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一,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反映了幼儿园的园风、氛围和人际关系。这种环境虽然很难量化,但对孩子的性格、情感、社会性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教师和儿童之间。再美好的教育理念,再美好的教育计划,都要落实在师幼交流中。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所以,教师要确立自己的地位,把握好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好的合作者、协作者,用爱去感染孩子,让孩子觉得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制约他们的大人。教师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时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孩子,为孩子创造独立的活动环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尽量照顾每一个孩子,多和孩子说话,一起玩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建立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师之间。幼儿极其敏感,他们能觉察到环境的微妙变化。老师们团结友爱,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积极工作,整个幼儿园会形成团结向上的园风。生活在这样充满活力的环境中的孩子,也会充满生机、欢乐和真诚,因为他们的情感会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

(3)幼儿与幼儿之间。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他们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孩子还没有能力评价自己的行为,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但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倾向于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相似的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感情交流,不仅要与同龄幼儿交流,还要有意识地增加与不同年龄幼儿接触的机会,引导他们有效地处理矛盾,化解冲突,学会社会交往的方式和规则,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4)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分别是家庭和幼儿园两种环境下的老师。只有家庭合作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应重视家庭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家长参加各种活动,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让孩子在幼儿园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到幼儿园和家是两个联系在一起的环境。只有当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孩子才能很快适应和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第二,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A)建立"自由墙"。在活动室里,有一部分孩子创造环境的空间,老师们将其设置为“自由墙”。根据幼儿的需求,“自由墙”可以设置为限制性的“自由墙”和完全的“自由墙”。限制性的“自由墙”是由老师定义的。画完背景后,引导孩子运用丰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现形式(画、撕、贴、剪、折)在围绕主题的墙面上进行创作。我们园里每个班都有一面很大的限制性“自由墙”。比如营造一个“美丽的春天”的主题环境,老师先用广告色画一大张白色的报纸,上面有蓝天、白云、草地,内容都是小朋友的作品。孩子们开始制作《美丽的春天》,有的孩子用雪糕棒、蛋糕盘,通过剪、贴、粘的方式,表现大雁南飞;有的小朋友用泡沫塑料剪出鱼的形状,再套上梨包装袋,就形成了一条新鲜的大鲤鱼;一些孩子通过拼接和粘合牛奶瓶盖,制作了可爱的小鸡、美丽的花朵、滑稽的猫和老鼠、大眼睛的蜻蜓和蝴蝶...作品完成后,老师会组织孩子讨论,引导孩子熟练地将作品组合成一个整体,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乐趣。完整的“自由墙”是由儿童自己的主题、自由选择的材料和表现形式在墙上创造出来的(可以结合生成性教育的具体内容)。我园所有大班都有完整的“免费墙”。比如大班的孩子对服装设计情有独钟,在热烈的讨论下确定了“五彩缤纷的衣服”的主题。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开始收集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塑料袋、网袋和袋子。剪完衣服后,他们用各种瓶子、日历、吸管、商标、包装带、袋子。“自由墙”为儿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种创造遵循了启发、参与、效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手和脑,孩子在参与环境布局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也说明孩子是环境的主人。

(2)活动区的创设。在我们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角落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准备的各种资料,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获得知识和经验。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和尝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让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老师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废纸、泡沫为孩子制作西瓜、茄子、饼干、汤圆、鸡蛋、油条、香蕉、草莓等食物,放进“小超市”。用旧海绵和破布缝制的大象、兔子、河马等动物被放进“玩偶之家”,旧纸板和手套被做成数学活动材料,饮料瓶被做成沙和水的工具,为孩子们选择自己的活动和自主活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全方位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小班的老师们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许多自制的飞碟、小钥匙、小踢腿和溜溜球。中班和大班的老师根据孩子的需求、能力和课程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新教材,让孩子体验自由活动、自主游戏的乐趣,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纸杯系列、编织系列、瓶子系列、各种形式的绘画、自制玩具、各种水果贴纸、布棉缝制、服装设计等。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和能力,制作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作品。这些形形色色、形象独特、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发展了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制作过程体现了孩子的坚持,寻求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孩子认真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创设儿童作业展示栏。在我园,在本班教室走廊墙的下部创建了儿童作业展示栏。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放在一个塑料袋里,塑料袋用双面胶固定在墙上,贴上孩子的学号,这样孩子就可以查阅,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时,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作业的布置完全交给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同时,儿童作品也美化了走廊环境。

第三,在日常活动中

1,和孩子讨论制定班规。俗话说,“方圆不能没有规则”,良好的常规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规则不应该由老师制定,而应该让孩子参与自己民主的制定。这样的规则不仅孩子理解深刻,更重要的是孩子愿意接受和认同,所以约束力更广。

2.每天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活动计划。首先,老师告诉孩子活动的安排,然后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计划。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也让孩子尽早知道当天的活动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参与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样活动才会有序,老师和孩子合作才会更愉快。

3.和孩子一起设计课程。经常和孩子讨论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客观地了解孩子现有的经验,孩子目前最需要什么,最感兴趣和关心什么,这样我们选择的主题和活动才贴近孩子的生活,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些有孩子自己参与设计的主题活动,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同时,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师幼讨论也将不断深入。在这种持续深入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发现儿童对主题活动的新认识,并据此及时对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就始终贯穿着师幼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努力,获得身体、认知和情感的提高和满足,进而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儿童活动时要树立以儿童发展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正如布鲁纳在1999瑞吉欧国际研讨会上所说:让教育造福于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文化,通过它充分表达教育者的社会理想和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