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江南小镇是什么感觉?

江南的小镇,首先是湿。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久了真的不适合去北方。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江南的雨,不像北方噼里啪啦一顿下,就什么也没有了。江南的雨绵延不绝,点滴到天明,明朝深巷卖杏花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有所体会。每到下雨天的晚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睡觉特别畅快。雨的声音很通透像是能够到达极远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外边下着雨,确实是很冷的,但是窝在家里,开着空调,吃点自家晒的鱼干,然后再喝上一点绍兴黄酒,感觉真的很棒。

冬天的雨是一种感觉,夏天的雨是另一种感觉,先是闷热,然后就会有雨点下来,来的快去的也快,有可能一天来个好几回。下完雨之后,马路上就很凉快了,傍晚能够出来散个步吃吃西瓜,或者撸串喝啤酒吃麻小都很有感觉。

粉墙黛瓦也算是一种特色吧,粉墙黛瓦在加上门口的小河,还有河上的乌篷摇橹。绍兴是一个小城市,发展的不像周边的杭州那么快,还有些老东西。自己的同学来了,我也不会带他们去旅游景点,而是回去市区内比较偏的古街道走走,那些古街道还有人住,窄窄的里弄,湿乎乎的青石板,稍微有点坡度的石板桥,绍兴是桥乡,到处都有老的桥,很有历史感,而且是散落在各处,没有本地人带着真的是不知道。要是沿河的民居的话,还会有晒在外廊的鱼干什么的,当然也会飘着人家的裤衩衣物。安安静静的没有吵闹,有时候走过老街道,还可以看见老人们坐在藤椅上,带着毡帽,聊天抽烟。

一方水土一方人吧,江南的人在说话是绵软的,听起来就像是珠玉落盘的声音。人生活会追求精致,再老的老人也会细心地穿上自己的衣物开始新的一天。小的时候看的鲁迅笔下的绍兴一点没有变化,绍兴的气量固然大不起来,但是雅致却有余。上大学两年,回来的时候,近乡情更怯,终于在了,总免不了走走这片地方,看看江南。

浙江乌镇,是很典型的江南小镇的样子。

2002年,乌镇因电视剧《似水年华》的热播而名声大噪,

5年之后,刘若英成为这座水乡的代言人,

接下来的4年间,她都陪伴着这里***同成长,

2017年,奶茶再次回到了这座美好的小镇,

这里传承着文化,也承载了许多“过来人”的回忆。

江南小镇的社会形态也对应这三个阶段。从古典工商业为主导的小农经济社会,到国有工商业为垄断的计划经济社会,一直到当代民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社会。

今天你走过去看,前两个社会已经慢慢消亡,传统民居和老旧的公房都在城区的扩张和建设中被逐步推倒粉碎。小镇正向城市迅速迈进,这里有商品房也有商业体,处处都是现代化水泥森林的影子。

今后的江南小镇将呈现分化,少部分小镇尽可能保留传统民居而成旅游胜地,如现在的乌镇、周庄,小部分小镇撤镇建街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呈现更为现代化的面貌。对于大部分的小镇,局部保留传统民居,大力建造现代城区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原谅我懒,复制粘贴的)

在我的印象中,古镇就是这样,小桥流水人家。建筑大多粉墙黛瓦,映衬的花草更加艳丽。要是下着微微小雨,就像是闯进了一幅氤氲着墨韵书香的水墨画,让人赏心悦目。现在的木渎越来越商业化,到了周末节假日人满为患。总觉得搅了这一片宁静,所以要是来木渎游玩最好还是避开周末和节假日。

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六月的桅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是起雾一般的。水是长流水,不停地分出岔去,又不停地接上头,是在人家檐下过的。檐上是黑的瓦棱,排得很齐,线描出来似的。水上是桥,一弯又一弯,也是线描的。这种小镇在江南不计其数,也是供怀旧用的。动乱过去,旧事也缅怀尽了,整顿整顿,再出发去开天辟地。这类小镇,全是图画中的水墨画,只两种颜色,一是白,无色之色;一是黑,万色之总。是隐,也是概括。是将万事万物包揽起来,给一个名称;或是将万物万事僵息下来,做一个休止。它是有些佛理的,讲的是空和净,但这空和净却是用最细密的笔触去描画的,这就像西画的原理了。这些细密笔触就是那些最最日常的景致:柴米油盐,吃饭穿衣。所以这空又是用实来做底,净则是以繁琐作底。它是用操劳作成的悠闲。对那些闹市中沉浮、心怀创伤的人,无疑是个疗治和修养。这类地方还好像通灵,混饨中生出觉悟,无知达到有知。人都是道人,无悲无喜,无怨无艾,顺了天地自然作循环往复,讲的是无为而为。这地方都是哲学书,没有字句的,叫域外人去填的。早上,晨爆从四面八方照进邬桥,像光的雨似的,却是纵横交错,炊烟也来凑风景,把晨爆的光线打乱。那树上叶上的露水此时也化了烟,湿腾腾地起来。邬桥被光和烟烘托着,云雾缠绕,就好像有音乐之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