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一份中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有良心的人民教师,我们经常需要备课,这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控制课堂时间。如何写好教案?以下是我给你收集的中班数学填的教案,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1活动的目标是填写中班数学教案:

1,孩子会根据实物图片用三句话说出图片的意思。

2.孩子会根据各种实物图片的内容列出公式。

3.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孩子对计算的兴趣以及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5.培养孩子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几张实物图;小组活动的操作材料。

活动流程:

首先,开始部分:

1,复查顺序,按要求计数。(电话:4-13,17-29,56-65)

2、触球游戏,复习分解9。

二、基础部分:

1,依次展示图片,老师启发孩子们一张一张地看,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片。(三句话讲)例:树上有五个。

三个苹果掉了,树上还剩几个?

2.让孩子列出公式,读两遍。

3.小组活动:

第一组:看花瓣颜色记录。第二组和第五组:看公式,写答案。

第三组:点着色记录。第四组:看图填公式。

第六组:看图,编应用题。

第三,结尾部分:

1,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门非常享受的课程,因为游戏多了,孩子操作的机会也多了,但要让孩子真正理解这种教学活动的内容,并熟练、灵活地掌握,却不是那么容易。

初中数学教案2的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应游戏生活

移动的方式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数字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练习数数。

2.激发学习兴趣,体验亲自动手的乐趣。

3.充分发挥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

4.开发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6,理解其含义。

难点:理解具体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要准备的活动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猫、小牛、小鸭、猴子);

6个房子口袋;一个操作员;魔术袋(内有配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介绍:

手绢游戏:_ _ _ _ _ _ _家的歌。复习一下数字1-5。

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大象叔叔帮助小动物们建造了几个房子来过冬。

二。业务部门:

展示你的房子口袋并把它贴在黑板上。(粘边点1,2,3,4,5,6)

知道数字6。

1.大象叔叔建了几栋房子?我们再数一遍。

2.出示号码牌6。老师:用数字6来表示?

3.引导孩子观察6长什么样?

4.叮当声:6声像哨子一样的哔哔声。

小动物屋巩固对量6的理解。

老师:一所房子里只能住一只小动物。请他们过来住吧!

2.数完孩子,贴在数字卡6上。

3.把门牌号写在上面。(123456)

游戏-寻找朋友。巩固对数字的理解。

方法:

1.孩子们从魔术袋中抽取匹配的卡片,并在黑板上选择匹配的数字卡片的数量。

2.小朋友拿着数字卡,老师出示匹配卡,有对应数字卡的小朋友站起来。小朋友完成操作卡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三。结论部分:

孩子们告别数字婴儿。

四。外联活动:

1.在数学角练习1-6的点数并对应数字卡。

2.游戏:抓住红旗

方法:儿童两人一组站在地上,掷骰子决定跳正方形的步数。谁先拿到红旗谁就赢了。

教学反思

活动之前没有详细了解孩子的性格发展情况,所以仓促合作。

老师话太多,应该让孩子自由。老师给予肯定。

填写中班数学教案3设计意图:

中班的孩子一直在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他们会做一些初步的对比分析。比如饭后活动时,孩子们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还好,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比较类似的东西了,只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活动“比较厚度”的教育目标是让幼儿在运算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用各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厚度,并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材料的操作,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感知物体的厚度,并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厚度。

3.提高孩子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厚度。

活动难度:

用语言准确表达一个物体的厚度。

活动准备:

1.图:粗细不一的茄子、树、萝卜。

2.纸棒,水彩笔,吸管,王耔瓶和其他不同厚度的物体。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流程:

先通过玩“粗宝宝,细宝宝”的游戏,引入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厚度。

1.老师展示两根纸棒,引导孩子观察和回答问题。

老师:它们有什么区别?一个厚的,一个薄的。)

2.让孩子根据纸棒的粗细对其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让孩子观察。

老师:孩子们,看看这两个小盒子里有什么。有两个洞。)这两个山洞有什么区别?一大一小。你能分辨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门,哪个是细宝宝家的门吗?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开始操作,感受纸棒的粗细。

让个别孩子在百宝袋里拿出一个厚的和一个薄的物体,说你怎么知道它是厚的还是薄的?启发孩子明白,厚度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识别)

二、启发孩子感知物品的厚度,并根据厚度进行分类。

1.展示比较对象的图片。

2.引导孩子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厚度。

老师:给我看两个茄子。请仔细看看它们。这两个茄子有

有什么区别?一个厚的,一个薄的。)

老师:给我看两棵树的图片。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区别?一棵树粗,一棵树细。)

3.启发孩子根据物品的厚度进行分类。

老师:孩子们,请想一想。这些物品如何分类?

请一部分孩子站出来操作,其余的观察。

第三,儿童集体作业。

老师:请完成数学课本第29页的内容,看看图中的项目,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细的。请圈出薄的物品。

四、游戏:说反话。

孩子和老师玩“说反话”的游戏,加深孩子对厚度的认识和理解。

动词 (verb的缩写)活动总结。

孩子,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哪个物体厚,哪个物体薄,物品的厚薄是相对的。相似的物品,不同种类的物品,除了厚薄之外,大小、颜色、长短都不一样。孩子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找出他们的不同点。

活动扩展:

让孩子们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能找到更多更快。

活动反映:

在这次三节课的活动中,我参加了中班的数学活动“比较厚度”。活动一开始,我通过“粗宝宝,细宝宝”的游戏引入主题,初步让孩子感知物体的厚度。因为厚度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在呈现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孩子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瘦,但孩子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个环节,要多展示一些不同厚度的文章给孩子比较,通过比较得出他们的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放入的材料是不同粗细和颜色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色笔盒等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不同粗细的物品,引导孩子比较并正确表达物体的粗细。大多数孩子在表达时能清楚地说出物体的区别,有些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展示图片花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后面的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这个活动中,有些孩子没有厚度的生活经验,学习也不是很好,需要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会取长补短,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填写初中数学教案4活动目标:

1,能通过目测判断和比较物体的厚度和宽度。

2.愿意用文字表达活动的结果。

3.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4.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目测可以判断和比较物体的厚度和宽度。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些粗细、宽窄不一的物品,如绳子、平衡板、圆柱形积木等。

2.一幅大象的画和一幅长颈鹿的画,由一个小孩画的。

活动流程:

先观察动物图片,分辨粗细。

1.展示大象和长颈鹿的图片,引导孩子观察。问题:与长颈鹿相比,谁的腿更粗,谁的腿更细?理论:大象腿粗,长颈鹿腿细。

2、拓展经验:知道什么是厚积薄发。比如吸管有粗有细。

第二,观察木板,分辨宽度。

引导孩子用大象和长颈鹿过桥的游戏情节,比较桥面的宽和窄。

第三,观察班级环境中的物体,找到厚度。

让孩子举相关的例子,比如有的笔粗,有的笔细。

四、游戏:对比寻找。

1,在室外场地把孩子分成两组:老师下达指令,比如“抱一个粗树干。”一组孩子找到一根粗树干,抱住它,另一组观察并评估它是否正确。游戏继续:找一根细树干,走在宽桥上,走在窄路上...

2.几局下来,两组交流。

活动反映: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和游戏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全班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精彩准确,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填写数学教案中第5节课的活动目的

1,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理解全数和偏数的概念以及它和你的关系。

2.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孩子可以通过书写练习10以内加减法公式中的填空题。

3.对参加数学活动感兴趣。

4.让孩子学习简单的数学问题。

要准备的活动

教具:装满球的篮子(4个大球和2个小球);一个水果篮(7个苹果和3个梨)

学习工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包(两个品种,数量不同,总数不超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个人都有一支铅笔和一本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首先,老师出示带球的小篮子,让孩子说说篮子里有什么,有几个,有什么异同。引导孩子说出总数,然后让他们把水果分类,说:“有的是大球,有四个;有些是小球,有两个。“让孩子理解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列举加减公式:比如4+2=62+4=66-4=26-2=4。

第二,老师展示装满水果的小篮子,让孩子说说篮子里有什么,有几个,有什么异同。孩子说出总数,然后让孩子把水果分类,说:“有些是苹果,有7个;有些是梨,有三个。“进一步让孩子理解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列举加减公式。如:7+3 = 103+7 = 1010-7 = 310-3 = 7。

第三,引导孩子做“相应的口语练习”如:

①7+3=10

苹果是七个梨,但是三个,总数是10。

这是部分数和部分数,这是总数。

同理:3+7=104+2=2+4=6引导孩子说出哪个零件号是?总数是多少?有多少部分?总共有几个?

②10-3=7

水果有10个苹果,3个梨,7个梨。

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64=26-2=4引导孩子说出哪个是总数?什么是部分数字?有多少部分?总共有几个?

第四,引导孩子说重点句子。比如:

(1)加法公式中,总数在末尾,其余为部分数;减法公式中,总数在前,其他都是部分数。

得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前面的结论。

(2)部分数与部分数之和为总数。如果从总数中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仍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需求总数是部分数字相加的;求一个偏数,从总数中减去另一个偏数。

五、小孩子玩牌。小朋友拿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他们有什么,总共有多少,分类,做记录。告诉你的搭档你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

第六,小朋友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个人可以做2种文章,不管多少。10分钟后,让孩子说自己捏了多少东西,一部分是什么,多少,另一部分是什么,多少。记笔记,告诉我哪个是总数,哪个是部分数。

七、儿童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的巡回指导。

3+( )=45+( )=7( )+2=5( )+6=10

7-( )=3( )-2=85-( )=1( )-3=6

八、老师总结检查孩子练习的结果。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和幼儿的活动中犯了哪些错误,并逐步改进。

第一次尝试教学,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孩子对“总数”的理解很好,对“部分数”有一点难度。孩子永远不能把“部分物体”和“部分数字”联系在一起。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引导方式,让孩子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引导启发孩子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多少。部分号码在哪里,是什么?在这次活动中,发现有些孩子丢了实物,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所以我在上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孩子把直观的学习工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活动效果很好。

第三次试教成效显著。总结这三次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

(2)寻找数学中的规律,以点代面,无所不知。

(3)和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把抽象变成具体。

填写初中数学教案6活动目标

1.感知一个数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性。

2.可以用互换的方式来省略相关的组件。

3.培养孩子识别数字的能力。

4.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要准备的活动

1.教具:平绒分体式。

2.学习工具:每人1组6本以下(儿童读物),每人1支笔。

活动过程

1.玩“填数字”的游戏,复习6的构成。

老师出示了6的求和公式,问:“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6能分成几个?”老师出示了6的求和公式,问:“谁能在这些公式中填空?”(6可分为1和5,2和4,3和3)

2.学会省略重复。

老师:“让小朋友帮6找三个同号的组合。”

老师把孩子们的答案放在一起,问:“他们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讨论两个同号分数的异同,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偏号的位置不同,总数不变。

3.儿童操作练习。

每个孩子有1组6个分合公式。老师提醒孩子仔细看,然后划掉重复的数字,把剩下的1重写一遍,再看1的分合公式,说出两个不同的分合公式。

活动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多做一些关于数字构成的游戏,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2.活动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

活动评估

1.知道两个数在除数和合数时有一定的互换关系。

2.明白组合公式中重复的两组是意义相同的组合公式。

活动反思

数字无处不在,它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为了让孩子明白数字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该活动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儿童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发现、发现、感受和使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填写数学教案中第7节课的活动目的

1,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理解全数和偏数的概念以及它和你的关系。

2.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孩子可以通过书写练习10以内加减法公式中的填空题。

3.对参加数学活动感兴趣。

4.让孩子学习简单的数学问题。

要准备的活动

教具:装满球的篮子(4个大球和2个小球);一个水果篮(7个苹果和3个梨)

学习工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包(两个品种,数量不同,总数不超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个人都有一支铅笔和一本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首先,老师出示带球的小篮子,让孩子说说篮子里有什么,有几个,有什么异同。引导孩子说出总数,然后让他们把水果分类,说:“有的是大球,有四个;有些是小球,有两个。“让孩子理解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列举加减公式:比如4+2=62+4=66-4=26-2=4。

第二,老师展示装满水果的小篮子,让孩子说说篮子里有什么,有几个,有什么异同。孩子说出总数,然后让孩子把水果分类,说:“有些是苹果,有7个;有些是梨,有三个。“进一步让孩子理解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列举加减公式。如:7+3 = 103+7 = 1010-7 = 310-3 = 7。

第三,引导孩子做“相应的口语练习”如:

①7+3=10

苹果是七个梨,但是三个,总数是10。

这是部分数和部分数,这是总数。

同理:3+7=104+2=2+4=6引导孩子说出哪个零件号是?总数是多少?有多少部分?总共有几个?

②10-3=7

水果有10个苹果,3个梨,7个梨。

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64=26-2=4引导孩子说出哪个是总数?什么是部分数字?有多少部分?总共有几个?

第四,引导孩子说重点句子。比如:

(1)加法公式中,总数在末尾,其余为部分数;减法公式中,总数在前,其他都是部分数。

得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前面的结论。

(2)部分数与部分数之和为总数。如果从总数中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仍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需求总数是部分数字相加的;求一个偏数,从总数中减去另一个偏数。

五、小孩子玩牌。小朋友拿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他们有什么,总共有多少,分类,做记录。告诉你的搭档你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

第六,小朋友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个人可以做2种文章,不管多少。10分钟后,让孩子说自己捏了多少东西,一部分是什么,多少,另一部分是什么,多少。记笔记,告诉我哪个是总数,哪个是部分数。

七、儿童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的巡回指导。

3+( )=45+( )=7( )+2=5( )+6=10

7-( )=3( )-2=85-( )=1( )-3=6

八、老师总结检查孩子练习的结果。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和幼儿的活动中犯了哪些错误,并逐步改进。

第一次尝试教学,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孩子对“总数”的理解很好,对“部分数”有一点难度。孩子永远不能把“部分物体”和“部分数字”联系在一起。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引导方式,让孩子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引导启发孩子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多少。部分号码在哪里,是什么?在这次活动中,发现有些孩子丢了实物,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所以我在上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孩子把直观的学习工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活动效果很好。

第三次试教成效显著。总结这三次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

(2)寻找数学中的规律,以点代面,无所不知。

(3)和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把抽象变成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