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古代也叫女儿节。
七夕节俗与女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动以少女少妇为中心,所以又称为“女儿节”或“少女节”。
传说这一天是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鹊桥入画屏,乞巧寄长情,古代七夕的习俗,祈祷美满姻缘的同时,女孩们也希望自已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相传,古代少女会在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的夜晚,穿着新衣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这主要是因为“七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仙女,是天宫中的织布能手。在七夕节到来之时古代女性,就会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实际上也可以称为“斗巧”,因为少女们会穿针引线,蒸巧馍馍、剪纸、彩绣等,然后评比谁的手最巧。
关于七夕节就是情人节的说法,这是后来才流传的,主要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由于他们的爱情并不被天帝承认,所以只答应他们每年见一次面,而这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
在七夕的晚上,二人踏过喜鹊搭建的桥梁,来到桥中间相互倾诉思念之情。后来七夕节就与情人节融为一体,并一直流传至现代社会。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女孩子是怎么过七夕的
七夕节的习俗:
(一)穿针乞巧
民间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盯森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四)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凯租亩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