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轻最准、杀伤力最大12.7机枪

世界上最轻、最准、杀伤力最大12.7机枪

最新的12.7机枪正式列装某集团军。它是世界上最轻、最准、杀伤力最强的!最大的优点是采用了最新科技成果,后坐力小,精度自然高,威力自然大。

新型大口径机枪为了在保证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的同时减轻重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炮口位移减少近80%;采用双行程供弹设计,枪机后坐时弹身脱离,再供弹时将弹头推入膛内。推进过程中对射击精度的影响;采用弹性枪架设计;保留了可以减少武器后坐力的枪口制退器等。

该枪提供了两个瞄准镜:1、新型白光瞄准具,放大倍率5倍,重量0.67公斤。可代替望远镜进行战场观察和搜索。2.红外瞄准具,扩大夜间打击能力。它是一种集观察、测距、瞄准为一体的热敏被动夜用光学瞄准具。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观测能力和瞄准精度。单个直立人目标识别距离不小于1000米,移动轻型车辆目标识别距离不小于1500米。

关于后坐力,对于枪械不熟悉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上面的说法。通俗地说,这种技术就像拔河比赛。该枪在产生后坐力的同时,还能产生“前向后坐力”。拔河比赛就是这样。如果双方用力相同,无论用多大力,拔河绳都不动。这意味着竞争力量相互抵消。

至于这把12.7大口径机枪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只能从中国军事科技人员表达的专业词汇中寻找。关键是,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具有这种功能的大口径机枪,而且还是中国研制的。高姿态射击时,三脚架可以不用配重,可见新型12.7mm重机枪的后坐力很小。

我军是世界上研制和制造12.7大口径机枪型号最多的国家。孜孜不倦的追求,主要与大口径机枪的概念来自国外,不符合中国军队的需求有关。我军对新型12.7机枪研发制造的认识,基本来源于对越战争的经验教训。

战役实例1:1979年2月17日,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5团9连向陈列馆南山发起进攻。步兵5、9中队在南山西侧高地向越军主力阵地发起进攻时,遭到越军安装在山顶的高射机枪和山洞机的阻击山谷东北侧的枪支。 9连火力队重机枪班立即组织火力压制越军高射机枪,但在双方交锋中处于劣势。战斗结束不久,重机枪班的大队长、副班长和两名战士中弹受伤。

战役实例2:1979年2月18日,武汉军区第43军127师379团3连进攻巴塘东侧无名高地,遭到6辆苏制坦克的疯狂抵抗越军部署在高地的14.5毫米高射机枪。 3连多次冲击无效,伤亡惨重。随后,他们在坦克和大炮的支援下,发起连续猛攻,巴塘东侧无名高地守敌,才放弃阵地逃走。

战例实例3:1979年2月20日,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487团连续5夜突袭某核心阵地。由于天黑,5连干部战士缺乏夜战经验,不愿散去。战斗中,5连队形被打散,各排失去联系,短时间内死伤20余人。副连长曾水泉、3排长张立凡牺牲,导致行动失败。

战役实例4:1979年2月17日,昆明军区第14军42师126团8连向117号高地发起进攻。 8连比较顺利地攻占了高地,但还没来得及修整和加固地面上剩余的工事,就遭到越军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的猛烈夹击。围绕它的三个方向。尤其是越军的高射机枪,打得十分凶猛。 8连携带的武器打不中敌人的高射机枪。他们要求上级提供炮兵支援,但被推迟了。结果整个连都被越军的火力压垮了。无处可躲,死伤60余人。最后,8连被迫放弃阵地。

在1979年的28天战斗中,我军对越军高射机枪的牵制效果并不理想。当时我军步兵团的支援火力普遍为7.62毫米重机枪、40门火箭筒、82门无后坐力炮、60门迫击炮、82门迫击炮、100门迫击炮。步兵团高射机枪连配备58式轮式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主要承担保卫指挥所和炮兵阵地的防空任务。沿公路和两侧山地向前冲锋时,我军通常使用重机枪和迫击炮远距离压制敌人,并用40门火箭炮和82门无后坐力炮陪同步兵发射摧毁敌人的火炮。

遗憾的是,我军使用的58式14.5毫米双连杆高射机枪需要汽车牵引,没有道路无法作业。由于越军的高射机枪居高临下,射程远,我军40门火箭炮、82门无后座力炮和重机枪一时间难以靠近打中,只能被压制有82 门迫击炮和100 门迫击炮。 这样一来,一旦在山区丛林地区突然遭遇,受到敌方高射机枪的威胁,我军将吃大亏。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梁山战役期间,我军装备了大量12.7大口径机枪,完全压制了越军的火力。

我军最早使用的是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1954年生产定型,曾大量装备部队,后被77式高射机枪取代。 因为太重,只有步兵的团级单位才有这型机枪,作战行军时需要车载和骡马运送,太笨太重,主要用于对空防御。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 全重41.5千克,枪身重18.6千克,枪架重17.55千克。还是很重,携行仍然不方便,特别是我军讲究大机动作战,讲究灵活机动,这型机枪仍然不适应部队的需求。

89式12.7毫米重机枪是解放军现役步兵分队远程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该枪以26.2千克的全重,成为世界上现役最轻的现役12.7mm重机枪。枪虽然轻了,携带也适合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但是打起来枪身跳动,后坐力大,高姿射击需要在前支架上压重物,操作起来很别扭,部队虽然喜欢89式的轻,可是对射击散布和精度还是很不满意的。

78集团军猛士轻型合成旅装备国产最新型12.7毫米大口径重机枪,5人机枪组,大量减重的效果是,央视的军事纪实介绍,弹药手一个人可以背三箱,手上再提一箱,一***200发。压制敌人,每多背1发、至少能够超过7.62全威力弹10发的火力效应,却只有5发7.62全威力弹的重量。这次弹药箱、弹链都进行了减重设计,子弹的弹壳也减重设计,再加上枪本身的重量,总体重量比89还轻三分之一!这在战争中作用就大了去了。

新型12.7重机枪在理论上和经验上,一是精度和重量的平衡,二是弹药量。一个5人战斗队每分钟至少要有500发子弹。弹药量可以支持一场20-30分钟的运动战。这种重机枪在射击时一般采用长连发和短连发相结合的方式。美军M249轻机枪,枪手载弹量1200发!但是遇到这种重机枪,怕是会被射程和威力大很多的新型12.7压制秒杀,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

现代防弹衣条件下,7.62口径机枪1000米外连2级防弹都无法击穿。2级防弹衣要求至少能防御500J手枪弹打击。石墨烯量产后,只要加一点到作训服里,就能达到2级防弹衣标准,加得过可以达到3级。这时候士兵全身没有7.62NATO下口的地方。但是碰上这款“菜地机枪”,就等着被收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