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宫廷演戏和民间戏曲?

清代是中国戏曲、曲艺、杂技等各类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盛京(沈阳)作为清初的都城、清定都北京后的陪都,各类艺术也达到了相当繁荣的水平。这里既有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也有从关内传来在关外扎根开花的民间艺术。

在戏曲方面,清初宫廷庆典就常演杂剧和百戏,民间戏曲也十分活跃,先后有十几个剧种。东北土生土长的蹦蹦戏,集戏曲、说唱、舞蹈于一身,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三种演唱形式。雍正年间蹦蹦戏产生在锦州一带,道光年间已经在东北黑土地上遍地开花。清代中叶,梆子腔传人盛京,先有山陕梆子(今称秦腔),后有直隶梆子(今称河北梆子),清代后期遍及东北各地。光绪年间,北京的皮黄戏(今称京剧)传入盛京,从沈阳故宫戏楼到盛京各大茶园都有艺人演出,梆子与皮黄常同台表演。清末冀东莲花落出关,先到营口,后进沈阳。莲花落,俗称“落子”,先后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等名称。此外,还有一些木偶戏与皮影戏也遍及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