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面说哪一种情绪能胜思

黄帝内经里面说哪一种怒能胜思。就是愤怒可以战胜思虑。

华佗传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身体里有淤血。华佗收了这个郡守很多礼,不给他治病还写了一封信骂他,说他不仁不义。其实,这就是华佗的治疗方法。

那个郡守是因为思虑太多而得的病,华佗一下子把他激怒了,怒则气上,这样就把他胃中的淤血一下子全倒出来,他吐了几口血,病就痊愈了,这就是“怒胜思”。

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的意思是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证状,喜能克制悲的情状,悲能克过怒的情状,怒能克制思虑的情状。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都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阳应象大论》。

思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湿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思为脾志,在五行属土。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故曰怒胜思。

正常的思维是一种生理现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本身并不带有情感色彩。但“过思则气结”,如对某些事情无法理解,或者对其结果无法预料,则会产生思虑、担忧等情绪。

怒胜思的方法就是指设法使患者愤怒:

如“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或故意违逆其心意,夺其所爱,使其怒发冲冠,以克制其因思所致的情绪障碍及相关的躯体疾病,而达到忘思虑,解忧愁,消郁结的目的。

因此,临床运用本法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或采取故意违逆患者的心意,或夺其所爱等方法以激发其怒,令患者之气结得以尽情宣泄,即可矫正其“思则气结”的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