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陈独秀和胡适的报刊活动和报刊思想形成的原因。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中国* * *产党创始人,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青桐,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参加过反俄运动,参加过反清反袁世凯的斗争。1915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1916北京大学教授。1918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 * *制作国际的帮助下,中国* * *制作党首先在上海成立,开展党建活动。1921 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中国* * *生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后来当选为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在1925-1927的中国革命时期,对生产国际产品的国家之间* * *合作的指示(为了保证合作,国际上要求* * *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有不少反对意见,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陈独秀等人多次受到* * *生产国际产品的领导人的错误行政指示的压制。最激烈的一次是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公开信,单方面宣布退出国民党,在党内外引起轰动,因为* * *产党员留在国民党,服从后者的纪律,是* * *产国际确保国与国之间* * *合作既定战略路线的中央政策。(关于* *产国际实施这一政策的一些原因,参见百度百科《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论》。但不久之后,* * *国际领导层的指示使中国* *党员的大部分继续坚持旧政策,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持不同政见者从未想过会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彻底脱离这一路线,另立独立路线,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另一个与* * * *国际完全不同的国际国内革命纲领,他们也不了解当时国际领导层内部托洛茨基和斯大林正在就同一个中国革命进行激烈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陈独秀等少数* * *制作者提出反对外,其他* * *党员(包括被后人视为有先见之明、当时在中共中央还默默无闻的毛泽东)对《国际* * *指令》没有提出哪怕一丁点的反对和公开质疑。这就导致了中国* * *产党员的政治局面,他虽然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领导者,却给国民党做苦力(比如1927上海第三次总罢工的实际领导者是钟* *党员,但他们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党员,全世界看到的是国民党取得了政权,而不是* * *产党)。

1927大革命的失败,对中国* * *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批优秀干部在反革命大屠杀中丧失。27年到30年代初的失败浪潮严重削弱了中国* * *在城市工人中的影响力,直到20世纪末。对这次革命失败负有第一责任的* * *生产国际领导层(以斯大林、布哈林为首),把全部责任推给其中国支部钟* *,钟* *把主要责任推给总书记陈独秀,指责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并在1927的八七会议上解除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而对于这种诬陷(这也是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后来,陈独秀在苦闷中反思,开始接受国际托洛茨基主义观点,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洛茨基主义路线,即反对斯大林主义荒谬的左倾暴动路线,同时反对在农村盲目发展势力,甚至把游击队高举为红军(诚然,当时不仅是陈独秀,国际国内相当一部分* * *生产者也低估了农民运动),主张以国民大会为中心,从民权和民主斗争中重新集结力量。1929 165438+10月,陈独秀被开除出中国* * *产党。65438年2月,彭树志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攻击中国* * *产党的机会主义领导。与此同时,托洛茨基派组织“无产阶级学会”在上海成立,出版刊物《无产阶级》,宣传托洛茨基派的观点。1932年支持抗日,谴责蒋介石在上海战役中的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后,支持国家和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合作,在武汉联系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支持国家,不支持阿富汗”的第三势力。此时的陈独秀已经背离了托派纲领,倾向于小资产阶级民主的庸俗立场,遭到大多数中国托派人士的反对,但他直到去世仍与托派组织保持着关系,从未脱离这种组织和思想政治关系。1938年,王明、康生诬陷他是日本间谍,他与中国* * *彻底决裂。陈独秀晚年的最终立场是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1942年5月,陈独秀以一名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了20多年的革命军人的身份,在四川江津逝世。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选》。

活动年表

1879出生于安徽安庆。从小失去父亲,被称为“白虎爸”的爷爷,研究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了,不变成龙,就变成蛇。”

1896中考状元。

65438年至0897年进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开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1899因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进行反清宣传活动被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师范大学。

7月,1903,协助张主编《民族日报》。

1904年初,安徽日报在芜湖创刊,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任总主席。

1907进入东京正规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赴浙江陆军学校任教。

辛亥革命后不久(1911),任安徽省巡抚公署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赴日,帮助张创办《甲寅》杂志。他用笔名独秀写文章,这个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1965438+200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

1917年初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

1918 12与李大钊等人创办《每周评论》。这一时期,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反对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1919五四后期,马克思主义被接受和宣传。

1920开头,潜入上海。在* * *制作国际的帮助下,他首先在上海建立了* * *制作党的早期组织,同时联系了外地的先进分子,发起成立了中国的* * *制作党,并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 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书记,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当选为中央委员,历任中央委员会书记、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是早期中国* * *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大革命时期,他多次反对* * *国际领导层单独或与少数同志联合发布的一些明显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了苏联和* * *国际当权派的政治压力。

1927中国革命失败,陈独秀成为国际斯大林主义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洛茨基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形式开展活动。

1929 165438+10月,因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致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同年5438年6月+2月,81人签名的《我们的政治主张》作为中国左翼反对派的纲领发表。与此同时,一个小的托派组织——无产阶级协会在上海成立,出版了《无产者》。

1931 5月,出席中国小托派组织“统一党会议”,当选为中国托派组织中央书记。

1932 10,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监禁于南京。

1937抗战爆发后,八月出狱,先后在武汉、重庆生活,最后长期居住在四川江津。

1942于5月27日因病致贫去世。

传记。

小时候,陈独秀是个奇怪的孩子。不管怎么挨打,他从来不哭,这让他严厉可怕的爷爷几乎气疯了。爷爷不止一次愤怒而悲伤地骂:“这小东西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穷凶极恶的强盗。真是家庭不幸啊!”爷爷看人很有眼光,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成了20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1903年,25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当时,清代湖北留日学生的学监余姚腐败顽固,极力压制进步学生。一怒之下,三名血气方刚的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倒在地。张继抱着他的腰,邹容抱着他的头,陈独秀挥着手,咔嚓一声割断了姚的辫子。对陈独秀来说,这一刻很有象征意义——他一生走的路就选在了这把剪刀里。他毕生奋斗的,就是剪掉国魂里的“辫子”。

头上的辫子好剪,灵魂里的辫子不好剪。所以,这条路是一条悲剧的路。辛亥前后的十几年,陈独秀背着双肩包,打着伞,走遍了江淮一带,到处寻找革命同志。在很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办刊为核心。1904年创办《安徽日报》,编辑、排版、校对、发行、邮寄,都是他自己干的。三餐吃粥,臭虫饱,不苦。他办了几十份报纸和期刊。“我办杂志十年了,民族思想都变了。”这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是新派独树一帜的思想领袖。当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的影响都远远落后于他。陈在《消除三害》一文中,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兵、政”,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的“五误”更中肯。50年代的所谓“三害”,只能算是笑柄。陈还说,“社会的脊梁应该站出来,组织有政治主张和良知、依靠国民作后盾的政党,消灭没有政治主张和良知、依靠特种部队作后盾的政党。”他开始意识到政党的重要性。但是,他本质上是一个性情中人,是政党所不能容忍的,即使是他自己创造的政党。

陈独秀在北大读文科大四的两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1919年6月11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那天晚上,陈独秀41岁的独立高层,撸着袖子,给下层露台看电影的人发传单。这是前无古人的举动,爱惜羽毛的教授以后不敢效仿。试想一个最高学府的文科学长,应该衣着光鲜,温文尔雅,端庄贤淑,最好是贾政那样的。陈的所作所为是出格的。但陈说:“我先生若有学问而不能应用,则为中国旧式学者,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他一生都在自称“新青年”。

入狱后,陈独秀的痛苦迅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中国第一次把历代的文字狱、迫害、杀戮全部由知识分子一人承担,与大众无关。这一次,大众与知识分子密切相关。李心柏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首短诗《陈淮独秀》:“照他们看来,我们普通人是受苦的。/按照你的看法,他们在受苦。/他们不想受苦,所以你受苦。/你在为我们受苦。”这首没有被关注的小诗,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信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己?诗中的人称转换巧妙地解释了知识分子的立场:你-他们-我们,痛苦是“你”必须承受的。

1921年7月23日,陈独秀在中国大学被默认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远在广州的陈听到这个消息后应该是什么感受?兴奋,惊讶,冷静,怀疑,恐惧?8年后,1929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陈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感觉?这种政治游戏规则,不是陈这种“侠义刚强,豪情万丈,风波频发”的狂人所能理解和操作的。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绝不可能形成“陈独秀党”或“陈独秀党”。后来他的托洛茨基学生又把他开除出托洛茨基党,也在情理之中。

1932年10月15日晚,生病在家休养的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被捕后,新疆省主席金、湖南县长何键以及国民党省、市、县、乡的许多“党部”纷纷致电中央,要求“严惩”、“极刑”、“速处”。与此同时,江西瑞金以《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即使领袖被取消》为题,出版了《中华苏维埃* * *和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这可能是30年代初两党唯一拥有的* * *知识。两个自称革命的政党都想除掉这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大彗星”(在傅斯年),这实在耐人寻味。《红色中国》发表了几篇社论,说“陈独秀脱党后,投降资产阶级做了狗腿子,充当了‘反* * *’的先锋”。《中央日报》也发表社论,宣称“任何反对颠覆国民党企图的人都是叛国”。相映成趣。

“漫漫长路,白发污红尘。大海有多大?龙怎么驯服?”陈独秀是革命家,而不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没有人情味、没有人性、没有心肝的,而革命者则是单纯、天真、固执、顽强的侠士学者的结晶,也就是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自弱冠以来,他一直反抗清朝皇帝、北洋军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并叫嚣着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难怪比他小很多的胡适羡慕他的“年轻”。学生傅斯年谈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的伟大转折,但现在法西斯的黑暗势力将遍布世界,所谓红色变得比黑色势力更黑暗,造谣、诽谤、杀戮...我怕我们人类会走到最后的下场!”陈坚定地说:“即使整个世界都隐藏在黑暗中,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屈服,我们就可以相信我们有能力清除天空。”

《独秀文存》是本世纪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藏品之一。1939年,等人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不让他在外面鬼混。但陈拒绝了。他说大昭死了,他死了很久了。党中央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如果他们开会,我该怎么办?”不欢而散。中国领导人没有读过杜存,也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不能“养”他。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又能指望千千万万“养大”的文人写出什么样的字呢?

晚年在江津的生活很悲惨,但很自由。蒋介石的资助被他拒绝,胡适让他去美国写自传的建议也被拒绝。他只接受了同事和北大学生的帮助。陈晚年做了两件事:一是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观,“彻底推翻我以前的看法”。老年人通常知错不改,陈独秀则相反。他对自己早年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清理。这种否定自己的勇气是最珍贵的。

另一项工作是语言学的研究。陈的最后一本书是《古代阴阳互用倒表》。二十世纪下半叶,语言学成为人文学科中的显学,观念的突破首先在语言学中实现。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是语言学家,如维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和哈贝马斯...陈独秀选择语言学,并不是陶渊明式的,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寻找一个温暖的桃花源,而只是像他爬上新大陆的屋顶,散发传单的行为。天地大气动荡,只有真正的“龙”才能体会。整个20世纪,中国人过着“蜗居”的生活。有多少人可以被称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