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积极学习和掌握地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那你知道地震的基本知识吗?跟我一起看看地震的基础知识吧。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1 1。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2.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据统计,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其余发生在上地幔。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大约500万次。大概5万次人能感觉到;可造成伤害约1000次;平均每年有十几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4.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沉降地震。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振动就是人为地震,比如地下核爆引起的振动。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多指自然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特殊表现。

地震安全小知识:

1.如何判断近震和远震?

地震波来的时候,如果先明显颠簸,再左右摇晃,那就是在台地附近;在偏远的台地,地震的上下弹跳并不明显,主要是左右晃动。

2.如何应对建筑物发生地震?

(1)首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2)其次,可以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者墙角,也可以搬到承重墙多的地方。

3.地震时如何防止在街上触电?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应避开建筑物、高压线(杆)等容易伤人的物体坠落,迅速跑到相对开阔的地方躲避。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古代也叫地动。像风、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地面损坏和建筑物倒塌。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每年有500万次地震。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5级以上地震约50000次,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当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对地壳造成的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岩层就会产生断层或位错,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围扩散,形成地震。

根据地震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地震分为五类: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陷落地震

4.冲击地震

5.诱发地震。

先来了解几个关于地震的基本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横波和纵波、震级是什么?

地震震源:地球内部岩层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地面正对震源的点就是震中。

焦深:焦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是焦深。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为震中距。

当震源处的岩石活动产生强烈振动时,会产生一种以极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波,其中一部分会传播到地表,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是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上下跳动)。

横波(左右晃动)传播缓慢,每秒3-4公里,可引起地面水平晃动。在震中地区,地震波直接冲击地面。

地震震级:衡量地震的震级,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来划分。它反映了地震的震级或强度,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通常我们用“水平”来表示。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房屋等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用“度”来表达。中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差为1,能量差约32倍。震级差为2,其能量差约为1000倍。

3度:少数人感觉到,仪器可以记录;

4-5度:睡觉的人会醒来,吊灯会摇摆;

7-8度:房屋损坏,地面裂缝;

9-10度:梁、坝受损,房屋倒塌,地面损毁严重;

11-12度:破坏性伤害。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3地震也叫地面运动和地面振动。

能量快速释放过程中地壳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地球上板块之间的碰撞造成了板块边缘和板块的错位和破裂,这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应该了解地震。

震源:地震波发出的地方叫震源。

焦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地面上焦点最近的点称为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它是最早接收振动的地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通常,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称为浅源地震。

中原地震:深度60-300公里的地震称为中原地震。

深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深震称为深震。

周期性地震: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的周期性现象。

地震带:从空间上看,地震呈一定的带状分布。

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次数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即每天发生数万次地震。大多太小或太远,让人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的地震大概有十几二十次。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深度12km。

海啸也可能由地震引起。

一些海啸也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