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武士手中真正的实战利刃——环首刀

汉朝武士手中真正的实战利刃——环首刀

早在商朝环首刀就已经存在,不过在当时仅仅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到了西汉时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环首刀的形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刀身逐渐变得细长,现如今出土的环首刀的长度都在一米左右,适合单手持握。

环首刀材质分析

环首刀是依靠“百炼钢技术”打造出来的兵器,所谓“百炼钢”就是将铁块反复加热并且锻打,这样做可以减少钢中的杂质,并且使得钢内部的成分均匀,组织更加致密,细化晶粒,可以极大地改善钢的性能。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耳熟,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刀所采用的也是与环首刀相同的锻造手法,只是后来这个技术从中国传往了日本,日本才拥有了闻名世界的武士刀。

但是光依靠折叠锻打还不足以制造出环首刀,汉朝工匠将淬火技术也融入到锻造工艺当中,使得环首刀的表面硬度高于内部硬度,更适合作为战场上的兵器使用。现代人在对环首刀的研究中发现,环首刀的刀身不仅拥有着很高的强度,而且其材质中还含有大量的铬,而大量铬的存在说明了汉朝的另一项神秘技术——渗碳。

在西汉以前,技术条件的欠缺导致冶炼的温度达不到要求,温度到不到炉内的化学反应进行的也非常缓慢,最后冶炼获得的是没有融化、含碳量即低、质地疏松的熟铁块(当含碳量<0.77%时,冶炼铁的强度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含碳量>1.0%以后,强度反而下降。)所以就要掌握那个非常微妙的极点才能够锻造出高强度的钢材,而古代工匠也是在不断地尝试当中创作出了渗碳技术。渗碳技术就是生铁液与熟铁混合在一起锻造,使得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这样才得到了优质的制刀钢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效仿游牧民族“胡服骑射”,从此让世人见识到了骑兵的威力,而赵国也依靠骑兵称霸一时。但是当时的骑兵是非常简易的,一来没有“马镫”,二来没有适合骑兵的兵器,但就算是这样赵国的骑兵也是威震四方,更别说汉朝的“钢铁之师”了。

前文中我们说到,环首刀的刀长可以达到一米左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环首刀好像就是天生配备给骑兵部队使用的。环首刀因其“单面开刃”、“脊厚”的特点,所以攻击方式也传统的剑有很大的不同,在战场上可以依靠飞速奔跑的战马给其提供额外的加速度,再加上厚重的刀身,往往有一击必杀的效果。反观当年的匈奴部队,最常装备的武器就是“直刀”,这种武器不论在钢材强敌还是威力上都远弱于环首刀,而且还比环首刀短了将近30厘米,你说气不气人?所以威武的环首刀在战场上对匈奴人还是非常有威慑力的。

但是环首刀在当时还面临着一个问题,一米长的环首刀有80%都是剑身,而握把位置只预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在战场上如果士兵用尽全力挥砍会对手腕产生极大地反作用力(杠杆原理),甚至会在短兵相接时造成武器的脱手,这个致命性的问题在当时急需解决。而最后解决问题的却是汉朝士兵,因为对环首刀使用地越来越熟练,汉朝士兵开始了武器改造。士兵们将环首上缠绕短布条,在作战的时候绑于腕部,这样即使环首刀不慎脱手,由于手与刀有布条相连,能很快的重新抓取武器。原本用于装饰的环首在士兵的智慧下变成了可以保命的技能。

汉代之后的数千年时间里,环首刀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冷兵器史。

到了盛唐时期,环首刀更是衍化出了新的形制——唐刀。唐刀与环首刀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唐刀为了美观同时为的方便双手持握去除了环首。之后,日本又从大唐进口唐大刀,并且加以仿造与本土化改进,最终演化成了现在的日本刀。“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多少挎着日本刀的日军指挥官在神州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武士刀最初就来自于中国。

中华儿女面对侵略毫不退缩,面对武器精良的日军,很多中国部队只能装备大刀,有一张非常让人感动的照片,一名士兵挎着一把大刀从容的走向战场,而那大刀上最显著的就是那环首,这把历经了千年的武器依旧用他那不屈的精神保卫着华夏文明的繁衍和辉煌。

环首刀,称得上中华民族之“魂魄”!

环首刀诞生于我国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汉朝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放眼世界,很难再找到像环首刀一样的武器,他就像一个“烙印”一般跟随者我们整个民族数千年,环首刀的发展过程中浸透了中华民族古老先民的智慧,在汉族的历次战争中创建了无可比拟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