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在中原突围中鲜为人知的特殊队伍
中原突围历史研究组
在中原西进的大军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有穿着军装的威武军人,有穿着便衣的地方干部,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有躺在母亲背上的婴儿。他们团结一心,手拉手,以勇敢顽强的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克服了饥饿、疾病、恶劣环境等严重困难,历尽艰辛。最终,他们与北路主力一起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任务,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中原军区干部旅(又称新四军第五师干部旅——编者注)。
因为干部大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存在时间较短,留下的文献也很少。因此,历史学家多年来难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人们也未能对干部大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公正的评价。这两年,在我们积极准备书写中原突围史的时候,我们专门就干部出行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找干部下西洋的历史痕迹,终于看到了当年干部出行的悲壮场面...
一个
为了迷惑敌人,中原军区干部旅(又称独立旅)被称为第十四旅。是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为了保证机关干部的突破和调动而成立的临时队伍。
当时宣化店地区集结了大批干部。他们大部分是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根据地撤退的,还有一部分是部队整编后没有安排工作的。这些同志经历了长期战争的考验,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战略转移计划实施前夕,在宣化店召开的高倩会议上,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决定成立中原军区干部旅,以保证大批干部的安全转移。同时,张被任命为旅干部长,张承泰为政治委员,吴祖义为政治部主任。
干部大队的集结是逐步进行的。6月26日,曾在宣化店的近千名干部(包括随行人员)在学校集合,组成干部团(称四十一团),由周任团长兼政委,白任副团长,陆永久任副政委。
当天黄昏,他们从宣化店出发,行军两天,于6月28日晚到达平汉铁路不远处的王店,在那里与一批鲁东来的干部会合。6月30日凌晨,干部大队随大部队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后,河南省军区所辖的信阳、确山、英山、睢县等地的干部也陆续加入部队。1年7月,部队来到英山吴家大店。在这里,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改组了干部大队,鲁西的干部和根据地的学校、报社、医院、文艺团体等部门的人员,编成第二干部团(称四十二团),由王财贵任团长,吴昊任政委,孙宝元任参谋长。此外,河南省军区近800人的地方武装编成干部旅警卫营,任子恒任营长兼政委。同时,中原军区警卫团编入干部旅序列,对外番号为十四旅四十团,李学贤任团长,吴杰任政委,徐金标任副团长,林悦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迈任参谋长。为了加强干部旅的领导,王镇、陈少敏以中原局、中原军区的名义,任命韩东山为第二旅旅长,李学贤为副旅长。在吴佳店休息后,军区命令干部旅跟随三五九旅继续西进。
当时干部大队的主要任务是行走,跟上主力。穿越豫西南平原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每一步都十分艰难。尤其是进入秦岭后,山川峡谷,泥水流河,步履艰难。“七十二路不枯”,很多同志的脚被泥土浸泡,被尖尖的石头磨破,路上的石头被鲜血染红。有的同志实在走不动一步,就把床单撕成条状裹在脚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张子明同志是四十二团干部队的队长兼指导员。他在豫南桐柏县委书记的时候,有一匹白马。这匹马受过严格的训练,具有异常的灵性和快速的行动。他可以跳过十多英尺宽的沟,在紧急情况下向前爬行。但是,张子明同志知道,这个突破的艰难险阻是非同寻常的。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他让白马帮其他战友提行李,和大家一起走。脚板很快长了厚厚的茧,踩在尖尖的石头上。大家都戏称他是“铁脚队队长”。41团的一个女同志出发时怀孕了。由于连续行军,她生下了一个早产儿,在鄂北的一个小村子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考虑到她生完孩子身体虚弱,团里决定让她隐居休息,并派了两名战友照顾她。军队正在离开。但是,她把孩子交给了房东,硬撑着站在了队伍里。团长和同志们劝她走下去。她急了,流着泪说:“孩子有老乡照顾,我就放心了。就算前面有刀我也不怕,但我就算爬也要爬到目的地。如果你不想让我留下,那就先杀了我。我宁死也不离开部队!”说完,她洋溢着别子的哀思,跟着队伍往前走。
强渡丹江,本质上是对干部大队的严峻考验。7月14日,部队到达豫西淅川城附近,决定南渡丹江,从湖北郧西迂回进入陕西。当时丹江上游突发山洪,河水暴涨。当碗口粗的大树被抛入水中,被冲得无影无踪,尾随其后的敌人正在逼近。形势极其危急。上级命令所有部队去丹江。干部有老有少,有年轻的也有不年轻的同志。可想而知,洪峰时涉过这条河有多难。大家默默的看着汹涌的河水,心情很沉重。这时候,王镇副司令员来到了干部大队。他优雅地坐在那里,笑啊笑。不时有冰冷的子弹从对面射来,他似乎没事。王副司令员来到一个高处,大声说道:“我们是* * *生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日本鬼子真棒!”!但是没有打败我们,反而把我们赶走了。刘智太厉害了!可也没能歼灭我们,却被我们牵着鼻子走,一个丹江能吓住我们吗?“军事指挥官无畏的表情和有力的话语给了干部和部队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勇气。大家都很激动,异口同声地说:“不!不能!不要!"
傍晚,强渡丹江开始了。他们有高有矮,有强有弱;一行人组成了立在激流中的活动礁石,手挽手组成了人绳,迎着风浪向丹江对岸行进。时任中原行署主席的徐子澄同志患了严重的伤寒。他太虚弱了,甚至没有力气移动他的脚。他不可能涉水过河,只好躺在竹椅上,由八个战友抬着。他们迎着风浪,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向前移动。当他们到达另一边时,躺椅都散架了。张建志、孙伟丽等几十名女同被河水冲下,于是拖着马过河。杨敬渠、邹亚农等。都是500岁以上的老同志,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同志在他们上游竖起了人墙,挡住了狂涛。经过一整夜的奋战,全旅的同志终于在黎明时分到达了丹江南岸。桐柏县委宣传部长沈红的爱人陈静和十几名同志在激流中遇难。
大自然的傲慢并没有让干部大队屈服。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勇气和顽强。7月17日,他们进入郧西鲍鱼岭,这里是右路河北部队进入陕西的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先期到达的胡宗南国民党军已戒备森严,刘智部队的追兵也紧随其后,强敌前后夹击。三五九旅和干部旅组成的北路军右路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关头,359旅的郭鹏、准将、政委王恩茂亲自带兵向敌人冲去。经过一场血战,他们打开了一个缺口,迅速突围。
坚守山顶阵地的敌人是号称“天下第一军”的胡宗南的王牌部队,武器装备精良,在山顶形成严密的封锁网。当359旅把路抢走后,不平地面的缺口又迅速合拢,强大的火力为干部旅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李学贤、徐金标立即率领警卫团1、3营集中火力攻击敌人(在此之前,吴杰已率领2营转向北路军左路——河北部队,执行守卫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任务)。由于敌人火力太强,警卫团连续发起的几次强攻都被敌人压制住了,许多战友倒在血泊中。这时,任子恒同志带领干部大队警卫营冲了上来,干部团里有枪的同志也赶到了山上。同志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终于再次撕开一道口子,沿着山沟越过鲍鱼岭,进入陕南。
二
干部大队进入陕南后,被敌人咬了一口。前卫接上敌人,后卫又被敌人卡住了。玩着玩着,他走走停停,在茫茫秦岭的山沟里盘旋,一天走不了几十里。7月25日,359旅和干部旅组成冀右军,突破杨珊至漫川封锁线,到达长岗岭、槐树庄,再次被敌包围。三五九旅在长沟口、土地岭、三官堂等山谷与敌激战五六个小时,伤亡惨重。为了减轻作战部队的压力,挽救干部队伍,上级决定将干部大队分散。就地开展游击战7月26日上午,旅首长研究了干部旅如何分散游击战,并作出具体部署:一是成立一个游击支队和几个游击小组,分散陕南游击战,伺机与左机部队和陕南游击队会合;二是警卫团和第二干部团的强同志补充到359旅的作战部队中,随部队继续西进;第三,动员了一批老弱病残的战友变相撤离,寻找地下党派,试图转移。随后,政委张成泰在三官殿山坡上的一座石屋前做了简短的动员,要求大家自由组织。
虽然干部大队的同志在感情上不愿意离开主力,但大家都能理解,在目前的紧急情况下,只有分散打游击才是出路。所以他们坚决执行组织的决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徐子崴、王财贵组成陕南独立游击支队,王财贵任司令员,任政治委员,曾坤任政治部主任。白、卢长久、、任子衡、黄、蒋明斋等同志分别成立了人数不等的游击队或游击队。其余伪装隐蔽转移的同志也做了准备。当天晚上,在359旅和警卫团的火力掩护下,干部旅各部队迅速行动,分头从敌阵缝隙中穿插。
干部队解散后,王镇及时电告李先念、任志斌、温健吾和中央,干部队“已伪装成游击队解散,请中央解放区接收”。八月五日,王镇向李先念、任志斌、中央和西北局通报了干部、大队分散游击的活动情况:“(一)徐子崴、王财贵率领十余名高级干部,隐蔽在长沟口、石窑子一带山区打游击,前往陕北或其他解放区待命。(2)杨靖渠、安、安离开长沟口附近的人民群众家中躲藏,等待陕南党的关系或利用杨的社会关系到安,转移到延安。(3)和张承泰跟着我们,张和吴祖义打算以团的名义去安找子健和32团。(四)、黄、白、任子衡各率一个干部游击队,隐蔽在长沟口一带山区,准备前往陕北或伪装到其他解放区。(5)沿途有区、乡干部和重庆来的男女学生,找群众和党的关系,化装去解放区。"
干部大队的同志大多是具有丰富游击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干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部队全部避开了主力的路线,进入深山老林。陕南人民听说是当年的红军,热情充当向导,主动传递信息,尽力为他们争取粮食和蔬菜,帮助安置伤病员,使部队战斗力迅速恢复。
陕南独立游击支队跳出长沟口山谷之敌包围圈后,司令员王财贵、政委徐子崴立即派人照顾留守分散在天柱山周围的干部。没几天,支队成员增加到五六百人。为了让部队休整,他们决定把部队拉到天柱山,并派人员联系分散的部队。后来,陕南独立游击支队在天柱山加入了卢九游击队。
天柱山是道教圣地,有几座气势雄伟的寺庙,数百名道士。庙里有一罐罐大米、食用油和盐。山高林密。这真是部队休息的好地方。陈寿彝同志是中原行署秘书长,是干部大队里的“大学者”。于是支队派他去找庙椅做统战工作,庙椅很快答应部队在山上休息。天柱山的寺庙里有一个道士。他是红25军西征途中掉队的老同志。因为出生在两个地方,被迫出家。看到他的部队后,他非常高兴。他很忙,为部队安排食宿。在山里呆了一个星期,几个小游击队在山里汇合了,支队发展到700多人,战斗力迅速恢复。
敌人得知天柱山上有中原部队后,集中兵力“围剿”,支队决定避开敌人的锐边,迅速行动。当时他们手头没有地图,就带着队伍往西走。经过一昼夜的紧急行军,部队来到长沟口,与敌杨珊保安队相遇。他们立即决定给敌人一个打击。进入陕南以来。部队一直被敌人赶走,大家心里一直是一肚子气。当他们听说要打维和部队时,他们充满了活力。王财贵司令员一声令下,一个个如出山之虎,冲向敌阵,杀敌痛哭。这一仗虽然缴获不多,但大家都感到自豪,支队也打出了威风,老百姓对他们的热情更高了。很多隐藏的干部闻讯也归队了。在此之后,支队虽与敌地方保安队多次遭遇,但敌一打就垮。向西走了两三天,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听说红军也住在前面的村子里。徐子崴立即派程鹏去联系他们。确实是李先念司令领导的北路军左翼主力。8月5日,陕南独立游击支队与主力会合。
在干部大队分散游击战争之后的另一个强大的游击集团是任子恒、白、徐大三领导的游击大队。* * *当时有200多支枪,包括一支50多人的手枪队和两个警卫班,武器装备很强。为了在陕南站稳脚跟,不被敌人吃掉,大队长任子恒决定先夺取武装,休息队伍。于是,他们晚上钻到深沟里休息,白天派出队伍到各个路口,收容留守和分散的群众。他们很快加入了周领导的游击队和的一个连,与主力部队在三五九旅失去了联系,游击队发展到400多人。7月30日左右,任子衡在杨珊地区领导了一次活动。在龙山一个几户人家的山沟里休息时,他遇到了来这里养病的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同志。当得知主力部队准备在陕南驱散游击队,开辟根据地时,大家都很高兴。根据郑位三政委提供的地点,他们于8月初在刘贤平(今丹凤县)找到了李先念司令员。
孙氏、罗孟刚带领一批豫南干部冲出后,白天在山上休息,晚上在崎岖的山路上行军。走了两天,我和蒋明斋遇到了游击队,经过合编,我组建了一个二三十人的游击队,由孙氏领导。他们日夜行军,走了七八天。8月3日,他们来到山阳县中村,加入方正平部,在这一地区分散游击队,建立政权。此外,一些游击队与陕南地下党和陕南游击队取得联系,陆续回到了主力的怀抱。
李先念司令员得知干部大队多名同志归队,十分高兴。8月初的一天,他来到离刘贤平不远的一个村子,看望一些回队的干部大队的同志。他和大家一一握手,说:“好!好吧!你真行!中央指示我们在陕南创建根据地,我们现在正需要你!好好休息,准备新的战斗。”
回到主力的怀抱,大家都很激动。他们要求李先念司令员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创建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至此,中原军区干部旅顺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开始了新的战斗。
三
中原军区干部旅和其他北路兄弟一样,是一支勇敢顽强的部队,是西进路上的坚强力量。英山吴家丹成立干部大队时,有3800多人。北路军左右分兵时,警卫团二营300人转到左翼部队。长沟口游击战争被打散后,陕南独立游击支队等游击队和游击队* * *保存了65438+万余人,500人随359旅去了延安,300人转移到其他解放区,保留了干部旅三分之二的兵力。他们在豫鄂陕根据地的建立和其他战场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休整几天后,一部分杂工警卫队充实到战斗部队,大部分干部奉命分散到陕南、豫西各县,开始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这些同志都是经过长期锻炼,具有丰富的地方党建、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经验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大家一到各工作区,就和地下党、游击队取得联系,发动和发动群众,迅速建立各级党组织、政权和地方武装,为创建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豫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许多领导职务都由干部大队的同志担任。周任边区党委秘书长,陈寿彝任边区行政公署秘书长。、张、、、、吴昊、潘哲夫、等。他们都在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担任领导职务。、曹志坚、邹亚龙、卢长久、刘、邵、、、宋梦麟、周、、蒋明斋、卢福若、罗孟钢、曾坤、白郭襄、张进贤、潘佑琪、朱明等数十位同志担任了县级领导职务。干部大队保存下来的成员,成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基本骨干。
在建立地方政权的工作中,干部大队的同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到哪里就扎根、站稳脚跟,创造了政权建设的好经验。杨珊县委书记、县长宋梦麟在第三地委、军分区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在银华、中村等地建立基层政权,仅四天就建立了100多人的地方武装。他们还注意统一战线工作,从旧政权中吸收一些人回国参加新政权的工作。8月21日,中央指示各部尽快仿效银华、中村建立政权、组织地方武装的经验,“越快越好”,并将这一经验通报鄂西北。四师的松露县是干部和大队同志比较集中的地方,仅县团两级干部就有20多个。因此,迅速建立了八个区的基层政权。起初,由于新政权在群众中的威信还没有建立起来,筹集粮食和资金非常困难。县委书记鲁特久亲自带领全县干部做统战工作。曹培源,中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曹靖华的父亲,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卢长久觉得动员他出面很重要,决定委托黄桃若县长代表县委、政府去看望。后来,曹培源先生多次出面举办开明绅士座谈会,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就这样,群众迅速动员起来。短时间内,县* * *筹集了300多万斤粮食,及时解决了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吃饭困难。
干部大队的同志在豫鄂陕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北渡黄河后留在陕南的豫陕工作委员会和豫陕游击支队,在罗蒙、朱明同志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先后转战商南、洛南、卢氏等地区,成为我党我军北渡黄河后坚持敌后斗争的重要力量。
随三五九旅继续西进的中原军区警卫干部团部分同志,于八月二日进入新解放的镇安县后稍作休整,大部分干部编入三五九旅,加强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这些同志和359旅一起,在副司令员王镇的领导下,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到达延安。
另一个被疏散转移的干部,在陕南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化装成农民、商人、搬运工、教师、乞丐和国民党军官、雇员,通过各种渠道,历尽艰辛,转移到其他解放区。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去了华东华北解放区,有的回到中原解放区,找到留守的部队,有的躲在当地人家里,带着相机回到部队。王同志从陕南回到确山后,把散兵游勇和其他归队人员召集起来,组成游击队,在敌后战斗了一年多,最后加入了南军。
中原军区干部旅在《中原突围》的雄壮交响曲中奏响了极其悲壮的乐章。在顺利完成战略转移的同时,也损失惨重。、张、、政治部主任吴祖义、在赴Xi谈判途中被敌人杀害。政委张成泰、中原军区供应部部长吴、中原局组织部部长李启祥等5人在陕南转移化妆品途中遇难。还有周、等一批老同志,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献身。被俘后,曹志坚、杨森等同志面对敌人的严刑峻法和利诱,依然不屈不挠,继续在敌人集中营里挣扎,最后被杀害。今天,当我们描述干部大队艰难的战斗历程时,我们缅怀这些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张效春写的,原题为《西征路上的干部大队》,原载李、李主编《西征——中原军区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北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