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学生能获得怎样的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目标:能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利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说,寓思于趣。

1,欣赏“双关图”。

老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好吗?老师,这里有两张非常有趣的图片,请大家一起欣赏。(屏幕显示图1)你看到了什么?

图1图2

生1:我看到一个酒杯。

生2:我也看到了两个人的简介。(计算机分别闪烁玻璃和侧面)

老师:似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画会有不同的发现。请继续观看。你看到了什么?(如图2所示)

生1:看到一个老太太。

生2:我还看到了一棵树。(众生皆疑)

生3:我看到一个戴着皇冠的公主。

老师(假装惊讶):咦,我怎么没注意到?你怎么想呢?

生3(歪着头):我这样向后看。

老师:你想跑到画的另一边,对吗?(笑声)不容易。告诉你,我们就让这幅画旋转吧。(演示过程:老太太变成了小女孩)(学生盯着看,然后笑了,很激动)

老师:这位同学真“惹眼”!令人惊奇的是,那个憔悴的老太太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这让我想起了苏轼写的一句诗:“从岭侧看去,成了峰,远近不同。”(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诵吸引学生跟着唱。)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游戏:“以不变应万变。”

老师: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展示一个苹果)

生:一个苹果。

老师:我们用自然数“1”来代表一个苹果。还能用自然数“1”代表两个苹果吗?(展示两个苹果)(沉默若有所思,然后一只手高高举起。)

生:可以说是一对苹果。

老师:很好!这位同学改变了主意。他以“双”为单位,两个苹果也可以用“1”来表示。老师要感谢他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思考的大门。话音一落,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的举手了)

老师:四个苹果怎么样?

生1:一袋苹果。

生2:一盘苹果。

生3:苹果一把。

生4:一筐苹果。

老师:50怎么样?

生1:一筐苹果。

生2:一筐苹果。

……

老师:那10000呢?

生1:一车苹果。

生2:一吨苹果。

老师:嗯,你的估计还不错。10000苹果重约1吨。

老师:那10000000个苹果呢?

生1:一火车苹果。

生2:一屋子苹果。

生3:苹果很多。

……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发现自然数“1”不仅可以代表1,还可以代表很多。小小的“1”真的很神奇!我们今天要学的,和神奇的“1”息息相关。

点评:课前的对话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第一个内容提供的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图片,体现了一个哲学思想:用不同的眼睛看同一件事,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单位“1”也是如此。第二局也为单位“1”的突破做了铺垫。

二,师生互动,整体感知

(一)分数的生成

1,由“高度”引入——建构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吗?

(当学生起立向老师敬礼时)

老师: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同学都很高。看,这个学生快赶上李老师了。"你能告诉李老师你有多高吗?"

健康:1.45 cm。

老师:够高了。老师真羡慕你小小年纪就长这么高了。我们班有没有人刚好1米高?(没有)有2米高的吗?(没有)有3米高的东西吗?(学生开始笑)你们有4米高的东西吗?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大声说不是,请大家想一想,你的身高可以用整米来表示吗?(一开始同学们都很兴奋,都喊着“好”。老师不急于表达他的立场。他只是微笑着看着每个人。大概过了半分钟,大家都说不能用整米来表达身高。)

老师:是的,大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刚刚遇到的问题,以前也有人遇到过。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于是人们发明创造了分数。(板书:分数)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随便在黑板上写个分数:1/4)

老师:刚才老师写的是1/4,但是分数演变成这样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的。你想知道以前人们是怎么表达心中1/4的含义的吗?

2.了解分数的产生--呈现发展的史料,传播数学文化。

课件播放flash动画。

图3、图4、图5、图6依次呈现,如图7所示(每张图片都以时钟的滴答声呈现),然后隐藏图7中的图片,只留下图8中的内容。

图3图4

图5图6

图7图8

老师简单解释:大约3000年前,古埃及人用一个类似嘴巴形状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图3),时间在慢慢流逝。大约2000年前,古代中国人用计算来表示分数,1/4是这样写的,上面是1棍,下面是4棍(图4)。过了很久,公元八世纪,古印度人发明了数字,1/4是这样写的(图5)。公元十二世纪,古阿拉伯人用横线把分子和分母分开,分数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图6)。

说说吧:看着分数的演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图7、图8)

生1:我觉得分数的出现从古至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简单。

生2:我觉得人类真的很神奇,智慧无穷。

……

老师:这些学生讲得很好。你看,这四个1/4虽然写法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它们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分数的意义。(完成黑板:分数的意义)

点评: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分数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大致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来自生活,走向生活。

(二)提供感性材料,动手操作,复习旧知识。

老师:在你们的课桌上,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料(每组6人)。让我们要求你选择任何一种学习资料,开始工作,看看你能得到哪个分数,想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材料:1个蛋糕,1个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片,2条1米长的纸条。)

生1:我把一块蛋糕分成两块,一块是它的1/2。

生2:我跟他补充一下,应该是平均分成两块。

老师:应该强调平均分吗?

生:对!

(老师板书: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块,表示这样的块数是1/2。)

(学生继续汇报,老师在黑板上选择要点)

过渡:将一个物体和一个计量单位等分,一份或多份的数量可以用分数表示。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的意义。接下来应该划分一个物体和一个计量单位吗?或者试着分一些对象?

生:尽量分一些对象。

(三)以“分苹果”为载体,循序渐进,探索新知。

1,激活生活体验,突破关键“一体”。

老师:我们分什么呢?分苹果就好!上课前,一个同学把四个苹果形容为“一盘苹果”。我觉得这个同学很不错。他不再一个一个地看这四个苹果,而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课件显示:用设定好的圆圈圈出四个苹果。)五个苹果能算是一个整体吗?

生:对。

老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算是一个整体?

生1:三个西瓜。

学生2:一群学生。

学生3:全班。

老师:很好。谁能说一个比他们更大的?

学生4:全校。

学生5:来自中国各地的学生。

学生6: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学生举例,老师做组装圈的手势。随着例子范围的扩大,手势所表示的装配圈越来越大。)

老师:这个学生的视野真开阔。他已经看过这个世界了。全世界的学生也可以算是一个整体。你能从我们刚才举的例子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老师:也就是说,单位“1”所代表的数可以大,也可以小。

点评:课前游戏中的“四个苹果”被“拔”得无影无踪,为突破单位“1”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算是一个整体?”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问题情景,平均得分“一个整体”(课件展示)

(1)老师:把四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能平分吗?你准备分多少份,每份多少钱?每份有几个苹果?

生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就是1个苹果。(电脑显示的过程见图9。)

生2:我想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有两个苹果(电脑显示的过程见图10)。

图9图10

生3:这两个苹果也是它的2/4。

学生4:老师,根据这个,1/2 = 2/4。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同的。为什么他们是平等的?

老师:你善于思考。老师想告诉你,这里有很多知识,你很快就会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学到(板书: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部分,表示这部分的个数是1/2。)

问:也是1份。为什么数字不一样?(两种划分同时见图11)

图11图12

从讨论中得出结论,同一个整体的平均份数不同,每个份数所代表的数也不同。

(2)老师:把12个苹果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个零件多少钱?每份有几个苹果?

健康:(略)(显示分数的过程见图12)

(3)老师:四万个苹果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吗?如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多少钱?每份有几个苹果?

健康:(略)(显示分数的过程见图13)

图13图14

(4)老师:关于比较这三个1/4,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吗?(见图14一张图显示四个苹果,平均12个苹果,40000个苹果。)

学生:同样的分数1/4,为什么表示苹果的个数不同?

得出同样的1/4所代表的具体量因为整体的不同而不同,可能意味着只是一个苹果,也可能意味着两个或更多的苹果。

点评:教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改革教材中例题的呈现方式,“跳出教材教数学”。随着“分苹果”水平的深入,这项活动所承载的知识内涵也导致了更丰富的局面。此外,造成“两个1/2”和“三个1/3”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理解分数含义中的难点:同一个整数,平均份数不同,每份所代表的数也不同;因为整体的不同,同样的1/4所代表的具体量也不同,可能表示只是一个苹果,也可能是两个或更多的苹果。

(4)用抽象的方式总结分数的意义。

结合板书,总结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子和分母所表达的意义。

老师:同学们,我们努力总结了分数的意义。多读几遍。(免费阅读分数的意义)

老师:如果老师只要求每个人读四遍,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用分数完成任务的吗?

健康1:我完成了这个任务的1/4。(其他同学马上猜到:阅读1次)

生2:这个任务我已经完成了3/4。(其他同学马上猜到:看三遍)

S3:我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的四分之三。(其他同学马上猜到:看了4遍)

生4:这个任务我已经完成了5/4。(其他同学马上猜到:看了五遍)

生5:我还是没看1/4遍。(其他同学马上猜到:看三遍)

老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发现一个分数的分子可以小于、等于甚至大于分母,对吗?(生:是的。)

老师:学生只是把“四次”这个任务当成了单位“1”。其实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修路,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一条路、一个项目”看成单位“1”。嗯,学生们会拿着他们的分数告诉老师你的阅读情况。老师祝贺你掌握了一项新技能。

评论:总结“一路一项目等。未来可视为单元‘1’,前后衔接数学知识,体现了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数学的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做了一些准备。

第三,实际应用,深入体验

1,用分数说一句话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谁能举个例子?

学生1:我们班65人,今天缺课1/65人。

生2:爸爸要写论文,现在只写完了1/2。

生3:天花板上有12盏灯,有一盏灯坏了。坏灯是所有灯的1/12。

老师:你真会就地取材,仔细观察。

生4:教室的窗户上有16块玻璃,这个窗户上的四块占了1/4。

……

点评:通过给学生充分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就在身边。利用分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达许多现象,实现用分数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课后练习(1,2,3)。

3.猜一猜:三个花篮里各有几朵花?

给我看三个花篮:

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1朵花,拿出这个篮子的1/5;

从第二个篮子里拿出两朵花,拿出这个篮子的1/5;

从第三个篮子里拿出三朵花,拿出这个篮子的1/5。

老师:“这三个花篮里各有几朵花?可以通过画图来表现。你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和伙伴一起创作。”

评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不断发展的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他们在这门课上所学的知识。它就像是扔进蓄势已久的湖里的一颗鹅卵石,激起了各个层面的涟漪。学生们在独立的空间和平等的机会中自主探索,积极合作,涌现出许多精彩的“点子”。俗话说,“灵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4.游戏:“用头站起来”。

老师:“以前,下课后,学生们一起站起来和老师告别。今天,我们分批起立,好吗?”请全班1/2的同学先站起来,然后请剩下的2/3的同学站起来。要让最后几个同学一起站起来,你要用哪个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