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电影的元年?我们可能真的等到了...

我们离国产科幻电影还有多远?

从2014年,我国电影票房和300亿只差一步之遥的时候,好多电影人就预言2015年是国产科幻电影的元年,那时候中影集团手握《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三部科幻片,游族影业宣布自己的《三体》计划、宁浩担纲《乡村教师》的编剧、张艺谋也宣布筹划自己的首部科幻电影《长城》。

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

这两年间,我国电影票房不断飙升,然而原定今年7月上映的《三体》跳票,无限期地推迟上映;《蒸发太平洋》和《不可思异》打着国产科幻片的旗号,收获了一片骂声;号称“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可能”的《九层妖塔》,票房和口碑也双双扑街。

这时我们不禁疑问,我们真的拍不好科幻片吗?

从硬件上看,科幻电影由于制作成本都较高,国外优秀的科幻电影投资动不动就过亿,国内科幻电影迟迟没有发展,曾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钱。

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440亿,其中国产电影的票房为271亿,大量的资本涌入到电影行业。

网传星爷的《美人鱼》投资3亿,《盗墓笔记》的投资也在2亿以上,如果真的有好的项目,资金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我国的特效产业也并没有落后美国多远,所有能用钱买到的软件硬件我们都有,中影怀柔数字基地里的设备,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

那既然是这样,那我们究竟差在哪?

◆◆◆◆◆◆

电影产业发展的差距

科幻电影几乎自电影诞生之时,就已出现。

1895年12月28日,电影第一出现在大众视野中,1902年,电影大师梅里埃就已经拍出了《月球旅行记》,电影讲了一群科学家坐着大炮飞到了月球上,和月球上的小怪兽斗智斗勇好不容易才又回到了地球。

虽然这部短短十五分钟的电影现在看来幼稚可笑,可是却代表了当时电影的最新技术。

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弗里兹·朗的《大都会》就已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反乌托邦童话,这这部电影里,未来的大都会分为两个阶级,整个城市依靠资本家建造的巨大机器生存……

《大都会》是史上最昂贵的无声电影,其2001年的修复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献遗产。

随着电影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幻电影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初惹人眼球的B级片到对科技的深刻反思,再到现在的炫技大片,科幻电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电影类型,已经发展出了自己成熟的电影产业。

特效合成前后对比(五角大楼地下厨房段落)PS:幕后拍摄时,快银脚下是跑步机(总***有高低两台,一绿一蓝),前方则是大功率风筒,身上绑威亚则是为了保持平衡。

库布里克在 1968 年拍出了《2001太空漫游》

斯皮尔伯格在 1982 年拍出了《E.T.》

而我们从冯小刚 1997 年的《甲方乙方》开始,才拥有了真正的商业片。

1997 年电影史上的另一个传奇,是《泰坦尼克号》。

由于电影产业的差距,整个科幻电影行业的成熟度以及从业人员的教育、经验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好莱坞在十年以前就出了特效制作的官方白皮书,提出了特效制作的统一的方法和统一格式,制片人和导演也早已对如何运用特效了如指掌。

而我们独立操作过科幻片的工作人员都很少。

这个差距基本等同于《甲方乙方》和《泰坦尼克号》在技术层面的差距。

科学观念的差距

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小说是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时期,只有当科学技术开始塑造人类生活,深刻影响人类未来时,才会促使人们用科学幻想这样一种新形式去思考科学化的明天和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景象。

此时我们的清政府已经闭关锁国61年了。

自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的理性思想从蛰伏中苏醒并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理性的鲜明特色——审视与反思,欧美是工业社会下成长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使社会繁荣,创造价值。

他们所追求的是“ 人化的自然 ”。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社会,对科技并没有很大的需求,如果现在去乡间看一看,会发现现在的农耕工具与几百年前相比,并没有很大的进展。

在对于自然的态度上,我们追求的是“ 天人合一 ”。

虽然刘慈欣、王晋康、何宏伟、郝景芳等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不断在国际科幻小说领域崭露头角,为科幻电影提供了优秀的原创故事,但毕竟本土的科幻小说还很有限。

自文艺复兴起,几百年的思维鸿沟需要时间来平复。

◆◆◆◆◆◆

我们还能不能拍科幻片?

依托特效的科幻片制作周期很漫长,平均后期制作周期在一年半到五年之间。

詹姆斯·卡梅隆用5年时间制作出了《阿凡达》,郭敬明用一年半做出了《爵迹》,虽然质量天差地别,可是中国的投资方会更青睐《爵迹》。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等待一部作品,大部分还是想赚快钱。

欧美的科幻电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

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为例,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却没有特效的运用。整个电影的场景集中在男主人公的家,故事发展通过对话推动,但是却丝毫没有让观众觉得厌倦,相反,观众紧跟着主人公的思绪,相信主人公所说的话,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观被颠覆。

这类科幻电影的“科幻”二字只是背景,“创意”先行,才能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网大也许是孕育中国科幻片的另一个温床。

虽然网大发展的前期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抢眼球的作品,但是目前的网大门槛在一点点提高,已经有大量作品涉猎科幻题材。

如《全金属裂痕》、《超能外星女友》、《黄金十二宫》等,已经上线,为科幻片探路。

讲述中国版E.T.故事的《东方宝典》也将在春节期间上线。

网大受限制较少,不依赖明星造势,使想象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不管其他类型的电影发展得多好,科幻片总能给人惊喜。成功的科幻电影不在于成本有多高、有多少明星,而是脑洞的惊喜。

国内的这些号称自己拍的是科幻片的导演们(《九层妖塔》、《蒸发太平洋》、《不可思异》,不要左顾右盼,说的就是你!),在硬科幻上死磕的成效不高,就拜托在软科幻领域多下下功夫,总跟着别人后面烧钱也没什么意思,不是么?

中国的科幻电影能走多远,能有怎样的成绩,一切都是未知数。

科幻电影,永远在路上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杀死烂片。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