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健康活动教案:换洞
活动目标
1,体验换洞游戏中的乐趣,愿意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理解“包围”的概念,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连接孔洞。
3.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和你的同伴一起玩洞的游戏。
要准备的活动
l、体验准备:孩子对身体各个部位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约15报纸球和音乐光盘。
活动过程
1,游戏:“请和我一起做这个”
(1)老师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成大象和茶壶...
(2)老师在手掌上创造一个洞,引导孩子思考:这是什么样子的?(杯子、望远镜)引导孩子说这是一个小洞。
(3)让孩子找出自己身上有哪些洞。(鼻子、肚脐、耳洞)
(4)教师指导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换穴。
(5)老师和孩子互换角色,孩子发号施令。老师变出了一个没有封闭的洞。为了引导孩子理解“包围”的概念,老师问:老师为什么不换洞?
2、换洞游戏
(1)男生女生分组换洞。老师:看谁的洞最大,让好朋友的报纸球钻过去。
(2)让孩子想办法弄一个更大的洞,让你的好朋友钻过去。
(3)请开动脑筋,和好朋友合作,创造一个老师可以钻过去的大洞。
(4)老师钻的“洞”变成老师身后的小火车,直到大家围成一个圈。
3.扩展活动
让我们试试。除了用自己的身体打洞,还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打洞?(墙、桌子、长凳)
自我检查/反省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我设计了导入游戏《魔法》,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快速进入角色,把每一次探索和难度提升渗透到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中;掌握正确的洞的概念,并能准确地用各种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另一个重点。我用的是让一个小报纸球穿过的游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地域和孩子的认知水平不同,同样的设计会有不同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链接一:魔术。在甘南,一个大班40个孩子不习惯席地而坐。当我让孩子们玩手指魔术的游戏时,有些孩子不理解,他们必须拿出他们的小手。我立刻“换”了大拇指,走到每个孩子面前,用大拇指点点头,于是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在西宁,20个中学生随意坐成一圈。他们听说我要变魔术,就开心地模仿我的动作,后来变成了水壶。以后变成小狐狸。
链接二:找个洞。在甘南,我让孩子们在身上找洞。孩子们在身上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洞:眼睛、嘴巴、肚脐、鼻孔、手指弄的洞等等。我马上到了下一个环节,双手张开,让小朋友用准确的语言说为什么这不是洞;在西宁,孩子们找了很久,但是兴趣还是很高。耳朵,嘴巴,眼睛,肚脐,有的孩子指着口袋说:“这里有个大洞!”"
链接三:改孔。在甘南,当我发现一个孩子把胳膊放在耳朵上,变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马上叫其他孩子来看他是怎么变的,于是所有的孩子都把胳膊放在耳朵上,变成了洞。我一直提醒你:用你的小脑子。你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吗?一个孩子双手交叉,变成了一个洞。我马上对他点点头,用手指了指他的腿。“你能再试一次吗?”孩子立刻心领神会,用脚踩了一个洞。在西宁,当我们谈到创造不同的方法时,我注意给孩子们更多展示的机会。我没有只是示范一个孩子的动作,而是马上表扬了一个孩子使用了身体的不同部位。现在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不同的动作让一个小纸团通过。
链接四:玩球洞。在甘南,孩子们挖洞,等着我用纸团“测试”洞。我赶紧让孩子们分成两组,男生和女生面对面,一组打洞,另一组就把手中的报纸球从洞里扔出去。在我示范后,孩子们玩得非常热情。在西宁,该分组了,但孩子们还是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所以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玩互相扔报纸球的游戏,我一边看一边个别指导。
经过两次活动,我做了一个分析。总的来说,这个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设计是循序渐进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独立、积极的状态,默契地配合老师。随着老师预设场景的深入,孩子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从不熟悉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想各种办法。他们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反复强调,幼儿可以通过自由探索和相互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于这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经验一:互动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孩子与老师、同伴、材料的互动。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温暖、鼓舞人心的氛围,让孩子信任和亲近老师,并愿意与老师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行动。第一届甘南的小朋友不习惯席地而坐,影响了活动的介绍,所以我就用手指互致问候的游戏来接近每个小朋友,抓住小朋友的眼神,让他们尽快关注下一届的指孔。
经验二:只有学习者觉得学习活动有意义、有趣,意识和行动统一了,才会表现出积极自觉的行动,所以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很重要。第二部分,甘南的活动针对的是大班下学期的孩子们。单纯的寻找自己身体漏洞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老师一定要提高要求,让孩子“跳”上去实现。西宁的中产阶级孩子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经验三:虽然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接受能力很强,孩子有很好的思考和探索习惯。不是一个老师或者一个活动就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包括家庭、教育机构、老师。这两个地方的孩子让我深深感受到平时探索性培养孩子是多么重要。那一点点珍贵的智慧之火,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需要时间让孩子互相思考,互相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对错,或者干预太多。
经验四:无论何时何地,老师都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第四届,我对两地孩子分组的处理是不一样的:赣南大班的孩子平时分组活动很少,对竞赛项目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参加了团体比赛——“看谁能射对”游戏活动;我和西宁的老师交流时了解到,他们班的孩子平时都是集体作业,所以我对他们自己独立活动的情况比较熟悉。我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作为一个观察者,让孩子在前面。
评论1
本次活动的亮点在于,整个活动体现了一个递进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动作的递进发展,一指一臂一肢一躯干的多人肢体配合,孩子在由小变大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探索发现的兴趣;随着难度的增加,个体变成一两个人,一个人变成一个大洞,借助周围其他环境的材料,不断提高变化的难度,让孩子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达到目标,这是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过程;随着兴趣点的递进,孩子从不理解游戏的意图,逐渐深入到游戏中,模仿老师的活动,自由创造小孔,带着兴趣投入到不断的探索中。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引导和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老师和孩子形成了默契的配合。
在活动中,老师们也采用了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孩子注意力和专注力的培养上:在换洞和扔纸团的互动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必须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才能准确地找到相应的洞扔进去,而换洞的孩子只能通过快速的思考,在自己的身体里找到一个能在短时间内被“包围”的地方。这种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思考和适应中,孩子在回应中体验变化带来的乐趣。再说了。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改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举臂是不是洞,让孩子巩固“包围”的概念,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情感感染这位高投入高快乐的老师,走访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热情。所以整个活动可以说是一次快乐有趣的让孩子不断探索发现的身体活动。
略显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比较匆忙,应该再放慢一些,提问后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说话慢一点,温柔一点,冷静一点,可能会让整个活动更加平稳。
评论2
本次活动目标比较全面,从认知能力、情绪、态度等方面设定目标,符合孩子的实际。从选材上,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师有很强的调节和控制活动的能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与每个孩子交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在活动的广度上,老师也给了孩子充足的时间。在幼儿与老师的讨论中,幼儿可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这说明活动是积极有序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平等的。在活动中,当个别孩子情绪激动时,老师自然可以开着火车让活动井然有序,把这些孩子聚焦在老师的视野里。
我个人认为。活动的深度可以进一步加强。要充分发挥孩子身体各部分的活动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