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超市购物教案
购物教案1 (1)大板数学超市活动目标
1.体验超市购物的乐趣和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积极与同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动和经历。
2.能够用公式记录购买商品的过程,并清晰表达购物的过程和公式的含义,学会多角度思考。
3.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购物中“一个* * *”花了多少钱或“还剩多少钱”的问题,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10的减法。
(2)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孩子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材料准备:画出带货架和1-9元价签的商品图片并排列成“超市”场景图,每人会有一张记录卡,上面有若干笔,如“经营材料二”中“在超市购物”所述。
(三)活动过程
1.玩购物游戏“一个* * *多少钱”并学习加法。
(1)老师展示“超市”的场景图,小朋友观察货架。
老师:超市里有什么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你从哪里知道的?什么* * *每一行货的用途都一样,什么* * *每一行货的名称都一样?(学习用品、玩具、食物)
(2)老师提出一个购物要求:在超市买两种商品,总价不超过10元,说出两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然后算出需要多少钱。
小朋友一边看场景图,一边玩“一个* * * *多少钱”的购物游戏。
个别小朋友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买的两种商品和总价。说说你的进货情况吧。如果买2元起的口香糖,3元起的卷笔刀,需要5元钱。
总结:买两种商品,总价不超过10元。有很多组合。
(3)孩子学会用公式记录购买的商品。
老师提问:用什么公式可以记录“我买了2元的口香糖和3元的卷笔刀,需要5元的钱”?老师记录了孩子们讲的公式。
学会说出公式中数字和符号的含义:2+3=5。用2元钱买口香糖和卷笔刀需要5元钱。
(4)从2+3=5的公式猜测。说说5块钱除了口香糖和卷笔刀还能买什么商品?
猜猜老师用5元钱买了哪两种商品。如果你用5元钱买一个玩具和一个食物,猜猜老师买了什么?当孩子说出各种结果时,告诉他们买的食物是冰棍,让他们猜另一个玩具是什么。
用上面的方法猜猜老师用10元买了哪两种商品。
(5)幼儿再次购买商品,学会用加法公式记录。
孩子们两人一组,每人随意买两种商品。先把公式写在公式记录卡上,然后告诉对方购买商品的情况,最后检查公式是否正确。
2.玩购物游戏“还剩多少钱”,学习10的减法。
(1)老师提出一个购物要求:花10元在超市买一件商品,说这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计算买了这件商品后还剩多少钱。
一边看场景图一边玩“还剩多少钱”的购物游戏。
个别小朋友讲一个用10元买一件商品的故事。如果你花了10元用3元钱买了饼干,还剩下7元钱。
(2)学会用公式记录购买的商品。
问题:用什么公式可以记录“10元用3元钱买了饼干,还剩7元钱”的事实?老师记录了孩子们讲的公式。
学会说出公式中数字和符号的含义:10-3=7,10元用剩下的3元钱和7元钱买饼干。
(3)幼儿再次购买商品,学会用减法公式记录。
幼儿两人一组,每人用10元随意购买一件商品,算算还剩多少钱,先把公式写在公式记录卡上,然后互相告知购买商品和换零钱的情况,最后互相核对公式是否正确。
3.进行运算练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运算。
(1)小朋友根据超市购物的指令做练习:帮明明算一下买两件商品要多少钱。拿10元买一件商品,该换多少钱?
(2)分组互相交流,互相检查。
大班数学超市购物教案2的教育价值
1,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的硬币和纸币),了解硬币和商品的等价交换。
2.通过超市购物游戏学习10以内数字的构成和加减,丰富关于构成和加减的数学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关于组成、加减法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和理解超市购物中的数学关系。
4.学会多角度思考,主动与同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动和成果。
系列活动
活动1:逛超市。
活动准备:联系附近超市参观,准备好相机和摄像机。
组织策略:(1)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参观的目的和内容。(2)幼儿根据讨论内容去附近超市参观。
活动2:超市里有这么多商品。
活动准备:观看参观超市的视频和照片。
组织策略:(1)老师和孩子回忆参观过的超市名称。(2)幼儿谈论超市里的各种物品(商品、货架、收银台等。).(3)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超市物品的种类。
活动三:自己开超市。
组织策略:(1)前一天老师的游戏引出了“开超市”的话题。(2)组织幼儿讨论:我们的超市可以有什么商品?这些商品来自哪里?
活动4:商品分类
活动准备:师生* * *收集各种小商品及商品外包装。
组织策略:(1)孩子介绍自己带的各种物品。(2)幼儿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小商品和外包装进行分类。(3)相互介绍分类标准和结果。(4)将整理好的物品分别放入游戏盒中。
活动5:制作商品价格标签。
活动准备:将各类物品、即时标签、笔分类。
组织策略:(1)引出标注各商品价格的话题。(2)幼儿讨论并确定每种商品的价格。(3)幼儿为每件商品做价格标签。
活动六:从“银行”取钱——认识人民币。
活动准备:面值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硬币若干,实物投影仪。
组织策略:(1)利用实物投影仪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2)请每个孩子去“银行”取5元钱。(3)让孩子介绍他们从5元钱中得到钱的不同策略。
活动7:制作钱包和装饰钱包
活动准备:小朋友收集制作钱包的材料,如纸、透明胶、双面胶、浆糊、蜡笔、水彩笔等。提前让孩子回家观察父母的钱包,了解其形状、内部结构和外观。
组织策略:(1)让孩子谈谈他们钱包的款式。(2)孩子们谈论他们想做的钱包的形状、样式和颜色。(3)鼓励孩子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和装饰。(4)同伴互相欣赏,介绍自己的钱包。
活动八:买两件东西。
活动准备:1元和2元的硬币和纸币准备在“银行”,小朋友有自己做的钱包,购物篮,记录纸和笔。
组织策略:(1)孩子去“银行”取5元钱。(2)孩子用这5元钱在“超市”购买两种商品。(3)让孩子介绍他们用5元钱买了什么商品。(4)引导孩子讨论如何记录购物。(5)幼儿选择适当的方式记录,并互相交换记录。
活动9:你还剩多少钱?
活动准备:“银行”里有1元和2元的硬币和纸币,孩子有一个自己做的钱包,购物篮,记录纸和笔。
组织策略:(1)让孩子去“银行”取5元钱。(2)孩子用这5元钱在“超市”买一件商品,算出还剩多少钱。(3)让孩子讨论:如何记录还剩多少钱?(4)幼儿选择适当的方式记录和介绍对方。
活动10:计算一个* * *需要多少。
活动准备:“银行”里有1元、2元、5元的硬币和纸币,孩子有一个自己做的钱包,还有一些录音纸和笔。
组织策略:(1)老师讲解了活动的要求:首先去超市挑选两种商品,看看有多少,算算需要多少,做好记录。然后去“银行”取相应数量的硬币,最后去超市买这两件商品。(2)儿童活动:挑选商品,记录价格,从银行取钱,购买商品。(3)让孩子互相介绍购物。
活动11:猜猜你买了什么(这个游戏可以玩很多次)
活动准备:一张超市的场景图,上面画着“超市”类的各种商品,标着价格。
组织策略:(1)教师展示超市的场景地图,引导幼儿观察地图上的商品以及各种商品的价格。(2)教师说出自己购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或类别,让幼儿进行推论和猜测。比如老师说她在“超市”买了一个玩具和一个食品,这两样东西总价5元钱。猜猜老师买了什么?(3)在幼儿明确如何解释猜测条件后,请个别幼儿让同伴猜测他在“超市”买了哪两件东西。
活动12:我和老师一起买东西(真实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给每个孩子2元钱的硬币。
组织策略:(1)给每个孩子两块钱。(2)讨论:钱不够怎么办?(3)带领孩子去附近的超市购物。(4)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大班数学超市购物教案3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说出购物的过程,学会用公式表达。
活动准备:标有价格的商品图片,儿童活动资料的数字卡。
活动流程:
一,引入教师话语
1.你去过超市吗?你选择商品的依据是什么?(价格)
2.孩子们单独介绍他们的购物过程。
第二,猜猜我们买了什么
1.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图片超市。让我们一起学习购物。(展示图片)我们来看看。教师和幼儿观察:重点提醒幼儿了解商品的价格。
2.老师购物①:我有5元钱买两件商品,刚花完。猜猜我买了哪两个?孩子诉说,又说为什么?老师用一个表情表达出来。2+3=51+4=5
3.老师购物②:我有5元钱,但是我只买了1件商品。我可能还剩多少钱?孩子诉说,又说为什么?5—3=25—4=1
第三,我来买东西。
1.孩子5块钱起,刚花了2项。请选择自己的产品。
2.孩子讲述购物过程,用公式表达。
3.你有5元钱。你花了多少钱买了1的物品,还剩下多少?请选择自己的产品。
4幼儿讲述购物过程,并用公式表达。
第四,小明去购物
1.小明和他的妈妈今天也去购物了。我们一起帮他完成吧。
2.老师介绍儿童活动手册。
3.孩子散了。
大班数学超市购物教案4的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孩子的生活学习空间,通过借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充分挖掘孩子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超市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地方之一,超市里的各种物品吸引着孩子们。为此,我们选择了儿童感兴趣的主题——“超市”开展主题活动。把孩子从“课堂”带到“社会场景”,通过参观、游戏、对话、绘画等多种活动,整合他们零星的经历,让孩子了解超市的构造,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他们在超市购物时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但是人民币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于是就产生了这个数学活动,逛超市。目的是创造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在多次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硬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乐于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亲自购物后,孩子可以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购物经历,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1、5、1元的硬币及其换算关系。
2.购物时掌握不同的支付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孩子理解简单的数学。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要准备的活动
1.知识准备:
(1)活动前,小朋友对人民币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超市购物”的体验。
(2)儿童认识汉字“交”、“易”。
2.材料准备:
(1)设一个“超市”,各种物件摆在货架上,标着价格。
(2)一箱装65,438+00 65,438+0角,2个5角,65,438+0 65,438+0元硬币,每个小孩一个。
(3)四种支付方式展板。
(4)课件直观演示1,5与1元硬币的换算关系。
(5)孩子有储蓄卡。
活动过程
1.介绍活动,认识币。
(1)让孩子感知和发现硬币的特性。
老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带了礼物。请轻轻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是什么。”(孩子打开盒子。)
老师:“哇,好多硬币啊!孩子们,你们看,这里有多少硬币?”(1角,5角,1元。)
"好,现在请盖上盒子,老师将测试你."
(2)展示1角度课件。
老师:“看,孩子们,这个硬币多少钱?”(1°角。)
“你怎么知道是1分?”引导孩子观察硬币上的标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自始至终贯穿“超市购物”这条主线,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认识1、5、1元的硬币。从认识硬币到探索1、5和1元硬币的换算关系,再到引导孩子发现多种支付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