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教学的五点思考

作为一个刚来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我们学到的新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怎么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对幼师教学的认真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师反思教学1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群居的地方。老师再怎么注意,也很难完全避免安全事故。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让孩子被动地理解“你不能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大人这样反复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我们都知道,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往往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像孙悟空一样目光敏锐。不要忘记时刻要求孩子,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

在室内活动中,孩子们在不同的区域玩耍。老师一转身,一个孩子哭着过来跟我说:“老师,某某用玩具打我。”我一看,付安康孩子的右胳膊上有一些小淤青。几秒钟后,我的一个转折发生了。对于在一起玩耍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如果一个老师不小心,孩子之间就会发生一些事情,应付不断变化的状态。作为老师,应该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可以开展关于安全教育的谈话活动,如“我身边的危险”、“看图看谁对谁错”、“我来设计安全标志”等美术活动。让孩子主动获取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求助方法,树立安全意识。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对孩子的安全有心理压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度过了安全的一天,我们也会感到放心。主题活动或者说生活中的有机渗透,目的只有一个,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安全健康,更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欢乐。

对幼师大班教学的反思:为理性点赞

赞美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方法。正确使用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的提高。但是老师在使用表扬的时候,往往会使用的不合理。

问题一:赞美是固定的,夸张的。孩子们回答完问题后,很多老师表扬的无非是“表现很好”、“你很棒”、“真聪明”、“很好”、“真厉害”。有些班级,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拍手说“XXX,你很棒”,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的伙伴。这样一成不变的赞美在评价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问题2:赞美经常被夸大。有一次,一个孩子回答完问题就一直没坐下。老师调查原因,结果是“老师还没表扬我”。这种漫无目的、浅薄无效的空洞表扬,会让经常理解表扬的孩子不以为然。这样的表扬给孩子提供了一种暂时的、简单的、表面的满足感,也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影响后续活动的正常开展。

到底什么是合理的赞美?

1.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努力。

孩子年龄小,对自己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如果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过程”和“付出的努力”,孩子既不会骄傲,也不容易自负,反而会对自信有所期待。因此,对教育者的表扬应该集中在为取得成果所做的努力上。比如“你进步真快”“你答得好,加油”“你用了脑子,这个答案和别人不一样”“今天某某孩子可以坐下来听课了,再努力一点”...明确的引导不会让孩子自满,还能让其他同龄人理解榜样的内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和表扬,孩子以后会更有进取心。

2.具体且有指导性,侧重于孩子努力的方向。

表扬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好好坐着”改成“某某小朋友的小手没摸过”;“认真听课”改为“一直看着老师”;“表现好”改为“认真听讲,作业正确做好”;“你很棒”改成“你以前不会拿笔,现在会画画了”等等。

对于孩子的努力,我们不能仅仅概括为“聪明”、“好”。孩子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成绩是通过努力获得的,所以表扬要更有针对性。“你能把玩具收拾得这么整齐,把活动区收拾得这么干净,真的让老师们很放心。”“今天,一个孩子自己检查出一个小问题,真不容易!”“你的作业没问题。下次加速就更好了。”

鼓励的对象要全面,既包括原本好的,也包括已经改善的。肯定更具体的言行,旨在促进孩子继续努力。

3.传达赞赏的语言,注重价值的体现。

赞美首先要传达欣赏。“你的回答不同寻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喜欢你大胆的回答”、“你比以前听得更认真了”、“我知道你会怎么做”、“我们很多孩子都会像你一样做”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老师欣赏他们,感受到他们的关注、理解和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传达赞美的语言应该注重学习材料本身,而忽略对形式的欣赏。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表扬也要指向学习资料,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资料本身的价值。

4.丰富鼓励方式。专注于最好的发展。

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家庭背景、舞台表现,可以推导出不同的鼓励方式,会收到更加多样的效果。比如根据胆子的大小,声音的高低,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欣赏和期待。比如“你这两天没来,还是回答的这么完整”“某某是第三次画这么大了”“你的方法比刚才那个好”“这么难的问题没打扰到你”“某某,我们班最小的,今天做的这么认真”...尽量找到闪光点,赞美它,哪怕是沙里淘金,也要肯定。

当然,要避免露骨的赞美,可以省略不必要的赞美,杜绝表里不一的赞美,减少空洞的赞美和夸张的赞美。

口头表扬只是鼓励的一种形式。期待的眼神、支持的点头、鼓励的微笑、善意的沉默、温暖的拥抱、温柔的亲吻,都传递着尊重、信任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另外,个体表扬和群体欣赏、直接表扬和间接肯定、公开表扬和私下鼓励相结合,会让表扬事半功倍。

对幼师教学的思考2“助跑和跳跃”是幼儿园大班的基本动作训练之一。过去我们习惯通过示范、讲解、练习来教孩子学习。孩子不懂学习的好处,对单调的练习不感兴趣,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去年6月,11,我们班受培训启发,尝试设计开展了以“助跑跳”基本动作为主要素材,以“学当解放军”情景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播放背景音乐《号手》,用雄壮有力的音乐和模仿动作,激励孩子学习做解放军的心脏。

来到外面,我告诉孩子们玩解放军的游戏,给他们一颗红色五星戴在胸前。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自豪。伴随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号手》音乐,孩子们自然地站起来,抬起头,精神饱满地排好队,开始了他们的准备活动。在音乐的陪伴下,我带领孩子们学习解放军英姿飒爽的样子,按照命令练习了列队行走、敬礼、吹喇叭、射击、投弹。场景生动、特色鲜明的热身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

“扛子弹过壕沟”让孩子在体验中理解动作要领。

作为班长,我给“士兵”分配了“跨战壕运送子弹”的任务。这个任务需要跨越两个“壕沟”。为了保证“子弹”的顺利运送,我要求“士兵”分成两组,尝试跨越两条“壕沟”。孩子们一听说要穿越战壕,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我的任务一安排好,他们就分组试。

要想助跑跳成功,就要学会用力蹬地,向前一步,这是我们的备课经验和亲身体会。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这一点,我用绿色绉纸包裹的松紧带,设置了两个宽度不同的“壕沟”(一个60 cm,一个75 cm)。

在第一次尝试中,跨越狭窄“壕沟”的孩子大多是信心不足或潜力较弱的孩子,但由于“壕沟”狭窄,他们更容易跨越。跨越“壕沟”的孩子,因为潜力强大,并不觉得太难跨越。为了让他们充分体验跨越不同“壕沟”的方法,我在第二个练习中把两组孩子对调。这样,一些比较弱小的孩子就害怕困难。这时,我鼓励他们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孩子们鼓足勇气站在起跑线上,听到口令就冲向“战壕”。踢腿,起跳,踏步,嘿!太好了,大部分“小战士”都跳过来了。

试跳两次后,我及时组织孩子们交流,请他们说说是怎么跳过去的,宽跳和窄跳有什么区别。他们总结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时,成功跨越“壕沟”的孩子们既表现出兴奋,又表现出自豪。那些过去不跳的孩子,也是听了别人的经验受到启发,有的已经跃跃欲试了。但是,再尝试跳的时候,还是有几个孩子跳不过去。于是,我引导他们观察同伴的动作,分析跳不过去的原因。孩子们观察后发现,这些孩子跳着却走着,有的是因为离“壕沟”远,有的是因为跑得慢,缺乏冲力,有的是因为没迈开腿。在同龄人的帮助下,这些孩子总结经验后,勇敢地跳过了“壕沟”。

几经尝试,孩子自己得出结论,窄的不要跑太快,宽的要使劲跑,使劲蹬;迈一小步跨过狭窄,迈一大步跨过宽阔。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六人一组自由组合,分成四队进行“子弹运输”比赛。游戏开始了。“小战士”听到口令后,像离弦的箭一样迅速越过“战壕”。阵地上的“小战士”不停地为自己的“战友”加油,场面十分热烈。但由于孩子们求胜心切,有的没顾上踢腿跳跃就掉进了“壕沟”,影响了动作的完成。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重新调整规则。新规规定,掉进“战壕”的士兵携带的“子弹”不算。这样,孩子们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穿越“壕沟”的动作上,这样游戏才真正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跨战场轰炸地堡”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跨越战壕炸碉堡”是这次活动的高潮。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助跑和跳跃的要领,仍然觉得好玩,愿意参与巩固动作的练习,也为了让大班幼儿的游戏更具情境性和挑战性,我在这个游戏中结合了大班冬锻的投掷数据和跑步数据,以促进幼儿上肢力量和全身协调潜能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用纸箱做了三个倒塌的“大碉堡”,装上纸做的大头敌人,然后按照大班的投掷距离,在碉堡前拉起一个1米高的障碍物,以此督促孩子们投得又高又远。

“碉堡”的出现再一次激发了孩子们的玩耍意向。他们恨不得我赶紧下命令,于是我以班长的口吻命令“小战士们”:“在正面阵地上,碉堡上的敌人正用枪瞄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小战士们”异口同声,“炸了它!”“是的!我们要穿过战壕,跑到封锁线,然后扔手榴弹炸碉堡。

一声令下,孩子们拿起“手榴弹”,依次冲向“掩体”。当孩子们扔出的“手榴弹”炸倒一个“碉堡”时,他们高兴地跳了起来:“炸倒,炸倒!”为了增强游戏的情境性,第二次炸碉堡的时候,我放了小号手的音乐。听到激动人心的音乐后,“小战士”更加精神了。他们依次越过“战壕”,向“碉堡”投掷“手榴弹”。“战斗”结束了,我带着俘虏(带着被炸敌人的脑袋)和他们一起回国了。

这次活动之所以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达到了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的预期目的,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我们在活动前对这个动作的重点、特点和原有经验的研究和把握。试想一下,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论证和讲解,如何设计出适合孩子发展的活动流程和合适的教育材料?

对幼师教学的反思3学习材料的选取是语言活动中的第一个关键——耷拉着耳朵的兔子也选自《儿童画报》,来源于儿童。我用电脑把情节放大,根据目标的需要改编制作了一些情节,色彩鲜明,动作表情明显,直接刺激了孩子的感官。这样的书一出,孩子们立刻产生了兴趣,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耷拉耳朵的兔子选材贴近儿童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尊。而且大班的孩子在被嘲笑或者生气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会在故事里找到同样的感受。我觉得这个选段有利于明确表达孩子的思想感情,激发孩子的表现力。

有了合适的素材,我觉得提问的技巧是拓展孩子想象力,引导孩子观察,充分表达自己的第二把钥匙。我抓住了每一张图的重点,提出了问题。每幅画都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观察。“世界上有许多兔子,有胖有瘦——但它们都有一对竖着的耳朵。这只小兔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兔子身上,发现兔子的耳朵与众不同。我觉得开放式的问题会让孩子观察、思考、表达更细致,所以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每一个画面,让他们去猜测接下来的情节。“你说我的朋友们看到这只有个性的兔子会怎么说?”“它怎么对待兔子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兔子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小兔子很伤心,想要竖起耳朵。他能做什么?过来想一想。”最后,老师引导孩子对孩子的答案进行简单的整理或巩固,以达到分享的目的。我也发现孩子们已经从只延续结尾的潜力发展到了炒作的高潮甚至延续的开始。耷拉着耳朵的兔子让孩子们沉浸在续集的欢乐中。孩子们想出了十多种方法来帮助兔子竖起耳朵,以及如何拯救兔子。在这次创作中,我没有画出孩子想象中的全貌,因为在之前的创作中,这种方法直观但耗时太长,让注意力差的孩子分心,所以我用了一张简单的地图来表现。

孩子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比如:用绳子帮忙,用曲线表示,让大象画自己的长鼻子,用老虎的尾巴画粗尾巴。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肯定,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丰富了孩子对续集想象的理解。他还记录了我们班不同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想象水平,为画的结尾和制作一部完整的书带来了依据。

在故事的结尾,孩子们猜测兔子一定是生病了。这是医生说的。老师需要指出“兔子没有生病,世界上没有两只耳朵。”这种间接推理让孩子的心理更容易理解,所以下面的讨论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如果孩子们错了,你会怎么办?被人嘲笑生气了怎么办?遇到兔子这种困难怎么办?”融入那里的社会领域的问题,不仅开发了语言表达的潜力,也解决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对幼师教学的反思4在语文“宅师”活动中,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语言游戏“接龙”,让幼儿在幼儿提问的要求下尝试回答结果。“因为天气太热了”(所以我要洗澡,所以我要出汗,所以我要开空调...)“因为我喜欢吃蔬菜”(所以我身材好,所以我高,所以...)

案例记录:有一天,中午起床后,我在给女孩梳头。佳佳过来跟我说她肚子疼。于是我用手轻轻揉了揉她,提醒她如果还疼就告诉老师。当我正在组织一次正常的教育活动时,突然,“砰”的一声,贾加吐了一地,呕吐物溅了她一脸一身。看到这里,我赶紧给她擦脸,帮她脱下脏衣服。琪琪看到了自洁衣,递给我说:“老师,佳佳今天没带书包,我把衣服借给她换了。”当时我很感动。一个5岁的孩子在没有被提示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同伴,有点出乎意料。回头一看,大部分孩子都捏着鼻子,用手捂住嘴,一副厌恶的表情。

结尾部分的设计将故事教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掌握“因为…………”这一句型。“因为...所以……”是一个因果短语。把这个短语运用到语言游戏中,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有效调动孩子的情绪,为孩子使用短语“因为...所以……”没错。让孩子主动学习,敢于尝试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更好地体现了孩子的尝试精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对幼师教学的反思5刚拿到《兔子逃跑》这个故事的时候,首先被故事的趣味性所吸引,笑过之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备课和教具的时候发现《兔子逃跑》这个故事没有配套的图片和相关的活动资料。然后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兔子逃跑的课件,思考了一些设备问题。我在课堂上选了几张图片作为教具,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素材。在活动中间,我加入了“如果老师跑了你会怎么办”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习“如果老师变成……我会变成……”这个句型。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掌握句型,也有利于孩子理解老师和孩子的感受。也有必要让孩子理解老师和孩子在开学时的感受。最后一个环节,建构主义的课程以游戏结束,但我想,这个学期才刚刚开始,很多孩子很难在一个暑假后静下心来。另外,由于我是带孩子的新老师,他们不会一下子就认同我,这让我在管理上有点困难。所以我应该把游戏活动变成美术活动,让他们学会静坐,让孩子把他们讨论的结果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有两个地方我比较满意。首先,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山上的大石头到花园里的花,孩子们很快发现兔子变成了什么,他们也可以尝试用故事中的句型来表达他们的发现和理解。第二,孩子从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比如“因为你永远是妈妈的宝贝”“吹你回家”...

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的观察和讲述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始终专注投入,有的讲述时心不在焉。课后可能我的设计需要调整,不能引起每个孩子的兴趣。其次,我没有从情感上唤醒我的孩子。虽然提到了母子亲情,但并没有重点说。我本来很愿意期待我的孩子在我的感召下感受到他们的亲情,但他们此刻大多只是孩子,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孩子没有很好的把握情绪,这和自己在讲述时的处理有关。导致这个原因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讲述的时候不能很好的结合语调和手势。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孩子们也掌握了“如果”这个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