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儿童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善待他人,与人相处,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这种亲社会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它是自然的吗?亲社会行为与人的共情能力(也叫共情)有很大关系。所谓共情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他人的痛苦。这种能力,有的人更强,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善解人意,体贴和同情他人等等。有的人比较弱小,表现在冷漠,缺乏同情心,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普拉特克(Platek)说,当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看到有人踩到尖锐的东西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大叫“哎哟”,就好像自己踩到了一样。英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共情测试中的得分比工科专业的学生高。可见,共情能力不仅与先天有关,还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有关。有些攻击性强,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同理心很弱。父母看到孩子充满霸气,却不认为这是好事。要及时发现问题,看看孩子是否缺乏共情能力。如果他们缺乏共情能力,就要及时培养。心理学家齐尔曼认为:“解决攻击性冲突的一个方法是让攻击者理解对方的痛苦”。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他并没有因为孩子的霸气而沾沾自喜,而是用同样的方式打了孩子一下,然后问孩子:“你感觉怎么样?疼吗?记住,这是你撞的孩子的感受。”当然这种做法有些不专业,效果如何也不好说。但这位家长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经常对其他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孩子的同理心会更强。我从小坚强,每次欺负孩子,我妈总是先打我几下,然后去哄孩子。我妈不懂教育学。她这样做是出于善良的本能。但是她的善良感染了我,让我以后欺负别人的时候很有负罪感。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Feshbach提供了一些专业的建议,我们不妨参考一下:第一,让孩子识别人的表情。看哪些表情很痛苦。其次,告诉孩子别人的感受。比如有人欺负另一个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对被欺负孩子的感受。孩子说完之后,家长可以进一步夸张,告诉孩子被欺负的孩子是什么感受,有多痛苦。唤起孩子同样痛苦的感受。让孩子明白“欺负别人是不对的”这个概念,并产生负罪感。第三,做角色扮演游戏。让撞了别人的孩子扮演受害者,让他亲自品尝被撞时的恐惧、痛苦、厌恶和愤怒。其实家长打孩子的做法有点类似于这种“游戏”。如果孩子尝到了被打的痛苦,打别人就会心有余悸。上述“共情训练”的方法可以用在其他情况下。比如有的孩子借了别人的东西不及时还,可以先告诉孩子自己的心理感受,然后让孩子角色扮演借东西的人,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培养共情能力的另一个作用是消除歧视,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尊重。我清楚地记得一件事。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我懵懂无知,经常跟着她学走路。这件事成了我妈的心病。我会时不时提起,言语中透露出很多愧疚。这时,我感到惭愧。《爱的教育》里有一个细节。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亲每次遇到乞丐都会施舍。这样做,其实就是“共情训练”。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看到乞丐就露出不屑的表情,让孩子躲开。这是真的,即使有些乞丐是小孩子。成年人可能有自己的原因,比如这些乞丐不值得同情,他们可以赚很多钱。我们假设这个想法有道理,但是小孩子不懂这个道理。导致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机会一次次丧失。现在的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冷漠,没有同情心,有攻击性,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尊重老人。父母并不认同孩子的这些性格特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很容易扭曲。对于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因为看不到这些人奋斗的艰辛,只是让自己嫉妒;对于社会中的弱者,因为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会纵容他们的歧视。对家人缺乏责任感,甚至对父母也缺乏应有的孝心。父母最终会为他们不当的教育吞下苦果。西方教育非常重视陪伴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后,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善”的研究中。他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要培养好孩子,就要让他们知道恶行,让他们看到别人的苦难,知道什么是痛苦。所以他建议老师多给孩子介绍纳粹集中营的史实。我读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澳大利亚一男生化疗后上学,发现全班同学都剃了光头。学生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害怕这个男孩会感到被歧视。文学阅读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通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理解贫穷无助的女孩的痛苦。通过阅读《白雪公主》,我们可以体验到爱与互助的温柔,一起战胜邪恶。看一些充满人文情怀的电影和纪录片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所谓功夫在诗词之上,一个人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他从小读了多少名著,背了多少名著。如果你有很强的同理心,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人文内涵。所谓人文内涵,并不是一个深刻的概念。指的是人类那些美好的情操,比如善良、友谊、尊重、互助、分享、合作、理解、慈善、同情、关怀、谦逊等等。所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前提是培养移情能力,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有“共情训练”的意识,人生就充满了训练的机会。当你看到一个孩子摔倒了,你可以让孩子把他扶起来。看到有人生病,可以告诉孩子生病的痛苦。然后让孩子想想,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见到有钱人,多聊聊他们的奋斗历程。看到穷人,多聊聊他们的苦。这样,孩子就很自然地把奋斗和摆脱痛苦联系在一起。这种建立在“同理心”基础上的坚定教育,比努力奋斗的空洞说教要强得多。家庭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情商-价值观-性格-网游智商-批判性思维-思维模式智商-大脑-天才-神童提问-杜曼-齐天震-珠心算-中小学阅读-作文-数学神童步入成年时0-6岁儿童英语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