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和他的作品
达利(西班牙)
内战的预感(油画, 100 厘米× 99 厘米, 1936 年,私人收藏)
达利( 1904 — 1989 )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早年在马德里美术学院学习,受到“形而上绘画”的影响,后崇拜英国拉菲尔前派的精细描绘。达利在学生时代就行为异于常人,爱穿奇装异服,其乖僻性格引人注目。达利因而因势利导,把他这种怪异之处运用到他的艺术之中,尤其在加入超现实主义之后,他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超现实主义是达达主义的变体和继续。达达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战争对于一部分人们在精神意识上所引起破坏与变态的产物。超现实主义产生于 1924 年,最初由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而得名。以后,受 文学的影响,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出荒诞的、离奇的画面。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和哲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
在这幅画中,达利将人体各部位重新进行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组合,从上臂长出小腿和脚,从大腿长出前臂和手。这样怪诞、高大、恐怖的梦境形象,表现出人的贪欲——已把肉体变成自傲的怪胎,这是人类自我耗费的象征。它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行为的体验,是人类不负责任的发动战争和自我毁灭的病态行为的梦态形象转译。正像柏格森说的,“这样一种梦幻,并非由个别人的幻想产生,而是整个社会所梦见的”。
蒙克(挪威)
呐喊(油画, 91 厘米× 74 厘米, 1893 年,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藏)
这幅画的作者蒙克( 1863 — 1944 )是表现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生在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 5 岁时母亲去世, 15 岁时姐姐去世,成年后,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离世,一系列的家庭不幸,给蒙克的心灵留下了一道深而黑的疤痕,对他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幅作品充分发挥了色彩的作用。那种阴惨的血红色和浓重的深蓝、墨绿色,形成一个湍急的漩涡,紧紧包围着画中处于极度痛苦的男子,好像是呐喊回声。正在高呼的人的面孔实际已经变形,凝视的眼睛、凹陷的面颊,使人想起象征死亡的骷髅头,所有的线条都趋向这个中心,仿佛全部的景色都分担着这声呐喊的痛苦和刺激。这里必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整幅画面充满了低沉、恐怖、神秘的气息,使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画中人物形象显然是病态的、神经质的,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居然被表达得如此强烈,超过了任何以往看起来“真实”、“逼真”的作品。这就是表现派的特征:色彩鲜明、强烈,线条和笔触大胆、奔放,而且使人感到刺激和动荡不安,体现出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派画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厌恶和失望。
《生命之舞》
创作于1900年的《生命之舞》是画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它由早期的《生命》组画的主题发展而来。表面看去,画上描绘的是海边人们跳舞的情景,然而它并不止如此,其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在画面的前景上,坐着等距而对称地安排了四个人物,左边一位身穿白底红花裙的少女站立在那里,红彤彤的脸颊上露出无邪的表情,身旁一枝娇嫩的花正含苞待放,这一切象征着少女的天真、纯洁与无暇。正中一对男女情侣随着音乐起舞,少女身着明亮的红裙,象征着炽热的爱情和燃烧的情欲。画面右边,一位身着黑衣的年老妇女双手紧合地孤独地站着,她面容憔悴、满脸忧郁地看着中间的那对舞伴,露出人生如梦、希望破灭、无限感叹的神情。再后面是三对不同的跳舞者,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热情拥抱,有的强凑着去吻亲吻女伴的脸。更远处海滩边,一位白衣少女正看着这对起舞的人们。画面各样不同的姿势表达了人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态,加上深蓝色天色天空上一轮入海的落日及倒影,更增强了画面神秘的气氛和象征性的色彩。
蒙克作于1900年的油画《生命之舞》,以舞蹈的瞬息来表达生活哲理。画面中人物和环境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画面左边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小花,象征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身着黑色长裙的中年妇女,正陷入悲哀与失落之中。背景中还有不同的舞者被欲望所驱使,依然疯狂和激动。画家以不同心态的人物,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欲望、成功与绝望的三个生命环节,以揭示生命的过程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蒙克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某种不确定的内心痛苦和抑郁情调绘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