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幽默的经济故事。.....
一天,我和我的室友王、贾去食堂吃饭。饭吃到一半,突然觉得没味道了,就商量着买点猪头肉来解解馋。但是,谁来买单呢?谁来排队?这不是一个小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前两个输家付钱,最后赢家排队。
经过几轮激烈的较量,我和王接连落败,才依依不舍地从口袋里掏出饭卡,递给了面带微笑的贾。很快,诱人的猪头肉和牛肉端上了桌,大家争相抢夺,转眼间只剩下两个空碗。这是,王提议再来一次,输的人请喝酒。贾犹豫了一下,最后点头同意了。这时,王悄悄地伸出了两个手指,我自然心领神会。“开始”一声,两把剪刀一齐落下,剪向贾的宽掌。他虽然满腹疑惑,还是乖乖去买饮料了。
这个故事包含了很多经济道理。贾为什么会在犹豫之后加入游戏?为什么游戏规则最后失败了?为什么我和王的阴谋会得逞?这些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
首先,我和王、贾是基于各自的成本收益分析才敢参与这个博弈的。赛前大家的预期收入——猪头肉——基本是固定的。按照平时的相处,每个个体对别人的性格了如指掌,判断不会出现一个人把猪头肉全抢走的情况。三个人平分猪头肉,是大家日常博弈的最优结果。至于费用,在决定谁来出之前是不确定的。大家都假设在游戏中付钱的不是自己,所以在分析成本收益的时候,得出自己有正收益的结论,所以游戏可以继续。
其次,在第二轮比赛中,贾认为自己在第一轮比赛中已经大获全胜,继续参加比赛。最坏的结果只是付了酒钱。如果你不参加比赛,你可能会被定性为没有胆量。这对于一个男生来说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可能会造成名誉损失和心理压力。实际上,贾忽略了一个问题:排队也是一种成本,但并不是以金钱的形式存在。他在计算自己的成本时,没有把这部分成本加进去。
第三,贾参与第二轮博弈时,隐含假设博弈中各主体的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不完整是指不可能所有人都知道游戏的结果。不对称是指每个人都不可能知道别人做什么手势。这个时候,任何一个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体,或者任何两个知道对方底牌的人,都会获得超常的收益。我和王达成协议,修改了既定的游戏规则,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处于有利地位。游戏规则本来是公平的,但由于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结果出现了偏差。
第四,我和王的合作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当王给我看他的手势时,他认为我是值得信任的。相反,我看到他的手势,我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展示其他手势。这个合同能不能达成,关系到比赛中谁赢谁输。在这场博弈中,我和王站在了同一立场,这与我们利益的一致性不无关系。看来游戏中的合谋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我无事可做,就有了这份工作。思维浅薄,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