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观点:三十岁之前该不该去「壮游」?
编辑/萧译婷
许多社会新鲜人会在完成学业之后先规划一段长途旅行,而有些学生或职场工作人则会选择休学或辞职,到陌生的异国进行一趟壮游,时间通常长达数个月到一年以上,从既定的「完成学业后就开始工作」框架跳脱出来,也就是所谓「Gap Year」的概念。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同时,许多年轻人会将壮游当作是对于「活在当下」这一理念的实践。
尽管现在「Gap Year」的风潮颇盛,调查发现有超过70%年轻人都将「壮游」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比起存款或偿还就学贷款更加重要,甚至觉得出去一趟就可以找到人生解答或生活目标,但是《Forbes》撰稿人Brian Roberts认为,他们在回国之后很可能会大失所望,甚至对于未来更加迷惘。
根据美林证券(Merrill Edge)在2017年的报告中指出,千囍世代的年轻人比起他们的长辈,每年存进户头的钱多了36%。但是有高达63%的成年人表示,他们的储蓄并非是为了未来做准备,而是用于旅行、吃大餐或是运动这些项目之上。
年轻人或许会认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学习技能、就学或工作,仿佛都只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自己从未真正活在当下。但若因此就选择进行一趟壮游,其实也不过是想从逐渐社会化、成为大人的过程中逃离,让自己暂时不用面对来自外界的期望而已。
若非因为工作或学习,纯粹只是为了旅行而旅行的话,千囍世代在花光积蓄进行一趟壮游结束后,提着行李回到家门口时,仍要回归现实并且面对生活中的重重挑战,而这趟旅程其实也并不如自己当初所想像地能够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