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道之魂

寒露刚过,崤函大地已是寒风凛冽。三日连阴雨,阴气笼罩着古老而又熟悉的山川、河流与土地,曾经的热土渐渐地变冷、冰封。女娲、夸父、黄帝、老子等先贤圣人围坐在吊炉旁,煮茶饮酒,***商国是…?穿越历史时空,一切都变得可触可摸,唾手可得。

灵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辉煌历史曾经屡次影响华夏之命运。撩开灵宝神秘的面纱,一幅幅壮丽的华夏历史画卷又似乎浮现在眼前……。

我从郑州乘高铁,一个小时后抵达灵宝西。刚刚下车,天公突然垂泪,气温骤降……。

冒雨拜谒了西坡遗址。第一印象,这里衰草寒烟(回填后无任何保护,因无文物资金而搁浅)。站在荆山之上,遥望崤函大地,心中甚是不安。真乃气之聚散有数,事之兴废有时。西坡遗址位于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是一处仰韶时代庙底沟类型的大型文化遗址。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包括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西坡遗址主殿堂距今6000--5300年,发掘出半地穴式的大型中心性聚落和特大型公***性房址二座,其F105主室室内面积达204平方,加回廊达500平方以上,F107室内面积达169平方,兼有火塘、门道,墙壁涂红,加工考究,是这个大聚落举行大规模公***活动的场所,具有殿堂性质,开创了夏朝前1300年大型屋顶建筑的先河。它典型代表了在40万平方遗址上,聚落数量之众、密度之高、聚落间的第级差别之大,绝无仅有。这就是震惊中外史学界的庙底沟文化,代表着仰韶时期的鼎盛文化,影响着华夏民族的进程,也是人类逐渐摆脱野蛮束缚,迈向文明坦途,天下第一都城。黄帝在这里鸿蒙初判,继天立极,创制垂宪,功在人类。从此,中华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冉冉升起。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灵宝古城,为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全城淹没,已经安睡在三门峡水库库底60余年,这就是灵宝,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隐姓埋名,甘愿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奉献所有。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豫西边陲,承东(洛阳)启西(长安)。崤函、桃林塞形成天然屏障,北濒黄河,南依小秦岭、崤山,从风水学而言,是建城立都好地方。这里不仅发现了一百七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许多古生物化石点,而且纵横全市的12条河流两岸,发现了许多新时期时代文化遗迹和遗物,其中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商周文化等文化遗址。这就是灵宝。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现象,灵宝不再只是个地名符号,而是华夏文化之象征。“中国最早的文化是从灵宝走出(刘庆柱)。”

? “浩荡黄河九曲破三门射海湖成盆地,苍莽昆仑东迤发众流奔河土聚鼎原“(铸鼎原黄帝陵阙门对联)。

黄帝铸鼎原和黄帝陵。《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了灵宝地区两座山一条河,即夸父山、阳华山(今小秦岭主峰老雅岔,豫第一高峰)、门水(今弘农河)。中山经中的阳华山,简称中华山。这就是中华的来历。阳华山下的先民们自称华族。而陕西的黄帝陵,1942年以前叫桥陵,因蒲城县也有一桥陵,是唐代李旦之陵。蒋介石下令将桥改黄帝(谁之过?历史不容篡改;就象凤后岭改具茨山、始祖山一样?凤后岭只是具茨山一个岭而已)。灵宝铸鼎原上的黄帝陵的名称,自古以来香火不断,从无改过。铸鼎原匹立中原要冲,有龙腾虎跃之势。毋容置疑,这里是黄帝乘龙升仙之地,也是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地方。

汉武帝刘彻,在这里筑宫祭奠(碑在),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立碑纪念(碑在)。据《纲鉴易知录》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其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左彻修黄帝太初祖庙为天下第一庙。司马迁《史记》也曾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在第一庙前,心情极为复杂,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莫名之痛。普天之下,炎黄子孙,第一庙有多少人知晓?我用佛教的方式,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女娲造人,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神。女娲抟土造人,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据旧唐书、大明一统志、光绪阌乡志、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女娲堆(陵),在阌乡县北,黄河侧。”所有历史记录,一脉相承。清光绪阌乡县志明确记载:“女娲陵在城西四十里,墓在西黄河中后,风姓名风陵堆。唐天宝十一年六月,因大雨晦寘失所。乾元二年六月频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墓涌出,上有巨石,石上有双柳时号风陵堆云,见旧唐书。”

参照华夏传统风水哲学,女娲后人不可能将其葬于河之阳?有悖于传统文化?由于黄河河道历经万年逐渐南移,真正的女娲陵现在已移至黄河中央。站在大河岸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家喻户晓的夸父追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风雨兼程来到阳平镇夸父营村。《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夸父逐日是最早的中国梦。夸父弃杖化桃林。桃林塞、桃林县以及桃花源为华夏农耕文化之雏形。夸父逐日,就是要寻找太阳神的故乡,即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因此,他追到了阳华山,才完成了使命。这也是朱阳地名的来历,朱阳就是红太阳,太阳之山就是阳华山。这就是华夏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函谷关,我在省文产办工作时,曾两次来到函谷关。今天重上函谷关,心情另有一番滋味。函谷关在我国建置最早,尤其是战国时期,军事作用突出。秦统六国,汉代屏护京都,更是功不可没。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关。老子《道德经》在此横空出世,第一关之位置,已经锁牢。特别是《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与精华;其文词意凝炼,博大精深,充满哲理;尤其是其自然观、社会观与发展观,影响古今,黙化中外。今天,它必将成为未来人类命运***同体之宣言。

? 从灵宝市区岀发,驱车50公里,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秦岭山中。一路上山重水复,行至无路可走之时,好像误入世外桃园。五峰连景,中间犹如莲花座,座前为寺。此寺坐南朝北(国内第一),东西南三座高 山将其环抱,一条溪流绕寺东边蜿蜒向西北而去,好一处莲花胜境。拾级而上,抬头望去,《竹林寺》,首先映入眼帘。进入寺院,空素法师已在寺院门口等候多时,互相祝福问候后,与空素法师一起拜谒了竹林寺的镇寺之宝明代佛龛,佛龛宽约近三米,高 近三米,纯木精雕,层层叠叠,主体一层,上面四 层相对独立,各自成九个小庙,垂檐挑梁、窗棂门 面镂刻精细,更显精美绝伦,观音菩萨端坐其中。尽管仅三米见方,却代表一方世界?

中午,在竹林寺用过斋饭,返回灵宝市区。下山途中,我一直纳闷,天下第一庙在灵宝,何人敢在此建寺?由此看来,也只有竹林寺了。天仍不见晴,雨,越下越大……。

灵宝历史之厚重,可谓天下第一。一个县级市,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存,已发现的居然有553处之多,不可思议。短短三天时间,只能走马观花,了解部分主要文化遗存,已是感慨万分。抚摸着这些仰韶前后期文化遗迹,似乎感觉到了千年的文脉在跳动,一种责任呼之欲出。天苞地符,人物生焉,无惮兴作,尽吾之责。

一、西坡庙底沟文脉是仰韶文化前后期遗址群之核心,是华夏第一都城,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果说华夏5000年文脉不断,因为有灵宝黄帝文化的支撑。

? (1)、向国家正式申请,加强对西坡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回填不是唯一?何时让西坡历史容颜重见天日?因为华夏黄帝文化的钥匙在西坡,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精神,也是构建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同体之灵魂。

? (2)、在遗址外围,建造简易西坡遗址出土时图片介绍纪念厅,配套体验式复原生态土夯草房食宿服务模式。

? (3)、政府、社会、当地群众,三位一体。政府主导,社会与群众参与,让当地群众受益。

二、函谷关,在灵宝历史文化遗存中,久负盛名。(1)、讲好《道德经》的故事,把“紫气东来”、“玄宗改元”、“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的故事用皮影艺术在函谷关表现,有看有听。(2)、恢复函谷关岀入关文书体验,既有形式又有内容。(3)提供夯土式草房客栈服务,包括服务人员服饰礼仪,餐具以及客房内部设施。

三、祭祀文化,华夏民族之信仰,体现其影响力和向心力。恢复黄帝陵的大型祭祀活动,以活动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1)、鼎立中原,恢复铸鼎原祭祀礼仪。(2)、邀请四海炎黄子孙认知同鸣。(3)、天时、地利、人和,择机而行。

总之,用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资金,建设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灵宝,文化灵宝,生态灵宝。通过一个活动、两个体验的定位,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略、人类命运***同体。所以,弘扬与传承黄帝文化,绝非灵宝一县(市)之力,乃天下炎黄子孙之***同责任。

离开灵宝,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遂赋诗一首纪念,告慰先贤圣人:寒露时节问桃林,犹见当年太阳神。莫言西坡无桑麻,函谷关上思故人。

感谢灵宝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和市文广新局等单位领导与文化学者的支持以及提供的相关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