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作品欣赏

从儿童的视角寻找生活的“真相”

童话是孩子打开思维的主要媒介。孩子们通过童话故事中展现的精彩情节传播思想、认识世界,可以直观地认识美与丑、善与恶、善与恶。因此,儿童可以“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在心中建立起一定的道德判断图式,对其未来的成长产生作用。”

在童话故事中,总会表达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比大人强大。他们敢于追求天方夜谭般的幻想,能做成年人达不到的事情,也能发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生活真相。在童话中,孩子被赋予了人类特有的灵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宇宙和尚未充分显现迹象的生命奥秘,从而展现出生命的神奇。在《小王子》中,作者放大了儿童敏锐的直觉,通过小王子对世界不断的认知,探索生命“真正”的意义。“作者赋予小王子成人的智慧和儿童的纯真,以儿童的身份和视角出入成人世界,讲述儿童成长过程中被遗忘和失落的美好”,以达到“诉求现代人失落的精神家园”的目的。小王子天真无邪的视角,像一个孩子一样,穿透生活的表面表象,直奔生活的内部,从灵魂深处深入探索生活最朴素的真相。被成人世界所忽略的心灵的力量、真挚的感情、纯粹的美,在小王子纯净的眼中铺展开来,从而凸显了“真实”世界的价值。

“小王子”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他承载着作者回归纯粹世界的愿望,肩负着探索生命真谛的使命。他代表了儿童纯洁无瑕的精神世界,用儿童的眼睛探索世界的真情和温暖。在他眼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是直接的、自然的,没有被成人世界的现代文明和功利思想所感染。这种单纯、无私的内心世界,使他能够以肤浅、直观的方式看待事物。所以他看得出,飞行员小时候画的画是“蟒蛇吞食大象”,而不是成年人认为的“帽子”。因为,他知道“你只能用心看清楚,用眼睛看不到本质的东西。”纯粹的视角,不纯粹的内心,让孩子时刻守望着生活的“真相”。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因为那是他们通过真诚的努力而不求回报的情感避难所。他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所以他们能在沙漠中找到生命的春天。他们一直坚守着没有被贪婪影响的“真实”世界。它是隐藏在现代文明和功利思想背后的一个珍贵、简单、美好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几乎被成年人遗忘的精神家园。

在爱与责任的认知中凸显沟通的真谛

童话展现的是真实而非常识。它是一种理想的艺术,人们可以从中捕捉到生活的真谛。《小王子》不仅展现了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也凸显了交流的真谛,即对爱和责任的理解。通过小王子“对爱和责任的不断理解和升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真实执着,对温暖的向往,乃至对完美人生价值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理想”。它体现了人际交往的本质,需要我们用灵性去理解、领悟、诠释。圣埃克苏佩里将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寓意相结合,将爱与责任的主题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传递了传播的真谛。建立这种关系的本质在于你的真诚和情感。在享受“驯化”关系带来的美妙感觉的同时,你们有一种将彼此的心连在一起的责任感。这是一种基于幸福和爱情的独特的情感维系,是人所需要的。对于小王子来说,玫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为她付出了时间和努力,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让她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狐狸让小王子明白了沟通的真谛:爱一个人,就要对他负责。这是“归化”的实践保证,也是人际交往的本质。

对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攻击

对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攻击是《小王子》的另一个主题。在儿童与成人的“二元对立”中,作者抨击了虚伪麻木的成人世界。从看儿童的“真实”世界看成人精神世界的功利性。并以小王子孩童般的眼神,揭示了成年人的空虚、盲目和愚蠢。用简单幼稚的语言写出了成年人的孤独和寂寞,批判了他们错误的价值观。整个故事充满了对“成人逻辑”的否定,让人感受到精神家园逐渐丧失的无奈。

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条条框框’和现代文明污染的痕迹。成年人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有的甚至唯利是图,失去了真情。”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成了他认识成人世界本质的感性资本。足够的经验积累,让他在看待成年人的错误价值观时,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在旅途中,小王子首先遇到了六个生活在不同星球,性格、思想、人生观完全不同的人:崇拜权力的国王;虚荣的绅士;一个为了忘记喝酒带来的耻辱而不停喝酒的酒鬼;一个一味追求对他毫无意义的账目和数字的商人;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灯笼司机和只靠间接材料了解海洋、河流、城市、山脉、沙漠的地理学家,代表了人类的不同侧面。他们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典型形象。“他们源于现实生活”,“用象征的手段直接表现这类人在生活中的共同特征,使形象更加生动。”它们是代表人类命运的“个体”碎片。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对小王子来说毫无意义。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只是表现出一厢情愿的占有和保守,却难掩内心的空虚和单调,盲目和僵化。《小王子》在游记中通过成年人的生活来对抗自己的精神意图: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现代文明向成年人灌输了原本纯粹的“真实”世界,使他们陷入了权力、欲望、贪婪和冷漠的功利世界。他们忘记了“所有成年人都经历过的童年”,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是孩子。他们对人和世界的认识不再是出于精神和情感的需要,而是基于功利、物欲和固有模式来衡量事物的价值。当你把一个新朋友介绍给一个成年人时,“他们从来不问他的基本情况。他们从来不会问你,‘他的声音怎么样?’?他喜欢玩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标本吗?”相反,他问,‘他多大了?’?有几个兄弟?你多重?“他父亲挣多少钱?”“在成年人的思维逻辑中,知道这些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在他们功利的眼里,再美好的东西,也难逃用金钱标准衡量的厄运。“如果你告诉大人们,‘我看到一栋漂亮的红砖房,窗前有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栖息……’他们想象不出这是一栋什么样的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到一栋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会惊叹:‘多漂亮的房子啊!这就是大人和小孩的区别:大人衡量一个人的时候,只在乎“他有什么?”“几个?”孩子在乎的是“他是什么?”这是孩子和大人的本质区别,也是他们交流困难的症结所在。

与其他童话不同的是,《小王子》的主题显得微妙而复杂。圣埃克苏佩里在生动的形象和意象背后隐藏着多重主题,使得这个童话显得睿智而意味深长。作品用平实浅显的语言、富有哲理的对话和具有典型哲学意味的意象,将趣味和哲理融为一体,让人每次阅读都能获得全新的感悟和体验。小王子

小王子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一个神秘可爱的孩子。他生活在一颗名为B-612的小行星上,是那颗小行星上唯一的居民。小王子和玫瑰发生误会后,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和心爱的玫瑰在宇宙中旅行,最后来到了地球。在撒哈拉沙漠,小王子遇到了小说的叙述者——飞行员,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小王子无忧无虑,从未被成人世界污染。所以小王子的内心是那么的纯洁高尚,同时小王子也是孤独的。小王子爬上了一座高山,渴望一眼看到整个星球和所有的人。但当他说“做我的朋友吧,我是一个人”时,只有冰冷的回声回答。小王子在成人世界没有伴侣。因为小王子是童年的象征,在他身上,呈现的是最天真善良的童年阴影,而在成人的世界里,童心的缺失让成人无法与小王子交流。小王子是圣埃克苏佩里派到成人世界帮助成人重新思考和感受生活的天使。小王子无忧无虑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纯真的渴望。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成年人的内心充满了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讲求实用和功利,而小王子就是来拯救这些迷失在贪婪和欲望的世俗世界里的成年人的灵魂的。作者希望人们能从《小王子》中看到生活纯真质朴的一面,希望人们能从欲望和贪婪中抽离,找到自己的纯真和爱。

飞行员

飞行员是成年人代表之一,但飞行员是书中唯一能和小王子交流的成年人,因为飞行员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孩子,飞行员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由于飞机故障,飞行员被迫降落在撒哈拉沙漠。飞行员很幸运,因为他在成人世界里很孤独,没有朋友。因为飞行员不喜欢世俗的成年人,所以在撒哈拉沙漠遇到了他的朋友——小王子。飞行员象征着不想长大或者永远保持童心的成年人。有时候,这样的人的想法不被成人社会理解和接受,显得很孤独。但这类人是成人社会中最接近儿童的群体,也是最接近天真、真善美的成人。

最初六个星球的居民

在拜访地球之前,小王子游历了六个星球,每个星球上都住着一个人,他是一个国王,一个虚荣的人,一个酒鬼,一个商人,一个点灯人,一个地理学家。这些人构成了书中的成人世界。国王象征着权力,他要求对一切绝对服从,每个人都是他的臣民。国王通过发布命令来显示他的权利,但这些命令都是“合理的”命令。国王不能控制小王子打哈欠与否,也不能让太阳早早下山。国王的权利实际上只存在于他自己的头脑中。虚荣的人以为别人崇拜他,只听到掌声。他希望小王子承认他是这个星球上最英俊、最衣冠楚楚、最富有、最聪明的人,但他是他的星球上唯一的一个。小王子觉得自己很可笑,很奇怪。爱虚荣的人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写照。他们盲目追求虚荣,背离现实。商人生活在自己的星球上,不停地数星星。他们想通过加法占领星星,所以忙得连抬头都顾不上。但他连星星都称之为让闲人做梦的小金物,他也从来没想过拥有它后能拿星星做什么。商人是作者对成人世界贪婪人性的写照。还有荒谬的酒鬼、盲目的点灯人和教条的地理学家。这些星球上的人构成了成人世界的浮世绘,讽刺成人世界里迷失的人。

小王子来到地球遇到的第一个生物是一条蛇,也是一条蛇用它的毒液帮助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蛇,不可预知又看似邪恶的化身,最终帮助小王子离开了地球。蛇象征着可怕的、不可预知的死亡。似乎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狐狸

狐狸遇到小王子后,要求小王子驯服他,让他明白生命的本质和爱的真谛。狐狸像个聪明人一样,用肘轻轻碰了碰小王子,告诉他:“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实质性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并且通过他们之间建立驯化的关系,让小王子明白,爱是一种责任,他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付出了。狐狸是智慧的象征。狐狸的出现让小王子知道了自己的玫瑰花和玫瑰园里的不一样,感受到了爱的真谛。

玫瑰

毫无疑问,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小王子和玫瑰的爱情就像作者对爱情的新诠释。从玫瑰和小王子相遇的那一刻起,小王子就爱上了玫瑰,愿意为它做任何事。然而,玫瑰的骄傲和一再的诱惑让小王愤然离家,开始了太空之旅。临走时,罗丝非常后悔,向小王子示爱,但出于自尊心,她还是祝小王子旅途愉快。在旅途中,小王子从未停止过对玫瑰的思念。到达地球后,当我看到五千朵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玫瑰时,我感到沮丧和失望。但是在驯服了狐狸之后,小王子发现了自己玫瑰花的独特之处。小王子对五千朵玫瑰说:“只有她比你们所有人都重要,因为我浇灌了她。因为我把她放在花罩里了。因为我用屏风保护了她。因为我杀了她身上的毛毛虫。因为我听过她的怨恨和骄傲,甚至有时候,我听过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之后,小王子用生命完成了对玫瑰的爱,也向世人展示了爱的真谛,那就是爱是责任。

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是小王子星球上的烂草。猴面包树的种子充斥着小王子星球,开始生长的花蕾和玫瑰、萝卜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不及时识别和拔除,后果将是可怕的。猴面包树会填满整个星球,甚至让它分崩离析。猴面包树就像是人们心中的某种欲望。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这种欲望就会占据人的心灵,驱使人走向毁灭。戏剧叙述者

传统童话大多选择全知叙事,叙述者在故事之外。《小王子》的叙述者是“我”,既是童话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的故事很简单,但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隐含的作者并不只是用“我”做陪衬。《我》在完成叙事任务的同时,也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我”是一个有童心的成年人。由于天真无邪,“我”很难认同成人世界的理性和功利,这使得“我”从小就与所谓的“成人”产生矛盾。因为我是成年人,我一开始很难完全理解小王子的天真和感性,所以我和小王子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与成人的矛盾,小王子与“我”的矛盾,在于孩子与成人的矛盾,是理智与感性、麻木与爱的矛盾。在这个关键矛盾中,“我”起着反思的作用。可以说,“我”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成年人的理性、功利和迷茫,也折射出孩子的感性、纯真和爱。随着“我”和小王子之间理解和情感的加深,“我”终于回到了童年的状态,认可了小王子的价值观和感情,倡导了爱的哲学。在这一点上,童话的主题很明显。

此外,戏剧性的叙述者“我”也有利于调节童话的叙事距离。童话的开头,小王子并没有出现,但叙述者却在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第二部,小王子出现了,但是“我”不认识他,所以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厌烦。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和小王子的交谈中逐渐了解了他的经历,开始了解和喜欢他。最后,“我”见证了小王子的死亡,并对小王子珍爱一生。可以看出,叙述者“我”对小王子的感情在逐渐加深,叙事距离在逐渐缩短。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必然会走进“我”的内心,从而情不自禁地与“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所以,叙述者“我”与小王子的距离越近,读者与小王子的距离也就越近。

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和跨越边界的视角。

在传统童话中,叙述者往往像全能神一样俯视一切,评论一切,这必然导致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写实性和戏剧性。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圣埃克苏佩里有了新的突破,即他采用了有限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我”作为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并不是故事之外的全知叙述者,而是受限于自己的活动范围、时间和空间,所以无法知道自己不在场或者没有经历过的事件。这些事件对剧情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向读者解释清楚,比如小王子的身份,他过去的经历等等。这些,“我”没有经历过,自然无法叙述。于是,隐含作者让小王子向我详细回忆他离家出走的过程,以及他在各个星球上的旅行,“我”用直接引语转述给收信人。在这里,隐含作者没有让小王子讲述他的经历,而是由“我”来讲述。这样,叙述者还是“我”,视角是小王子的视角。这种叙事策略使其具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人物视角有限的双重优势。我们知道,从一个具体人物出发的叙事视角,往往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人物的性别、年龄和性格,也就是说,人物视角既是观察的阵地,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窗口。所以采用小王子的视角,会让小王子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小王子》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都充分利用了这种视角模式的优势。但是每种视角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我们只能采取视角跨界来摆脱这种局限性。比如对花的这段描述:“她精心挑选自己的颜色,慢慢穿上礼服,一片一片地把花瓣拉直。她不想一出现像于美人就满脸皱纹。她想把自己变漂亮,来到这个世界上。哦!没错。她很可爱!”对于花,小王子永远无法知道她的心。当然,作为记者的我更不可能知道。这里的本质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侵入全知视角。这样的跨界现象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花心的视角,因为花心是童话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导致了小王子的离去和最终的回归,而她和小王子之间的爱情是作品的重点内容。因此,这意味着作者需要看透华二的内心,以缩小读者与她的距离。而采取小王子的人物视角有限,看不透花儿的内心,也就暗示了作者只能采取越线的方式。

“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应用

《小王子》除了结局,其他部分都是用倒叙的方式讲述“我”和小王子的故事。倒叙强化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两个叙事视角,即叙事时的回溯视角和经历当时事件时的经验视角。这两种视角的有机融合和交错运用,在调节叙事距离和制造悬念方面造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叙事自我的视角可以让叙述者获得一种超脱,从更高的角度重新观察已经发生的事情。

童话开头,叙述者回忆说,我六岁的时候画了一幅蟒蛇吞大象的画,大人们看不懂,劝我放弃绘画生涯,于是转行当了飞行员。现在上了封面2的我,重新审视这段经历,清楚地看到我职业生涯的改变在于儿童与成人的不同,于是我尽力将儿童与成人进行比较。而自我的叙事视角容易拉大读者与故事事件的距离,读者容易质疑没有直接接触事件的“我”的叙事真实性。因此,为了减少读者对叙事真实性的怀疑,需要减少读者倾听叙述者的机会,缩短叙事距离,增加读者观察故事事件本身的机会,这就要求叙事自我视角让位于经验自我视角。这样,“我”在再现我所经历的事件时就放弃了叙事自我视角,而采用了经验自我视角。童话的主体部分大多采用经验自我的视角。比如我和小王子的相遇,小王子的身份,小王子过去经历了什么,小王子最后的离去等等。经验视角的采用,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事件和人物的距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故事事件和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此外,经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交替使用可以大大增强悬念。经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视角可以反映不同时期“我”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理解程度。他们往往成熟幼稚,知道事件真相,却被蒙在鼓里。“作为一个回顾性的叙事视角,我肯定比当时在经历一个事件时的经验视角知道得多。

比如童话的开头,“我”从来不被成年人理解,所以我“一个人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倾诉的人,直到六年前,飞机发生故障,降落在撒哈拉沙漠”。这里回顾的“我”明明知道飞机失事的经历改变了我的孤独,但叙述者并没有马上说明自己遇到了什么,而是马上把视角转向了经验自我的视角,讲述自己被一个“奇怪的声音”惊醒,“我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人儿,正认真地看着我”。这个小人让我给他画一只羊,最后”。盒子里的羊和我小时候画的被蟒蛇吞了的大象一样。两者都需要想象力才能理解。至此,读者明白了,“我”遇到了一个真正可以倾诉的人,也正是这个人改变了我孤独的状态。那么这个小人是谁?它从哪里来的?这时,经验自我让位于叙事自我:“每天我都知道一些事情,要么是关于他的星球,要么是他如何离开那里,来到这里。“这些情况都是一点一滴,碰巧知道的。”这里叙述者清楚地告诉读者他知道一切,但他并没有把他知道的一切都告诉读者,而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揭示出来。

在整个童话中,几乎所有的叙述者都采用这种经验视角和叙事视角交替的视角模式。叙述者总是从叙事自我的角度揭示他所知道的一切,而不是告诉读者,然后从经验的角度表现出来。因为整个童话基本上是回顾性的,叙述者回忆过去的视角就成了常规视角,读者期望看到叙述者观察到的一切。但叙述者有意采取经验主义的视角来控制信息,从而造成一种紧张的悬念,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