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第一,学会自我安排,增强自我意识。

1.了解作息时间,学会自己安排。

纲要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会把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做成图表和图片的形式贴在教室的墙上。通过对孩子的观察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和理解作息的安排。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他们每个月选一个班星,每周选三个不同的值日生,要求班星和每组值日生负责自己组成员的餐具和饭菜,并进行分配。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可以独立安排自己的活动,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

2.***制定规则,学会自控。

通常规则的制定是由教育者或者成年人来完成的,孩子是规则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进入大班后,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所以我们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同伴的建议、讨论、协商来制定、执行、评估规则,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班里的小主人,把外在意识内化为行动,让孩子学会自控、自律,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开学时,我通过晨会、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孩子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危害。引导孩子互相讨论、交流、分析,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让孩子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协商制定规则,并执行和评价。比如在阅读区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互相提醒安静地看书,不要离开自己的位置,安静地和同伴交换书的内容。

3.自己整理物品,增强“主人”感

平时经常有小朋友来问我:“老师,我的橡皮擦不见了;老师,我丢了我的铅笔,我不知道我去哪里了...“孩子对自己物品的管理意识非常差,经常忘记这个,丢了那个,想用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什么东西。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要有管理自己财物的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财物。所以每次出园前,我都让孩子们整理好书包,清点好随身物品,摆放整齐。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需要提醒你,但是过一段时间,孩子就可以自觉整理书包了。

除了要学会整理个人物品,还要有整理集体物品的意识。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素材。年轻的朋友对每次活动都很感兴趣,但只有活动结束后,才能在老师的提醒下整理资料。所以我会利用晨间谈话或者饭后活动,让孩子明白,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和玩具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是大家共有的玩具,要安排在一起。并要求孩子讨论玩完玩具后做什么,以免损坏或缺少。间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自己管理自己的材料和玩具,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二,教师以身作则,提高实践效率

老师是孩子最直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老师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孩子对自己操作资料的整理和摆放意识比较薄弱,老师总是以语言提示的形式提醒孩子把资料放回原处。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只能让孩子机械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新大纲指出:“教师的言传身教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榜样。“因此,我通常会为教室里物品的摆放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及时整理和摆放教具。把教学玩具整理好,或者收藏在教学玩具专用的柜子里。现在发现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也能把作业资料放在固定的地方。可见,教师的行为能够感染孩子,从而促进孩子在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重视共同家园,促进自我管理。

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吃饭穿衣,但在家里的表现就大不一样了。平时家长只重视知识,忽视了生活技能对孩子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做好幼儿的衔接工作,不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也是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

1.参与推广教育理念的活动。

老师要帮助家长有正确的认识,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幼儿园可以召开家长会,具体涉及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或者通过“连接幼儿的重要性”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应该连接什么,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同时,老师可以在首页专栏设计一个科学育儿专栏。为家长提供如何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知识,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此外,在节日期间和学期结束时开展家长半天活动,在活动中展示孩子上厕所的自理能力和整理书包的能力,让家长直观地观察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认识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后会更积极地配合老师。

2.参观小学,享受小学生活。

很多家长会把孩子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全部换掉,或者把任务交给老师。为了让家长更正确地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组织家长参观小学,让他们在早上入学后,亲身感受小学生独立学习生活的场景。通过对小学生半天的观察,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孩子独立生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科学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应该这样组织。没有人去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教育自己。”我们的大纲也指出了这一点。以孩子为教育主体,让孩子教育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做班级小主人的意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我管理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