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朝锋哪里人

华朝锋

华朝锋,1978年生,河北省人,毕业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画专业,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研班重彩画专业,师从蒋彩萍、霍春阳、石齐、陈子。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职业画家。

中文名:华朝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

出生日期:1978年

职业:职业画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中国当代工笔画家华朝锋画集》

人物简介

华朝锋,当代中青年画家,毕业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画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专业,14岁进入专业美术学校,15岁时独立创作大型壁画,19岁获得专业第一名奖学金,师从蒋采萍,霍春阳,石齐,陈子,现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职业画家。

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卓越的艺术才华,勤奋执着的人生态度,在艺术发展道路上屡创佳绩,油画作品写实唯美,中国画作品承传创新,工写兼容,是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中最具艺术潜力的画家之一。

展览及收藏:2002---2012年期间参加各类展览20多次,多幅作品被藏家和艺术机构收藏,油画作品被美国,西班牙,日本,荷兰,台湾,委内瑞拉,等国的画廊及个人收藏。

出版及发表:

《中国当代工笔画家华朝锋画集》,《中国艺术博览会》,《中国重彩画》,《黄河画室画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集》。

艺术阅历

1992年进入河北省元氏县一所专业美术学校学习美术三年。

1995年全县专业第一名考入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并在入学后第一年获得专业第一名奖学金,作品《心系回归》获一等奖。在校期间作品《静物》被日本友好学校收藏。

1998年赴陕北革命老区延安,山西晋祠,西安碑林,黄河壶口等地写生采风。

1999年来到北京进行油画创作,多幅油画作品被韩国,美国等画廊收藏。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出版发表《有坚果的静物》,《黑管与玫瑰》等油画作品,并出版了《黄河画室油画作品集》。

2003年《猎手》等作品被委内瑞拉使馆收藏。

2006年参加网络在线拍卖,作品一度被藏家和市场观注,作品销售地区广泛。

2007年开始创作中国画,主要以传统工笔画为主,市场价格逐年攀高。在08汶川地震的赈灾拍卖上捐出5幅作品为灾区献出一份爱心。

2009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深造,学习研究中国重彩画,并得到诸多位国内知名画家的指导。同年出版了《中国当代工笔画家华朝锋画集》,发表作品于《中国重彩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集》,并加入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

2010至2011年赴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创作多幅速写,素描,水彩。

当代位置

一:年轻潜力化,

二:唯美写实的艺术特色,

油画作品写实细腻,唯美静雅,思想独特,得到了众多艺术收藏群体和艺术机构的青睐,中国画作品传承古典又开拓创新,临承宋元绘画之长,感悟明清绘画之气,融入现代绘画之新。

三:文学艺术修养,

自身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熏陶,对文学,音乐,戏曲,等艺术耳濡目染感触颇多,潜心学习传统文化,书法,诗词,篆刻。

四:中西结合,

即有西画理念,又不失国画之本,西为中用,艺术兼容。

作品评论

看华朝锋的一幅布面油画,着实让我震撼了一回。一个少女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说,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与年龄不符的宁静。这幅画的名字,叫做《青春无语》。无语的青春,依然是肆意的青春。而时光流逝,不期然间人已经老了。老了的人还需不需要语言?

我所处的城市,时间飞速奔跑,日子没有停歇。时常是想要想些什么问题的时候,已经累到睡着。这就是生存。我静静地看待,却深处其中。

每天上班下班,我喜欢走路,看路旁景物,看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呼啸而过的车流。灯火辉煌处,油然生出一股落寞。道不清,理不明,更无处言说。这是一股异乡情怀。

各式各样的人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挣扎在底层,向往着高层的光明。这是一群充满希望的人们。

我看到路边的小树吐出绿芽,一如往常的灰暗,可它是稚嫩的生命。南方的这个时刻,该是草长莺飞了吧?过多的随遇而安,使我少了点乡土情结。春天的气息已经传遍南北,清风送来杏花的馨香,是什么还没有冲破藩篱?

春天了。花开了。青春也是一朵花。花有花的花期,花有花的姿态。我很愿意,去做一朵桂花,开放在绚烂秋天的某个时刻。

一个平凡的日子。让我回想那个春光明媚的傍晚时分。

时光已经远走,只有现在可供逗留。

感谢。感谢所有这一切。

个人展览

华朝锋的个人展览自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以后,每年都会参加不同的展览,包括赛事展览和个展,2003年参加的中委建交30周年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交流展中《猎手》等三幅作品被委内瑞拉使馆收藏,网络展览也定期更新,作为职业画家每年都会有不同题材的作品问世,而且还是一个勤奋高产的画家,不仅从事油画创作在中国画创作上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其具象唯美,承传创新,格调儒雅的绘画风貌而特立独群,在水彩画以及综合材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与运用,早年在艺术学校时华朝锋学习过环艺和工艺美术的,因此他把工艺美术上的一套色彩,构成,透视,以及工艺美充分展现在绘画作品中,使其每一幅作品都显的很干净,素雅,这也是和他早年学习工艺美术是有一定关系的。

个人文集

所谓三象合一的新中国画论是石齐先生的艺术主张,其作品在众多艺术风格的绘画中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画发展至今,创新一直是每一个画家都在努力探索的,新中国画的发展速度慢;是其一直想改变的,因此近几年不断招纳新生力量的年轻画家来***同完成这一创新型的任务,艺术上的突破谈何容易,多少画家前仆后继为之努力,艺术是一门极个人主义的专业,只可意传不可形似,那如何去领悟这个新字呢,综合东西方艺术发展史,中国画现在并没有遇到像油画一样的危机.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创新仍是建立在传统意义基础上的创新,求变但不能求离,具象,印象和抽象都源自西方绘画语言,用西方绘画语言阐述中国画内涵其实就是西为中用,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徐悲鸿,林凤眠已经试图引用到了中国画中来,那么我们再这样做能否超越,其实就是看艺术家本身的素养和感悟了,我们没有必要去过深研究西方绘画,这也是主与次的关系,在有人质疑是否还是中国画时,其实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必要再争论这个话题,新自然就意味着不同,艺术只有高低没有对错,重彩画也是如此,敢于创新突破才是发展中国画的唯一出路,多元化的艺术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来教条式的理论,我们不说反传统是否正确但任何一种创新都是源自传统基础之上,新中国画的理念值得研究学习,但是否值得模仿,我想还是因人而异,就像齐白石老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大师们的理论见解给我们带来启示,如何通过这样的传授去打开自己的思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关于技法问题石齐先生也谈到新中国画画法的道路非常艰难,需要有书法,工艺,工笔,加上作者本身气质及涵养等等,这些其实只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感悟,只有感悟了,才能实践,或者说在实践中感悟,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艺术还需要一定才气,新中国画理论由石齐先生发起,但新中国画要由更多的实践者去再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中国画。

艺术熏陶

我在艺术学校的几年除了学习绘画以外,每天都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艺术学校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校,包括美术,戏曲,音乐,话剧,舞蹈等姊妹艺术,在这里,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每天都耳濡目染,艺术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一定非要亲自去专门学一门艺术,平时的感受就足可以逐渐影响到自身,见的多了自然感触也就多,艺术教育也类似于此,我们没有可能让一个人去学多种艺术,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多接触,欣赏艺术就可以了,能够培养每个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也是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我虽然不会唱歌跳舞演话剧,但会欣赏或者说懂得欣赏艺术,姊妹艺术之间都有相通之处,若想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环境造成的条件,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容易激发人的活力和想象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换了谁都会受影响,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艺术特长的人,艺术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同提高,虽然我们经常说业精于专,但我个人认为艺术之间就应该互相影响,相互碰撞,毕竟美术也归纳于艺术范畴之内,有什么理由不被姊妹艺术所感动呢,所以我从来都不排斥周围的艺术环境,而是积极热情的融入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慢慢感受。每当学校有演出或音乐会时都会去观看,每次观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是一次熏陶,这对我的绘画来说是决对有意义的。

名师授业

我在清华美院学习的是中国画,主要研究学习了美术理论与中国重彩画,导师是蒋采萍,蒋采萍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近代画家叶浅予的弟子,理论方面的学习主要有霍春阳,石齐,刘大为,张道兴,程大利,梅墨生,袁运甫,王明旨,吕云所,李魁正,王文芳,张荣庆,陈绶祥,李铁生,周晚峰,张夫也,苏百钧,高捷,唐秀玲,潘缨,唐承华,陈子,高信峰等名师授课,对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新,每一个画家都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这么多位名家的讲学传授,我个人认为,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就是民族性和传承性,笔墨仍是诠释中国画内涵的主要特点,尽管重彩画对笔墨的要求不高,但也是在笔墨的基础上丰富了中国画创作技法和材料创新,有的导师认为中国画应该求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化都逃不出笔墨理论,打破“唯笔墨”理论也只是在传统之上拓宽中国画诠释范围,展示中国画的内在包容,并没有跳出中国画这一定称,始终还是叫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的主线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变在其中。

对于日本画的鉴赏与参考,我个人认为日本的确是在传统绘画的丢失部分替我们做了保留,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丝毫没有影响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只不过是在发展道路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点佐证,日本画可以参考,但不值得学习,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是学习我们的。艺术没有对与错,有标准但没有界限,继承还要打破,学习还得颠覆,在取舍与矛盾中寻找突破,艺术素养需要理论和实践,成就艺术家还需要天赋,这一点是先天因素并非后天结果,对具备艺术才华的人来说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宽,相反会越窄,艺术,说不清,道不明,只有热爱艺术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艺术带给自己内心的快乐,我始终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章法自然,道法自然,心法自然,顺其自然。

人生语录

我是一个活在理想中完美世界里的人,有人说我不食人间烟火,有人说我不善言辞特立独行,有人说我为画而活太过痴迷,我说,你们还没懂我。

生活中会有很多遗憾和不幸,唯有在作画时才能使我忘却烦恼,在幻想与现实的斗争中完成心中的美好。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不是身不由己的时候我是很少画人的。

我从不画自画像,因为我还没有完全了解我自己。

到现在为止我只做了两件事,活着,画画儿。

有人说我不像画画的,画家都留着长头发,我说,我的头发从来都没有比眉毛短过。

朋友说画画不挣钱,我说,你买的东西都没有画值钱。

凡是成为大师的人,最初基本上都是不被专家认可的人

我不想做凡高,因为凡高只有一个。

有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艺术最大的障碍就是想的太多。

有人问我如果再给你重新来一次的机会你还会画画吗?我说,没有如果。

人物访谈

博宝艺术家网:你能否谈谈你的作品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体会的?

华朝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缘厚重,传统文化对当下自己学习和创作中国画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我在学习了传统中国画理论以后这一点显的更为突出,例如在传统中国画中所讲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以及评判中国画的标准等等,都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深远的,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画就很难发展,所以在我的作品里始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画法,只有先继承才能再创新,离开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你觉得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块是否有欠缺?

华朝锋:是有欠缺的,我在学期间很少有传统文化的课程,即使很少的几节历史课也很少上,现在的学生也似乎对传统不怎么感兴趣,不要说传统文化了我知道现在喜欢可乐的孩子比喜欢茶的要多,这不是教育方面的欠缺而是整个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丢失。

你作品中的个性“符号”是如何选择的?为何选择这种符号作为创作主打基础元素?

华朝锋:我的作品中的个性符号就是继承传统,追求自然,作品是作者的心灵表现,你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就会画出什么个性的画,不必刻意追求,顺其自然是艺术的最佳表现。

近期有无创作新的作品?如果有,是哪些题材的作品?

华朝锋:有,最近在创作工笔花鸟,为下次出版和参展做准备。

如何看待主题性创作和习作之间的关系?

华朝锋:习作是主题性创作的基础,任何一种主题创作都是建立在大量习作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创作是习作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在中国古典绘画史上,“托物见志”的艺术表现广泛见于山水花鸟画的实践?您怎么评价自己的艺术实践?

华朝锋:我画画也很多年了,各种题材的绘画也都基本尝试过,每画一种题材都是对某种事物的艺术实践,画花鸟时就养花养鸟画山水时就赴山川写生,这是从形式上的一种实践,托物言志也是将自己的志依托于某个物上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其更完美更富感染力,是种间接的思想意愿表达方式,艺术创作贵在实践。

艺术观点

博宝艺术家网: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国家高水平的演出艺术中心,要举办绘画艺术展览,让大众理解姊妹艺术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您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对于大众艺术普及教育应该在哪方面需要加强?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华朝锋:在国家大剧院办画展是不是没选对地方,我们都知道剧院是文艺演出的地方,所有硬件软件设施都是围绕舞台表演设计的,并没有美术馆功能的设计考虑,姊妹艺术的关系,并非形式上的简单作为,艺术本身与大众是有距离的,高雅艺术则更不为大众理解接受,让大众去理解各艺术之间的关系作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当前的大众审美还没有提高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艺术教育是和素质教育同步的,素质教育上不来就不必过早谈艺术教育了,普及大众艺术教育的想法很好,实现很难,纵观我国国情对当下者来说任重则道远。

博宝艺术家网:您的绘画过程是心灵的一种自我调适和自我需要吗?

华朝锋:也可以这样讲,艺术是为心灵服务的,绘画过程就是一次为心灵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在寻求心灵慰寄与平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到心灵的自我调适不能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那么就会很痛苦,绘画过程只是意识形态下的支配产物,自始至终是由思想意识来决定完成,行为只是意识的再现,画画的原因是因为想画,想画的原因是因为自我意识中产生了需求,有需求就会产生欲望,在欲望的促使下我们需要一次思想和心灵得慰寄。

博宝艺术家网:纯粹的水墨艺术在您的艺术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您怎样看待水墨艺术?

华朝锋:水墨艺术毫无疑问主要是由水和墨完成,纯粹的水墨艺术应该是源于中国早期水墨画的特征,即单纯的使用水和墨色来进行绘画,完成的效果即有墨色变化亦有水的韵味,这也是最初我对水墨画的认识。但随着艺术发展和不断创新,现在已经对水墨画有了新的更多的表现形式,无论从材料技法上都有了新的诠释,主观上看我们似乎已经背离了传统水墨的特征,但客观上看我们赋予了水墨艺术新的生命体,艺术在于创新,创新就意味着不同,不同于以往的水墨画是否还叫中国画?这个问题很难做答,纯粹二字在当下已经显的尤为珍贵,,

博宝艺术家网:您觉得,艺术是如何改变生活的?艺术能不能改变生活呢?

华朝锋:艺术不能改变我们的全部生活,但艺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的特征和功能就是直接作用于人心,只有人的心灵被“艺术”的同时才会有生活上的改变,艺术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热爱艺术,亲近艺术,我们的生活就能因艺术而美好。

人生历程

1978年华朝锋出生在河北元氏县一个普通家庭,少儿时就开始喜欢绘画,在书本上“胡写乱画”是他童年时期印象最深的记忆。华朝锋的童年和所有孩子一样,活泼好动,那时,没有人把他喜欢画画儿这件事放在心上,他自己也没觉的有什么特别,只要一有时间就一个人画,看到有画儿的书和挂历就买回家照着画,什么都学着画。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会画画了,到了六年级时,已经画的有模有样了,有同学经常让他画画儿,还有人亲自找上家门,因为他们看到,他家的屋墙上画满了画。

时间到了该上中学,这个时候老师已经知道他痴迷画画了,于是找到他的父亲,后来校长也为此事谈话,父亲在这件事上左右为难,不知道是该批评还是该鼓励。

每年春节他都要跟着父亲去老舅家,父亲和老舅聊起他画画儿的事,向老舅请教,老舅建议把他送到特长生学校。

父亲在听了老舅的意见后,决定送他到这所学校去读书。

就这样他进入了县里唯一的一所专业学校。这一年华朝锋14岁。

自从来到这所学校他的童年生活就此也划上了句号,起初他对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应,但好在每天都有绘画课,才使得他愿意继续留在这里。

一年后华朝锋的绘画成绩引起了老师的重视,在这里他逐渐有了理想。

1995年华朝锋报考了艺术学校,专业成绩全县第一名。

在艺术学校的第一年又拿到专业第一名的奖学金。

1999年他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考虑到家庭负担问题他选择了放弃这次继续求学的机会。

之后他来到北京,签约了一家韩国油画公司,这是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和绘画相关的工作。

2002年他签约另一家韩国艺术公司,作品是提供给美国的画廊,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都是在为这家画廊创作油画。

2005年以后开始拍卖作品,成交了多幅油画,受到了高度观注,并积极参加各种义拍、展览。07年开始创作中国画,09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重彩画,并出版了个人画集。

艺术年表

1992年进入河北省元氏县一所专业美术学校学习美术三年。

1995年全县专业第一名考入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并在入学后第一年获得专业第一名奖学金,作品《心系回归》获一等奖。《静物》等作品被日本友好学校收藏。

1999年签约北京一家韩国艺术公司,创作写实油画,作品被韩国,美国等画廊收藏。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出版发表《有坚果的静物》,《黑管与玫瑰》等油画作品,并出版了《黄河画室油画作品集》。

2003年参加中委建交30周年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交流展《猎手》等作品被委内瑞拉使馆收藏。

2004年独立创作的《灰色教堂》系列作品被美国一家画廊全部收藏,《静物》等作品被美国原创艺术公司收藏。

2005年作品《穿越时空的记忆》被西班牙收藏家RAFAELDEDIEGO拉斐尔先生收藏。作品《山花》被荷兰收藏家ARIEKEIJZER收藏。

2006年作品参加拍卖,成交多幅油画作品,受到艺术市场的高度观注。

2007年开始创作中国画,主要以传统工笔画为主,市场价格逐年攀高。

2008年在汶川地震赈灾拍卖会上捐出5幅作品为灾区献出一份爱心。

2009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深造,学习研究中国重彩画,同年出版了《中国当代工笔画家华朝锋画集》,发表作品于《中国重彩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集》,并加入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

2010至2011年赴各地进行采风写生,创作多幅速写,素描,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