幅画着厚重色彩的油画,是一首声音清亮复杂的歌。
你看,橘黄色的荞麦地,正在变白灌浆的燕麦,深绿色的马铃薯地里的白花和紫花;听,新鲜雨后的晴空下,云雀在欢快地歌唱,山中的杜鹃在高低呼应,深山密林中的猎狗在跃跃欲试地追逐着,猎人们满怀激情和喜悦,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花草丛中的蚱蜢被翅膀的拍动所惊扰。你闻闻,那已被放出来播种在早期马铃薯地里的甜荞或圆根,熟荞的香味和热锅里的花和药草的香味...如果你是远方的客人,且不说火把节的欢乐场面,光是这幅画,这首歌,这股香,就足以让你陶醉,流连忘返。
三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除了老人和足不出户的牧童,村里所有的男人都聚集在村子附近的小溪边杀猪、宰牛、宰肉。早已满腹委屈的牧童,依依不舍地赶着牛羊来到草坡,无心与小羊嬉戏,与小牛嬉戏。他也无意去倾听驱赶猎狗的树林。他的眼睛总是盯着像蚂蚁一样在溪边爬行的人群和升起的烟雾,想着咝咝作响的烤肉,吞咽着冒泡的唾液,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兄弟或姐妹来代替他们。但太阳似乎在故意和他们作对,它总是被钉在那个地方,不肯动。终于等到太阳西下,终于盼来了接班。来不及交班,只能看到被露水擦洗得发白的小脚已经荡得很远了。
他们飞回家,先烧一笼烤一坨肝、肾充饥,然后满嘴锅烟汗地拿出包在背包下的神圣的鲁花大阉鸡或黄母鸡,再飞到自家地里,把鸡爪倒扣着说:“沙布刀——沙烟刀①——”老实的孩子一丝不苟,每一片都绕着转,擦。油嘴滑舌的孩子们象征性的转了两圈又回来了。回来后,无一例外,我都催着正忙着挖土豆、撒圆根或者摘辣椒的妈妈赶紧做饭。他们害怕晚上点手柄会落在别人后面,会因为“累”而被嘲笑。
于是,晚熟的炊烟一缕一缕地飘在夕阳下的瓦顶、瓦顶、茅草顶上,在山谷的半山腰裹上柔软的白纱。放牧的人们深深地呼吸着混合着烧焦毛和肉的烟味,欢快地吹着口哨,喊着爱跑前跑后离群的贪婪母羊。牛羊挤到圈里,正要把圈圈起来。一条断腿的狗在溪边争夺骨头和碎肉,一瘸一拐地走出烟雾弥漫的门口,深情地用头蹭着鬼母的主人,低声诉说着委屈。主人来不及安慰,急忙收起雨伞,卷起袖子开始忙碌。
以前有一首儿歌唱道:“君臣宰牛,富者宰羊,贫者烧母鸡,光棍打鸡蛋汤,寡妇用海椒做水下煎饼。”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勾勒出旧社会各阶层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状况。
如今,瓦房、瓦房、茅草屋顶下的人们,依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杀猪、阉羊、去市场割几斤肉。但无论如何杀猪杀羊杀肉,家家都要杀鸡祭祖,根据舌骨、胆囊、股骨预测一年的吉凶。祭祖一定要干净,所以过节用的鸡一定要一大早抓来盖在背包下面,防止它啄刨脏东西。
祭祀祖先的鸡或杀或挤死或用水闷死,都是按照各家的做法来做的,但杀鸡前必须用醋炭清洗干净——把专门捡的干净石头烧红,放在盛满清水的瓢里,从主面到客面用马硕树枝盖好,绕过鸡嘴后扔出门外,表示屋内干净,鸡干净。
切鸡的时候要看有没有苦味(如果没有苦味就是凶兆,要再杀一只)。然后,烤鸡肝、鸡翅祭祖,最后,鸡汤、主食祭祖。主食煮荞麦包还是蒸饭,要看各家的做法。如果用水煮荞麦包子,除了做圆包子,还做两端有鼻孔的条形包子。屋内挂有祖灵者,祭祖,过了祖灵者,在门外祭祖。每次祭祖都要用醋炭去污清洁。牧师一般仅限于男性,当家里没有男性,不方便为他人工作时,一些女性会牺牲自己。必须为瓦拉做出牺牲。在举行祈祷仪式时,他们祈祷祖先给他们的孩子和平、丰收和繁荣。
要尊重祖上一家之主,先看鸡舌骨和鸡股骨的吉凶。鸡舌头里的软骨稍微向内弯曲以求好运,两个鸡股骨有四个气孔,成对排列称为上吉。看到鸡的舌骨和股骨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始吃。有些吃得晚的人只喝了一小口汤,有些人刚拿起木勺就听到外面的声音。兴奋的孩子们仿佛听到了命令,扔下了木勺和正在吃的肉,点燃了自己的蒿枝,冲了出去。
火炬系在初春,愿燃烧,有一股燃烧蒿枝的清香味。每家每户都得点,不能有遗漏。孤寡老人还特意留下鸡大腿,奖励为他们点燃手柄的邻居和孩子。点燃把手时,一家人只能从屋内点燃一支,其余的火把只能在出门时点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跳着火炬,大声喊着:“哦,来啊,来跳火炬。”是不是因为没点着火的人还在舔砧板因为肉不够吃——多罗何多哥——典宝累——“。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咆哮着冲进了村子中央敞开的大坝。村里的男女老少也来到人与人之间,连第一次来婆家过火把节的新媳妇都害羞地躲在婆婆和阿姨身后看热闹。凉山彝族人结婚后,一般从火把节开始,也就是从火把节第一天开始,就开始安家立业。
人们自由组合玩各种游戏,上辈与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种喜庆的气氛中消失了。俗话说火把节是个好玩的节日,三天没理由玩错。
你看,那个“七十岁了,不叫鸡”的老头,正机灵地弯腰护着身下的几块小石头,身边围着一群急着找机会抢石头的男生。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人老了,腿瘸了,很快所有的小石头都被小伙子们抢走了。老人直起腰拍拍灰,摇摇头,撅着没牙的嘴,干圆脸看人。看到他这个样子,连新媳妇们都忍不住笑了,用毯子捂着嘴,偷偷笑。这个游戏叫“狐狸保卫者”。
那边的小朋友们“老牛跨栏”也玩得不亦乐乎,“荞麦主人”正在追毁他荞麦的“牛”。游戏可以说是演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荞麦的主人在播种荞麦后,每天都要去荞麦地里巡视。当他看到他的荞麦叶子像帽子一样宽,茎像棍子一样粗,谷粒像石臼一样大时,他是多么高兴啊。但是有一天,当他带着丰收的喜悦再次来到乔迪时,子乔已经被牛给毁了。他顺着蹄印去找牛的主人,但是主人谎称不是他的牛,于是荞麦的主人去追牛。玩“乔师傅”和“牛”的孩子一定要身体强壮,不然跑不了两圈。还有的孩子手拉手围成一圈,扮演“牛主人”和“牛摊子”的角色,总是被追赶“牛”的“荞麦主人”绊倒。
是一群拔圆根的女生。他们选择一个力气很大的大姑娘作为圆根,就像小学课文里的萝卜一样。一个拔圆根的人勾住一个人的腰,挣扎着要拉回来。谁要是拉不紧,她就在后面倒一串,从而引起一串笑声。
在“取蜜”游戏中,蜂王由一个女孩扮演,所有的孩子,不分性别,只要愿意参与,都装扮成“小蜜蜂”。“采蜜者”人数不限,任何想“采蜜”的人都可以成为“采蜜者”。“取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从“小蜜蜂”手中抢走“蜂王”。“蜂王”的堂兄弟最热衷于这种游戏,因为他们可以在混乱中抢走堂兄弟的嫩肉而不被察觉。当我的堂姐或表妹轻睁杏眼,咬着下唇恨恨的时候,更是得意洋洋,精神抖擞,让守着“蜂王”的“小蜜蜂”们尖叫不已。
有很多“采蜜者”被蜂王蜇过,手背上留下抓痕,但没有一个人感到疼痛。相反,他们觉得心中的甜丝丝比吃蜂蜜还甜。
年轻的妈妈们一边看热闹,一边用乳头逗着宝宝的嘴,哼着儿歌:“母乌鸦又黑又亮,孩子也黑又亮;喜鹊妈妈花翅膀,孩子也花翅膀;狐狸妈妈有一张画脸,她的儿子也有一张画脸;兔子妈妈豁口了,儿子也豁口了……”
当一弯新月挂在东山之巅,狂欢者发现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休息。因为明天还有更精彩的场景等着他们。
四
第二天,当公鸡第一次啼叫的时候,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饭团、千层饼、鸡胸腿、猪肉、羊肉、牛肉、水果,被村里的摔跤手簇拥着,抢着打牛角上绑着各种丝带的牛羊,骑手们用体面的马鞍和缰绳拉着马,姑娘们举着五颜六色的黄油布伞小心翼翼地撩起裙子。
平日里,姑娘们都觉得黄油布伞照在人身上特别好看,所以不管晴雨都爱拿着黄油布伞。黄油布伞成了他们离不开的装饰品,火把节晚会成了黄油布伞的海洋。黄色的确是一种美丽的颜色,尤其是通过黄伞的光能,更是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难怪,在《母亲的女儿》里,女儿出生的那天晚上,她做了黄荞麦包子,烧了黄母鸡来庆祝,祝愿她长大后像黄澄澄的油菜花一样美丽。在漫山遍野绿意盎然的夏天,姑娘们的伞特别和谐,像黄花一样清爽夺目。
火把节的场地相对固定。周围的山丘是天然的看台,山中的小平坝是竞技场。人们在这里举行摔跤、赛马、斗牛和斗羊,力量的角逐不时引起欢呼。偶尔有战败的牛散在三层内外,看热闹的人四散奔逃,引起人们的恐慌和骚动。
牛斗赢了,羊斗赢了,骑手赢了,牛斗羊赛的主人兴高采烈。为了这一天,斗牛的主人从早到晚小心翼翼地饲养他的斗牛。他每天早上带着斗牛去吃裸露的水草,除了精饲料外还喂它生鸡蛋,让斗牛强壮到可以把一壶水扛在肩上。为了打败对手,斗牛的主人还磨尖了号角,赶在节前把斗牛赶到场地,让它熟悉场地。赛马的主人宁愿饿死自己也不愿先伺候马。牛羊赢得了战斗,骑手和摔跤手赢得了冠军,女孩和男孩被选为俊男美女,这不仅是那一家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和村庄的骄傲。他们被人围着,到处炫耀,接受人们的欢呼。除了有组织的奖品,还有个人自发给冠军奖励财产。被淘汰的牛羊主人和从孙山摔出来的骑手摔跤手躲在角落里,无意再次露面。
会场外围有一圈圈女生围着圈唱歌,黄油布伞半遮着脸。他们穿着鲜艳的礼服,每人拿着一条围巾或纱布毛巾把圈子连接起来,跟着主唱慢慢转,用心唱。大部分都是准备和公婆坐在家里的女生。谁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和姐妹们再相聚?尤其是那些对婚姻不满意的女生,她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我敢说,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歌曲中。你看,他们有的在唱歌,有的举着伞臂偷偷抹眼泪。只有那些不熟悉世界的小姑娘,纯粹是为了好玩。你可以看到他们漫不经心地跟着,心不在焉地唱着歌,偶尔从伞下露出稚气的脸逗周围的熟人开心。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少男少女中来回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地评选当年火把节的俊男靓女,铁面无私的老人选出来的俊男靓女都百依百顺。
在离比赛场地稍远一点的草地上,上了年纪的人东逛西逛,聊着家常,同时还把自己带来的丰盛食物摆在亲朋好友面前,热情地劝他们吃喝,暗地里比鸡胸肉还粗,鸡腿还大。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这里见亲戚朋友。虽然他们对热闹的场面不动心,但总是打断热烈的谈话,听选美结果。他们希望他们的儿子比其他男孩更英俊勇敢,他们的女儿比其他女孩更端庄美丽。
酒店外的小伙子们被勾走了,像灵魂一样盯着旋转的黄伞圈,瞅准机会向圈里的恋人传递眼神,圈里的姑娘们拿着伞向圈外的恋人暗送秋波。来这里的女生男生玩的其次,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找到爱的归宿。他们有的一见钟情,欢天喜地而归,有的不欢而散,失望而归。当然,也有很多人上当受骗,苦不堪言。
五
火把节的第三个晚上,也就是最后一个晚上,伴随着“哎呀,诶-多罗-多格,指出来好累”的吼声,火炬手们争先恐后地举着火把,一边喊着“沙布刀-沙烟刀-”,一边在屋前屋后和庄稼地里手舞足蹈。如果此时你在同一个地方转身,你会看到周围的山上有一连串翻滚游动的火龙。
在焚烧邪灵的地方,人们为自己的阵列打开火把,点燃篝火,焚烧翅膀上的羽毛、鸡爪上的角质层、鸡嘴壳和象征邪灵的鸡股骨。因为鸡在主人的房子前后和田野的角落里转了一圈,所以人们相信所有的恶鬼都附在了鸡身上。
突然,烧焦毛皮的味道和燃烧蒿枝的清晰气味溅着火星,在柔和的晚风中蔓延。
借着篝火的光亮,人们用蒿枝搭起一排排象征用盐水喂牲畜的木槽和象征喂猪的石槽,嘴里不停地叫着马、牛、羊、猪、鸡,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有人根据火情占卜。据说明亮的火焰预示着村民们安然无恙,火焰中的黑影预示着村子里有人即将跟随祖先升天。
为期三天的火把节结束了,但欢乐的气氛并没有戛然而止。村干部借此机会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村民会议,谈论上述政策和颗粒归仓问题。然后,村民们三五一组地讨论明天开始割谁的荞麦。他们的互助关系基本是建立在近亲或者好邻居的基础上,所以互助关系比较稳定。
至于孩子们,他们也会聚在一起讨论明年去哪里找最好的蒿枝扎火把,评论今年谁的火把数第一,有时甚至会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从那时起,他们开始期待明年的火把节...
注意:
①沙布刀、沙烟刀——一切邪恶的东西都滚出去。
保证疲劳的3点:舔砧板。
③附加应用:毛毯。瓦拉:带流苏的羊毛斗篷。
-
/Blog/TB log/1628/archives/2005/1927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