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指的是什么

两仪,是中国道教文化术语,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指的是“阴阳”,主要为黑白双色,乃大道之本。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在《易经》中指阴(- -)阳(—)。

关于“两仪”之说,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八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

但通常都是指阴阳。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阴阳也是天地出分之时,清气向上为天。浊气向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

“两仪”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星球的两种仪容”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星体模糊又抽象的认识。《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

可见,阴阳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