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文能出谋划策,武能上马攻城池的有谁,让你列十个排名都有谁?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也就是“儒将”!
三国英豪,文武双全者大有人在;若要让我列举出十个排名,毫无疑问,东吴大都督周瑜首当其冲;
第一名: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不正是在说周瑜为“一代儒将”吗?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能使曹老板的战船灰飞烟灭;
那么?为什么把周瑜排在第一呢?实际上周瑜并非“演义”里那个气量狭小、事事料于孔明后的周瑜;正史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性度恢廓,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是个十足的儒将;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乃世之奇才,江东之国柱;
奠定东吴政权:
从历阳带兵加入孙策之后,周瑜屡立战功,助孙策一扫江东,成立孙吴政权;故此!孙策视周瑜为骨肉“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孙策得两绝色美人大乔、小乔,还不忘与周瑜分享,二者各娶其一,谐也!
可以说!孙策能建立东吴政权,周瑜当属首要功臣;同时,周瑜还是孙策起事的大股东,如果没有周瑜,孙策不可能如此顺利;
一救东吴:
周瑜第一次拯救东吴,可能很多人不大清楚;实际上,在赤壁之战前,周瑜还有一次拯救东吴的记录;
孙策死后,孙权执政,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辅佐孙权;建安七年,曹操剿灭袁绍,兵峰日盛,故而修书一封,要求孙权送子为质;
孙权请群臣商议,张昭、秦松等一干老臣迫于曹操威势,皆犹豫不决;唯有周瑜力排众议,说服孙权以及众臣,拯救东吴于水火;自此,吴母视周瑜为子,孙权视周瑜为兄;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视之。”遂不送质。
二救东吴: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一封书信,差点吓破东吴之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看完书信之后,所有人都吓傻了;啊!曹操有八十万水军,怎么办?怎么办?张昭第一个站出来,劝说孙权赶紧投降,众大臣皆附议;孙权犹豫不决,唯有鲁肃极力劝阻孙权,不能投降曹操;但二人之威望,不足以服众,怎么办呢?请周瑜回京商议大事;所以!东吴抗曹的决定,是周瑜回来之后,才说服众人一力抗曹的;
周瑜沉着稳重,冷静思考,断言曹操必不可能有八十万之众;而且他列举出了曹操的四条兵家大忌,分析问题头头是道,所有人都为此折服;周瑜断言,仅需五万军马,即可大破曹军;结果孙权给了他三万兵马,在黄盖的建议下,周瑜使用火攻,大败曹操;
除此之外,周瑜曾经还提出过一个二分天下之计,并且得到了孙权的大力支持,只不过在行军途中病逝了,所以计划只能搁浅;另外!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周瑜的建议与鲁肃截然相反,周瑜建议不借荆州,以豪华宫殿,声色之娱麻痹刘备,将刘关张各自分调一方,使其力量难以凝聚;结果孙权采纳了鲁肃之言,这件事在几十年后,孙权是极度后悔的,孙权明确指出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乃是鲁肃之过;
太和三年四月,孙权登基称帝,把主要功劳归功于周瑜;张昭表示不服,也想让孙权表功,被孙权一顿臭骂,吓得伏地流汗;
吴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百官毕会,吴主归功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吴主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参考,《资治通鉴》
所以!在三国“儒将”中,周瑜当属第一;
第二名:陆逊
第三名:吕蒙
第四名:夏侯惇
第五名:邓艾
第六名:陆抗
第七名:姜维
第八名:钟会
第九名:曹真
第十名: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