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大秦帝国的创建者和承担者

最近,电视剧《大福琴》正在热播。我抽空看了一下。我们暂且不谈这部剧。这里只说一个秦国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李斯。

没有李斯,就没有后秦帝国。他不仅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还奠定了中华帝国两千年的政治模式,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后世对李斯的评价并不高。司马迁说:我知六艺归,不想补主之不足。我看重的是高贵,而我顺从残忍,我听信崇高的异端而废之。诸侯已在岸上,思欲战,不如终!

意思是:老皇帝死后,李斯没有想过如何治理好国家,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力。他勾结赵高,帮助别人,他自己也成了王朝的陪葬品。

汉代以后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儒家信徒,对李斯的评价大体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口径,肯定了他的才华,批评了他的为人。再加上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旧账,作为策划者的李斯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大家的诟病。

里斯才华横溢,前半生堪称小人物逆袭的典范,但晚年命运急转直下。它的悲剧揭示的是集权政治的残酷逻辑。

1/6出身卑微

李四是楚国人。他年轻时是楚国上蔡县的一个小官吏。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里斯过着稳定的生活。

据说是一群老鼠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一次里斯上厕所,吓跑了一群老鼠。看着他们四处逃窜,李斯的心里难免有些失望。

他在粮仓里看到了老鼠。他们吃饱喝足,又懒又胖,根本不关心人。在里斯看来,这是环境不同的结果。如果你很穷,你会一辈子活在恐惧中,时不时为各种琐事烦恼。相反,如果你在财富中,你可以远离痛苦和烦恼。

所以,贫穷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只有赚够了钱,掌握了足够的权力,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但是,要想翻身,留在上蔡县是不会有前途的。你必须去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你的个人发展依赖于一个大平台。

就像现在的小城镇年轻人都想去北方发展一样,战国末期,小城镇年轻人心中的“北上”是秦国的首都咸阳。当时秦国的实力在七国中排名第一,国土最广,人口最多,也吸引了各国的文化精英。

但在此之前,里斯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于是他一头扎进了荀子的门下,结识了荀子的另一位弟子韩非。七年过去了,里斯已经不是以前的她了。

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他们毫不掩饰自己想做出贡献的愿望。大竞争的世界,各国求贤若渴,就像今天的企业招聘,虽然金子会发光。然而,在成千上万的学者中,真正能得到国王赏识并被授予高位的却少之又少。

里斯的志向是帮助国王统一天下。他甚至不愿意当高级官员。他要一人一万人。他早就看到了世界统一的趋势,而秦国是唯一有资格完成这一大业的国家。你不去秦,就辱没了他的才华。

然而秦国高手众多,李斯却是个无名小卒。他怎样才能脱颖而出?他被介绍给吕不韦总理,并成为吕不韦手下的舍人。

当时吕不韦手下有3000多名“舍人”,李斯在其中毫无存在感。那么,里斯是如何赢得吕不韦的赏识的呢?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

后人推测,吕不韦的《吕春秋》是在李斯的授意下编撰的。当然,细节很难考证。不管怎样,通过与吕不韦的关系,李斯得以结识秦王嬴政。正是这次相遇,让里斯的事业大获全胜。

2/6会见嬴政

出身平民的里斯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曾对嬴政说:“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人,就去别的地方吧。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会因为他们的缺陷而忍受它。”这就意味着,平庸的人只会等待机会,而伟大的人懂得抓住机会,懂得残忍。

李斯第一次见到嬴政的时候,秦王还是个少年,和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大,李斯比他大了将近二十岁。嬴政很欣赏李斯的才华。这位年轻的君主没有统一全国的野心。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他什么时候掌权?

当时,秦国的政治由以为首的柯庆施和嬴政的母亲赵把持。所谓客卿,就是来秦国做官的外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他很有才华。他还保有大量的公众访客,他在咸阳城的影响力盘根错节。

赵皇后和是老框架,这在朝鲜是公开的秘密。当时,嬴政的父亲秦庄王项在赵国被劫为人质,得到了吕不韦的经济支持和保护。作为回报,吕不韦被封为丞相,还被嬴政封为管仲,地位在官员之上。

为了取悦赵太后,朝拜了慈禧太后老艾,老艾很快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好感,甚至让慈禧太后为他生下一个孩子。这让朝廷很尴尬。大秦太后公然给前王戴绿帽子。你让老祖宗的脸去哪了?

好在这个老艾真的是不自量力。如果他只是和女人乱搞,如果他发动政变,他就死定了。

事实证明,他严重低估了嬴政的实力,政变很快被镇压,老艾被杀,昭宪皇太后锒铛入狱,吕不韦受到牵连,被从丞相之位上撤下,不久自杀身亡。

平定老艾之乱消除了嬴政统治的两大障碍和赵。随着吕不韦的死亡,另一个令人震惊的阴谋被公之于众。

汉王曾派间谍郭征到秦国修筑运河,美其名曰兴修水利,实则是为了搞垮秦国的财政。计划被揭露后,鉴于和郑的教训,嬴政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工作的外国官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楚国人,李斯自然在被驱逐的名单之列。

我们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李斯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逐客书》,已经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李斯在文中总结了秦国到嬴政的历史,以及大秦帝国兴盛的源泉——广纳贤才,不拘一格。

这篇文章让嬴政取消了驱逐令,但我们没必要高估它的政治价值。秦有着一百多年吸引外来人才的传统。嬴政的驱逐令当然是出于安全需要,但更多的是出于一时的愤怒,而非长久之计。

更重要的是,以李斯为代表的柯庆氏集团在秦国早已根深蒂固,掌握了不少秘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贸然把他们赶走,就相当于给敌人送了一份大礼。即使我们想杀他们,我们也杀不死他们。何况这样一来,优秀的人才就再也不会来秦了。以嬴政的智慧,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3/6善于把握“用户视角”

驱逐令取消后,李斯被任命为秦国司法部长廷尉。要知道,大秦是依法建国的,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这也有利于李斯的体制改革。后来在李斯的协助下,嬴政实现了统一大业。

说到这里,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里斯的成长轨迹。

我之前说过,里斯极其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战国人才市场,光有野心是不够的。里斯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过人的聪明才智,还在于他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并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巧妙结合。用今天的话说,里斯有意识地采用了“用户视角”。

相传,李斯在吕不韦手下时,向吕不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驱逐所有的公客。

这个提议看似疯狂,其实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李斯早就知道吕不韦养了这么多公仆,相当于向朝廷展示自己的实力,轻易对别人发号施令。

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李斯建议吕不韦写一本书,这就是后来的《吕氏春秋》。一方面,它会给人们一些事情做,另一方面,它会通过写书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

里斯明白,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必须把自己的利益告诉对方,权衡利弊,给他一个有利于名利的建议,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开始谈治国理政,怎么会被重视?

当然,以上只是学者的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毕竟《吕氏春秋》体现了杂家思想,而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很难看出这本书和里斯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但是,李斯在嬴政面前的言行,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在遇到年轻的嬴政时,李斯非常了解年轻人的心思。如果你有理想,我给你打鸡血。你有远见,我为你绘制蓝图;如果你需要鼓励,我会拍你马屁:“夫君是强秦,是贤明之君。若将他扫出炉灶,足以灭诸侯,称帝,一统天下。”就这样,小的心被俘获了。

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换了个角度。他没有谈及驱逐秦桧对秦的影响,而是先给讲了许多故事。秦为什么强大?看看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大部分都是外国的。国家正在用人。现在如果你把客人都赶走了后果就不用我多说了。

广告商都知道,打动人心的广告只有两种。一种是制造焦虑,向你透露一个担忧或者隐患,引起消费者的恐慌,然后买单解决问题。一个是创造视觉,想要更漂亮的外观?想要更酷的体验?想要更好的生活?付钱吧,我们会让你梦想成真!

对于吕不韦和嬴政,李四巧妙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他从来没有说过:“我怎么能做到?”而是说“你要XXX吗?正是通过“用户视角”,李斯才能一步步接近大人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变成世界最强帝国的头号权臣。

在4/6天内完成。

几经变迁,李斯终于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成为嬴政创业的最佳伙伴。

公元前221年,秦朝灭六国,天下一统。这一年,嬴政三十九岁,李斯接近六十。君主和臣民用12年统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王朝出现在他们面前。

对于里斯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只有在这个统一的领土上,他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一般来说,前者是加盟店,只需要定期向中央缴纳租金,战时提供兵员,平时自负盈亏。后者是直营店,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管理,财政、军事、人事任免都归中央政府,官员也要定期接受绩效考核。

李斯很清楚,分封制虽然能讨好诸侯、英雄,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周朝的命运是前车之鉴。六国统一前,秦国在中国实行郡县制,李斯将其推广到全国,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这是李斯对中国政治最大的贡献,其余的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烧毁各种经典,中央独揽铸钱权等,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中学都读过,这里就不介绍了。

通常我们把秦朝建立后对全国采取的统一措施,放在秦始皇名下。这是真的,然而,里斯是帝国的实际交易者。不仅如此,他还是秦制度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政治的奠基人。是嬴政的野心为他搭建了这个平台,让他名垂青史。

到了晚年,嬴政越来越乖戾,脾气变得暴虐。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不朽的追求中。虽然当上了天下皇帝,但他并不快乐,他的地盘空前扩大,到处都有虎视眈眈的眼睛盯着他,想置他于死地。所以始皇帝非常多疑,动不动就滥杀无辜,名声也从这时候开始败坏。

有趣的是,他和里斯相处得很好。直到嬴政去世,李斯依然是他最信任的得力助手。

这一方面与李斯的谨慎有关。他从吕不韦身上吸取了教训,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防止了自己的权力过度扩张。另一方面,他和嬴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嬴政感激他,他也可以称得上嬴政的人生导师。

嬴政性格坚定冷酷,一场战争不在话下。李斯心思缜密,有大局观,也不乏心机和谋略。在大斗争的世界里,尤其是在sturm und drang里,始皇帝的勇敢和李斯的细致相得益彰。

随着秦始皇的去世,属于嬴政和李斯的时代也走到了尽头。

5/5悲剧结局

公元前210年,嬴政死于一次巡游。临终时,他决定把它传给长子傅肃。但伏肃在边境,决定帝国命运的轮盘转到了李斯和赵高身上。

傅肃以德著称,但李斯和赵高都不希望傅肃继位。因为在傅肃的背后,有一支支持他的军队。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两人都明白,如果傅肃登基,他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赵高已经下定决心不让傅肃活了,因为他得罪了孟获,而孟获是傅肃最信任的将军。

另一方面,里斯犹豫了。他与傅苏无怨无仇。如果他这时候和赵高结盟,肯定有风险。更何况赵高违背秦始皇的意愿,想让他的小儿子胡亥做皇帝,这是对始皇帝的背叛,李斯觉得有点内疚。

但最终,对权力的渴望蒙蔽了里斯。赵高让他相信,一旦傅肃上台,他就得让出丞相的位置。李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和赵高站在一起,逼死了傅肃和蒙恬,也为大秦帝国开始了死亡倒计时。

胡亥没有野心,完全被赵高控制。里斯痛苦地发现自己很快就被边缘化了。更可怕的是,赵高不停地在皇帝耳边吹气,意思是李斯老了,是老人该退休的时候了。

这加剧了李斯和赵高的矛盾。李斯本来看不起赵高,现在看到皇帝被宦官耍了,就恨死了。他再三规劝,但胡亥越来越不耐烦。君臣之间的隔阂,从一开始就无法填补。

胡亥上台后不久,光武爆发了陈胜起义,并迅速传遍全国。赵高没能解决问题,却把屎盆子扣在李斯头上。他告诉皇帝,李斯的儿子李佑是三川郡的酋长。当叛军经过三川县城时,李佑没有开门迎敌。显然,他别有用心。他希望皇帝能尽快调查此事。

赵高想杀李斯,因为李斯是他假圣旨的主谋。李斯死了,世界上除了赵高和胡亥没有人知道这个阴谋。

此外,李斯也对他的权力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里斯背后是英雄集团。都讨厌赵高玩政治。这些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都可能爆炸。

可惜,李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官场打拼了这么久,他终于看错人了。胡海绝不是民主领袖。至于赵高,远比他想象的恐怖。

最后,里斯被捕入狱,罪名是参与叛乱。被刑讯逼供后,李四渠作了供述。直到最后,他还是希望胡亥回心转意,但是他不能再等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在咸阳被斩首。临死前,他对儿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肺腑之言:“我想再和你一起去上蔡东门猎兔。还有可能吗?”

6/6摘要

里斯永远不会对她儿子说这种话,除非她快死了。这似乎不符合他的人生哲学。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李斯一路奔跑从不疲倦。即使是昏君当政时,他也从不懈怠,尽职尽责。他一生都在为自己和大秦帝国忙碌。

李四很有天赋。战国末期到秦汉之交的治国之道,恐怕没有人能超越他。另外,李斯也很有政治头脑。无论对上级还是竞争对手,里斯都懂得洞察人心,通过赢得信任为自己铺路。

里斯是个无情的角色,他对威胁他权力的人毫不留情。当时他的哥哥韩非入秦,韩非能言善辩,嬴政立刻被他的才华迷住了。这对李斯来说不是好事,况且韩非与他政见相左。于是,李斯杀了杀手,逼迫韩非在狱中自杀。

李斯能一步一步爬到丞相的位置,是智谋互补的结果。但就是这样的人,最后也是不保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李斯贪图权位,勾结赵高保住丞相之位,最后引火烧身,丢了性命。

再往深里看,里斯的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

李斯本质上是一个君子,他的理想是治国安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尽管经历了战争,但周朝的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多为贵族。虽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有勾心斗角,但他们仍然主张独立人格。俗话说“身为大夫不能受罚,身为庶人也不能客气。”在那个时代,以贵族为代表的文人,即使互相竞争,也要讲究礼仪,把你当成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大家都是君子,就要以君子之道而行,遵守君子游戏规则。从吕不韦到韩非,甚至秦始皇嬴政,他们不是君子就是准君子。面对这样的上司和对手,李斯没必要用谩骂的方式去践踏做人的底线。

但是胡亥和赵高不一样。他们是在秦帝国建立时成长起来的。前者出身深宫,未曾受过战争洗礼。后者早早游荡到权力中心,学会了一套察言观色的技巧。

在赵高眼里,成功就是勾心斗角的代名词,没必要谈什么君子风度。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扳倒对手。只有赵会做这种“指鹿为马”的事。李斯打不过赵高的原因很简单。李斯不是流氓,赵高才是。

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像赵高这样的角色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贵族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秦朝以来,中国开启了漫长的中央集权统治时代。从此贵族逐渐凋零。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是由君主和文人统治的。但自秦始皇以来,社会精英只是名义上和实践上的皇帝的奴隶。贵族在身份上被贬低,在手段上接近恶棍。中国政治生态中的“酱缸”文化逐渐成型并发酵。

在权力不受约束的制度下,君子不可能如鱼得水。当权力不需要底线的时候,为了讨好权力而放弃底线的人会活得更好。里斯的悲剧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