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间玩具的创作题材与当地的神话传说有什么关系?

一、山西民间玩具历史悠久。

在山西出土的大量古代陶瓷制品中,有许多器物与今天新绛县烧制的陶哨子、陶玩具的形状相似。万荣县古城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陶墩,足以证明三晋之地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非常精美的泥塑玩具雏形。这些陶器制品虽然带有浓厚的崇拜色彩,但与现代各种纯粹用于享受的民间玩具不无关系。“七音哨”流行于新疆吉山、代县等地,是在陶勋基础上的演变。临沂温家营的彩泥玩具自明代以来就享有盛誉,其中混合了母系氏族时代祈求生育的信仰和为孩子避邪的意识,以确保平安、安全和健康。妇女和儿童“戴香囊”和玩香囊的习俗起源于汉代。相传五月五日是邪恶的一天,害虫滋生,流行病肆虐。玉皇大帝派使者治愈瘟神,用艾草制成香囊,涂上雄黄酒,杀灭害虫,使人免灾。很久以来,就有一句“五毒不敢犯,五毒化为尘土,恶灵归冥界”的民谣。佩戴玩香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制作技艺也越来越精细。山西接龙玩具最早出现在明代,《隋口略》中说:“万历末年,民间叶子熙...盛于崇祯。”至今,这种卡牌游戏仍在怀仁、灵石、祁县等多地存在。

山西民俗孕育和发展了民间玩具艺术,民间玩具丰富了民俗,民俗像农村民俗一样平静、纯粹,体现和物化了劳动人民的纯风之美。随着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生日、三天、满月、百日、一岁等出生习俗,产生了许多民间玩具。民间生育习俗中的玩具丰富多彩,年节和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更是丰富多样。特别是民间神灵崇拜所带来的原始情感和深刻的原始神秘心理,影响着民间玩具的审美要求,推动着各种玩具的不断创造和发展。

第二,山西民间玩具根植于民间

玩具是劳动人民的自由艺术创造。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孕育着浪漫的艺术想象。民间玩具的创作具有广泛的自发性。它的生产不是商业性的,不受任何市场价格和政治趋势的影响。民间玩具的出现是基于自身生活的直接需求:逗弄婴儿、装扮孩子、美化自己、装饰生活环境。他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传统审美习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想和愿望。比如泥巴玩具里的“泥虎”长得像猴子和老虎,布鸡的翅膀被绣成两朵花的形状。

民间艺人采用最简单方便的手工制作,使用最便宜的土、布、木纸,依靠娴熟的技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父子、母女或村民互赠礼物,互相观察和学习,可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艺术技巧的自然传承,形成了手工制作特有的自由灵巧风格。民间玩具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人们生活中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件传授美的艺术品。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他们有意识地遵循美的规律来塑造玩具的造型,成为美的物化。“用”和“美”是紧密相连的。民间玩具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是美观与实用的和谐,二者融为一体。比如婴儿的布老虎枕头,不仅能给孩子提供睡眠和玩耍,还能给人一种美的欣赏。民间玩具有着深刻的含义。民间艺人顺应了民族的喜与爱与恨的感情。他们用玩具这种外在形式来浓缩自己的意识形态,象征一种观念,影响人的情绪,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民间的玩具大多是献给母爱的,以此来表达创作者的爱。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特定审美内涵的虎、鸡、鱼、龙、凤等形象,巧妙地表达了“吉祥、昌盛”的主题。山西民间玩具中种族繁衍意识和生命崇拜意识最为坦率,其中“虎头鱼尾枕”是最典型的代表。闻一多在《谈鱼》一文中写道:“鱼在中国有繁衍昌盛的祝福之意”,虎在民间是刚健、威武、强壮的象征。虎鱼巧妙结合,寓意阴阳相合,生动展现了对中华民族“糊状”、长久、繁荣的祝福。这些民间玩具,重在感情的倾注,让人从暗示性、象征性的因素中去理解和诱发人们的联想,从而寄托和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爱情。山西民间玩具比较集中,积累了华夏子孙强烈的情感意识、信仰和期望。

山西民间玩具粗犷、质朴、生动、美观,注重装饰,大胆选择细节,高度概括艺术形象。乍一看是那么笨拙,姿势不自然,结构不成比例,棱角不规则。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稳定性和丰富性,使古拙更加粗犷、充满活力、奔放。粗犷的外表并不粗糙,稚气的外表更迷人,沉默中有流动感和节奏感,让内在的精神更加凝重和集中。

色彩在山西民间玩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玩具的主题是喜庆和吉祥,所以它们以其红色、温暖和华丽的颜色问世。大红虎身披青色梅花,尾为黄艾叶,红头有两只绿耳。在鲜艳的颜色中,黄色中有紫色,红色中有绿色。民间艺术家不是再现自然色彩,而是突破色彩透视原理和时空观念。这种颜色的概念与古老的阴阳和五行相联系,它们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天空充满金木火、水、土,颜色有绿、红、黑、白、黄”,民间称之为正色。玩具以白底绿红图案,黑底黄红绿装饰,简洁醒目,丰富和谐,立足自然,超脱自然。这种健康简单的色彩概念充满热情和活力,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山西南接河南,西接陕西,北接内蒙古,东临河北。风俗民情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民间玩具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中。在山西民间玩具中,有的泥塑玩具在形状和颜色上与河南的非常相似,而布老虎和布娃娃则与陕西渭南、滑县的相似,有的一模一样。历史变迁、战乱、饥荒使人们移民,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是山西民间玩具对其邻近地区的影响所致。

山西民间玩具由于地域性、地理条件、生活习俗的差异,略有不同。晋南主要沿黄河、汾河,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地处河谷和水道,有着悠久的古文化和古老的民俗。这一带的民间玩具比较古朴典雅。晋中地区地处平原,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民间玩具精美典雅,精致细腻;山西北部多为山地丘陵,与高原接壤,民间玩具豪放、粗犷、淳朴。虽然各有各的绝活和兴趣,却有着鲜明的三晋神韵的一致性。像香囊一样,晋南的人和动物主要是缝制的,布老虎踩的是蛇、蝎子、壁虎、蟾蜍、千足虫、蜈蚣。形象生动,充满迷茫,色彩斑斓,红色清新,以闻喜、新疆、稷山、万荣、永济为代表。晋中地区的香囊,常以彩色丝线织成菱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彩色图案,称为香囊。还有用丝线包裹的色轮,供孩子玩耍。它们的形状、图案或色彩非常精彩,装饰也非常有趣,以祁县、汾阳和介休为代表。陕北香包多以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瓜果蔬菜花鸟虫鱼为题材,朴实大方,夸张,以怀仁、左云、殷珊三县为代表。

狮子、老虎、狗、鸡和羊是泥塑玩具中常见的主题。忻州、代县、定襄的泥娃娃,眼重、肥、福,多为坐式,色彩较大,夸张、古朴;晋南临猗的彩泥玩具,多为传说中的天将、天狗、虎娃娃,以白色为底,以黄、红、蓝、绿为描绘,精致细腻,灵动可亲。娘娘庙会上乞讨儿童的泥娃娃,在绛县和万荣县都很漂亮,外形小巧。怀仁和游玉,粗中有细,宛如一尊“泥塑”。要说泥哨是新绛县最精致的一种,其实是一种烧制的陶瓷制品,造型优美,花纹精致。浓郁的黑色背景点缀着黄、红、白,鸟兽的造型夸张了头部,收缩了身体,省略了四肢,很有特色。

布老虎玩具随处可见,形象各异,姿势各异。绛县布虎多达24种,如虎头鱼尾、虎头虎尾、虎头石榴尾、麒麟等...芮城县的狮虎,头身镶嵌,头尾悬空;雁北地区的右玉左云、怀仁县的布胡,头大、耳大、体胖;晋南、万荣、稷山的布老虎多为柳眉核桃眼,小嘴、胡须为绒毛制成,背部有纹饰,尾巴细长弯曲。山西北部的布老虎眉毛粗,眼睛大,嘴巴宽,胡须多为彩绘,线条粗犷,尾巴粗直。几个地区的双头虎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具有凶猛乖巧的特点,但山西南部的表现是活泼乖巧,而山西北部则是单纯可爱。

第三,山西有各种各样的民间玩具

民间玩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根据民间玩具在材料和风格、表现技巧和功能上的差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例如,按制作材料的质地,有木制玩具、面塑玩具、泥娃娃、布艺玩具、陶制玩具、纸制玩具等;根据造型特点,有鸟兽玩具、花卉、昆虫、果蔬玩具、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但这些分法,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体现山西民间玩具的全部特征。为了突出山西民间玩具的艺术形式及其与民俗的互动,这里,从民间玩具的功能出发,结合山西民俗的特点,将其分为:

民间生育礼仪玩具。在民间生育习俗中,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制作不同用途、不同材质的玩具。这些玩具多以飞禽走兽表现人们的精神寄托。内容和形式一般以喜庆吉祥为主。

民间季节性玩具。根据民间节日和传统庙会的不同季节,艺术家们制作具有特定形状的民间玩具,以烘托节日气氛,增加儿童节日的欢乐。内容和形式主要是歌颂生命。

民间信仰玩具。这种玩具从祭祀品演变成娱乐玩具,来源于人类蒙昧时期的宗教信仰,神秘莫测。比如已婚不孕妇女祈求生儿育女的“寻子娃娃”,从娘娘庙带回来后就成了孩子的玩具。此外,还有祭祀神灵的“仙兽”陶制玩具,布制的“疗愈娃娃”。这些玩具仍然是神秘、陌生和原始意识的遗产。

老虎玩具

说到老虎,没有人害怕。古人云:“虎,阴茎,亦为百兽之首,能打能挫,能吃鬼。”但民间玩具中的老虎形象,永远是傻傻的,可爱的。民间艺人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力量,把自家的老虎当成勇敢、坚强、吉祥的东西。用老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用老虎的形象体现希望和依恋。

老虎玩具种类繁多,原料有土、纸、布、木、绒、皮等。它的颜色最多是红、绿、黑、黄。人们为了孩子的生活制作了无数的老虎形状的玩具,为的是让老虎吉祥。

从孩子出生开始,老人们就让“一无所有”伴随着他们成长。婴儿睡觉用的老虎枕头。满月时,大人会在婴儿的脖子上套一个虎头护身符。(也是玩具。)逢年过节,胸前围上五毒虎牌,挂上艾叶。能跑一会儿就穿虎皮鞋,戴虎皮帽,手上套个虎头保暖套御寒。你还应该给它们起名叫“虎宝宝”、“虎姑娘”、“虎虎虎”...孩子们玩的时候,吹着泥巴,吹着口哨,手里拿着一只老虎。皮老虎是山西省传统的儿童玩具。前后为泥制的虎头,中间粘合五至十厘米的软羊皮虎身。嘴里放一个芦笛,用手轻轻一拉一合,就能听到皮老虎甜美的歌声。民间艺人充分把握了老虎的特性,融进了艺术想象。大而神奇的眼睛,长得像密针一样的小胡子;背部漂亮的粗条纹,威严的身姿,头上足以傲视一切动物的“王”字,都是山西民间玩具虎的特点。山西最有特色的是民间玩具中的老虎头枕。在农村流传的布老虎抱枕不仅是儿童生活的舒适实用产品,也是儿童的精美玩具。以布、缎为枕面,蚕茧、荞麦皮为枕芯,用彩画或彩纸绣出各种图案。经过民间艺人的巧妙装扮,看上去就像一只乖巧憨态的卧虎。山西的布老虎枕头种类繁多。芮城的虎枕,枕身和枕头可拆卸,便于携带、拆卸和清洗。万荣、河津的布老虎以黄布为基料,只在老虎身上画条纹或四季花,简洁醒目;绛县、新疆的布老虎刺绣,精美绝伦;怀仁县的布老虎绣和画的结合很有意思。忻州、运城、万荣等地也有双头虎枕。枕头两侧做了一个迷人的虎头,身体和四肢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圆形软枕。绛县的“虎头鱼尾枕”由天真的虎头鱼和生动的尾鱼组成。老虎的形象不仅仅是虎娃的气质,更有“王者”的风范。鱼的形象既优雅又温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奶奶妈妈亲手做的,凝聚着浓浓的母爱,蕴含着祝福和希望。

在民间习俗中,猛兽避邪,狮子是威严的形象,可以征服一切恶魔,也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帮助人们摆脱各种恶灵,成为玩偶虔诚的保护者。在晋南的神话传说中,狮子被称为“恶兽”。农村炕上的婴儿绑石狮,是狮子和独角兽的结合体。人们视其为婴儿的小伙伴,辟邪的保护神。其实这种石狮应该正好是龙的九子之一。据明代杨慎在升天殿外收藏,相传龙生九子,其中狮身狮身的能化邪为恶,避邪杀邪。波斯语音译狮子,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传说中的妯娌。而民间则融合了狮手、独角兽等几种猛兽。这种被拴住的小狮子是石敢当制造的。古书记载“石敢当,镇鬼抑灾,官福,民健,礼强乐。宫殿大厅外左右站立着一只石兽,卷毛巨目亲爪,俗称石狮。这只野兽非常聪明和忠诚。”农村人为了辟邪祈福,就模仿这种方法,雕刻小石狮子,以求事事顺利,全家幸福。平时摆放在桌上或墙上,美化客厅,先守镇宅,保富贵福。有一天家里生了婴儿,就搬到炕上,一根红绳的一端绑在婴儿身上,另一端绑在狮子腿上。男孩习惯用母狮,女孩用套狮,这样鬼魔就不敢靠近宝宝了,还能防止宝宝在翻滚爬行时摔倒,让宝宝健康成长。绑在婴儿身上的石狮形状很小,一般只有20厘米高,15厘米宽,下面有一个方形底座。它以吕梁山的青石为原料,雕刻手法古朴典雅。民间艺人对身体的概括和修饰能力相当高超。虽然体积很小,但雕刻出来的形象表情各异,有素色的,也有彩色的。颜色常以红、黄、绿等颜色勾勒。在众多被拴住的小石狮艺术形象中,有嘴里衔着圆珠、耳朵上插着树叶、脚踝上挂着绣球的狮子;有一只母狮,背上背着小狮子,怀里抱着小狮子,还有母爱。有仰躺的,有逗弄的,有撕扯的,更多的是威严的深蹲。有布狮、泥狮、瓷狮、面狮。这些人性化的,天真的婴儿绑石狮为婴儿生活的欢快音乐增添了新的音符。

民间季节性玩具

山西过年时节的民间玩具和传统庙会,常常让人陶醉在童年有趣节日的回忆中。除夕和正月初一,“滴滴金”;元宵节扎灯笼,玩灯笼;2月2日,在龙抬头的古庙会上,布龙、面龙、竹蛇、纸蛇的动态结构给人一种吸引的感觉,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争奇斗艳。三月初三,泥哨声悦耳;清明前后放风筝;端午节戴香包和艾野虎一起玩。还有小风车、七音哨、皮老虎、蚂蚱笼,让小朋友们乐不可支。

灯笼玩具

民间灯笼玩具寓教于乐,以赞美生命、生活为主题。它们是供儿童娱乐和成人娱乐用的。

山西民间灯笼玩具是流传于三晋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品。人们用竹、木、金属、布帛、彩纸、葵花杆、高粱杆等材料,根据当地人民的审美习惯和意识,综合运用扎色、糊色、编辫,辅以剪纸、木刻年画或手绘图画等造型方法,制作出色彩斑斓的玩具。

儿童灯笼玩具多为便携式。一般是纸糊,里面插着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灯笼,用高粱杆扎起来,盖上麻纸,涂上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的颜色,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装上小油灯。如今已经发展成竹框架结构,里面有彩纸或丝糊,还有蜡烛。虽然不精通制作技巧,但粗糙有力,没有做作的感觉。无论是造型、材料、色彩、制作风格,都有着鲜活的当地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长玩具

在山西流行的龙王庙会上,龙玩具让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少女和老妇卖七彩布帛制成的七彩龙,面条制成的蛇盘兔,两条龙玩珠,龙凤成祥等等;年轻人的架子上有纸折的、竹串的、棉剃的龙。飞龙,卧龙,一点风吹来,这些龙都是活的,昂首挺胸,舒展细长的身躯,舒展头尾,吐心张口,活灵活现。它制作精美。

布龙的程序和布虎、布鸡基本相同,只是形状不同,而竹龙更复杂。从头到尾,一节比一节少,关节互相嵌入,可以左右摆动。纸蛇的头是泥的。由于纸筒是折叠的,两者粘在一起,挂在一根木棍上。稍一摆动,头重尾轻,就会游动,就像一条活龙。

龙的性格给人力量,龙的变化给人希望,龙给人丰富的想象力,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形象。农村人视龙为吉祥之兆,认为它能载雷载电,镇邪避邪,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吉祥物。其形象在建筑施工、生活礼仪、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农村风俗讲究。回去庙会的时候要带几条“小龙”玩玩货。村民们打算让孩子们成为“龙子子孙孙”,以示祖宗。把对龙王的崇拜和他的子孙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龙王祈祷,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默默坚守着一个敬虔之城的信念——希望成功。人们不仅崇拜龙,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把自己的深情和爱倾注到龙玩具中。

泥浆哨子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许多村庄都能听到“呢喃”的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爱。

山西泥哨题材广泛,花样繁多。造型上有动物,有人物,往往同一个题材上有很多不同的动态,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有鸡、鸽、鹰、燕、猪、狗、猴、鱼、龟、蛙等。,还有男孩女孩形状的泥哨。有的侧重写实,如猩红鸟、乌龟、蛙形泥哨;有的以写意为主,极为简练,如稷山的鸽子、八仙形状的泥哨;有的介于写意和写实之间,如忻州的鸡,猴形泥哨。但写实和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挖掘各种动物的潜在美,把小泥哨做得有吸引力。

这种民间泥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管乐器的遗物。农村的“七音哨”是根据古代陶器发展而来的玩具。万荣古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制骨灰盒与七音哨非常相似。由于时代的变迁,陶勋退出了乐坛,但其柔和的音色和简单的结构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进入玩具领域,成为孩子们的宠物。这种七音哨在动物形状的头部有一个吹孔,在鼓状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的时候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可以吹出各种音阶。可以说是泥哨中的精品。

山西民间制作泥哨用的泥很讲究。先将土晒干磨碎,用芦苇筛成细粉,加水(土与水的比例为8: 3),浸泡一天左右,再与麻纸混合,用木棒锤打,直到用铁丝将泥割开,以无渣无气孔为宜。揉的时候不粘手,转的时候不用力吹,干了也不裂。制成的泥哨薄而硬,声音清脆、明亮、悦耳。

制作泥哨的工具比较简单,有几根圆扁的竹签,几根大小不一的竹筒,还有用来印制图案的陶瓷模具。先用手捏成大致的形状,然后用竹签压出眼睛、嘴巴、鼻子等细节,再用硬模压出图案,最后用竹筒在头上和背上打吹孔。空腔的大小,泥浆的厚度,吹孔的位置和方向都会影响哨声。阴干后取出一层麦秸,一层泥哨,小火12小时,撒上松香粉,来回搅拌。松香粉加热融化成表皮,呈黑色,有光泽,美观坚韧。

对山西民间泥哨的造型进行了总结和实践。艺术家善于塑造各种动物的外部轮廓,化繁为简,注重整体效果,使外观一目了然。就像一声鱼哨子,两条相交的弧线优美地伸展开来,让鱼儿美丽欢快。一条S线让鸣禽的造型尽可能简单。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玩具,是用对孩子强烈的爱和娴熟的技艺制作而成的。

棉塑玩具

春暖花开的季节,“卖棉花的,卖棉花的鸡——”天天飘在农村的大街小巷,飘在小学门口。叫卖声和棉塑玩具鼓的声音,就是棉塑艺人背着小贩的担子,带着浓浓的乡愁,来到了孩子们聚集摆摊卖货的地方。五颜六色的小棉塑玩具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周围有大人小孩在看。偶尔有一两个攒了零花钱的孩子买几个,店主就趁着人多赚几块,递给猫唱,看热闹的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贴鸟的时候,艺术家的灵巧和闲适,足以让人铭记。

棉塑玩具是山西农村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一个棉塑只需要一把棉花,几根剥好的高粱杆,一点胶水。这很容易做。先将几根高粱杆扎成骨架,将膨胀的棉花轻轻裹在骨架上,然后粘合定型。胶水多一点,少一点,就能成型不同的形状。最后在身体表面均匀涂上一层胶水固定形状,再将物品染上颜色,制成棉塑动物或人物。将其插入预先准备好的鼓中,这是一个声音和形状丰富的玩具,可以随意展示和欣赏以及播放。棉塑玩具用料少,成本低,可以就地取材,所以艺人经常边表演边卖。棉塑玩具里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鸟,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主要人物有西游记小精灵的猴孙,憨厚的沙和尚,傻傻的猪八戒,乐善好施的唐僧,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香包

在山西农村,无论年景多好,孩子的香囊、长命线、艾叶都要在富人和穷人家里做。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香囊能这样触动人心几千年?传说在古代,每年的四五月份,各种虫灾瘟疫严重威胁着人们,于是玉皇大帝派了一个仙女来看望百姓,控制瘟疫。当仙人发现自己来自五湖四海时,他的心思就不一样了。有些人是好人,有些人是坏人,所以他惩恶扬善。他拿出五色香囊,对好心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和家里的孩子都戴上。”戴上香囊,在门上贴上艾叶,瘟疫全除,吉祥之光大放异彩。“奇怪的是,从那以后,所有带香囊的大人小孩见到害虫都跑了,而没有香囊的恶人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害虫和流行病的毒害。

传说难免神秘迷信,但只要冷静分析,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在里面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都记载艾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于杀虫防病,也可作为调味材料。早在先秦时期,艾蒿就被采集入药,用于制作艾灸条治疗疾病。山西5月初,正值春夏,害虫死灰复燃,疫病流行。这个时候,人们的第一要务就是消毒防病。民间艺人把药穿在香囊里,不仅治病、除虫、祛浊,还能香汗。也是人们渴望孩子健康安全的一种表达,为孩子增加了一个令人愉悦的玩物。玩起来小巧玲珑,浑身都是香味。真的是一物多用。山西农村的香囊是用棉布和丝线绣成各种精致的小布袋,里面装着雄黄、苍木、艾叶等中药。其中一些绣有蛇,蝎子,壁虎,千足虫,蟾蜍,以及老虎和鸡等动物的香囊。有的缝绣成蔬果、花鸟虫鱼。最复杂的是“虎踩五毒弦”,上面一只较大的老虎脚下挂着五种毒虫,寓意踩毒消毒,避祸。在宝宝的胸前挂上五彩丝绸的金锡币,包装纸和丝绸,折叠菱角,系在孩子的腰上,让孩子看起来又漂亮又可爱,不仅有香又干净的作用,还是孩子可以随意抓的玩具。孩子们用香包作为端午节的玩具,像布老虎枕头和小石狮子一样,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从山西民间香包玩具的艺术特点来看,陕北粗犷大方,厚重朴实,夸张变形,感情深厚;晋南精致秀,形象生动,趣味活泼;晋中色彩绚丽,图案典雅。这些各式各样的香包艺术反映了三晋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很多海外华人至今都忘不了家乡的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