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有哪些历史?

406mm口径舰炮在美国海军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战列舰上均装有Mk2型406mm/45舰炮。作为制胜法宝,该炮在美国海军服役了一个多世纪。

进入20世纪后,舰艇性能有了较大提高,作战距离不断增加。因此,Mk2型舰炮的射程已不能满足要求。在舰炮称雄一世的那个年代,迫切需要改善它的作战性能。

为此,1938年美海军提出了50倍口径406mm舰炮的设计要求并开始研制,1943年研制工作完成并将该舰炮命名为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装备在美国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上,每艘装备3座。目前,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已随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退役一并封存起来。

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口径最大的重型舰炮,它曾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美侵越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等重大事件,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曾多次被封存,又多次被启用,可以说,每每发生重大事件时,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就被启用,而且其作用菲浅。

在所有舰炮武器中,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参战次数最多,其各种作战性能在经过多次实战后,不断得到改善提高。因此,尽管其服役年限已超过半个世纪,但它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任何舰炮仍无法取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1995年初MK7型三联装406mm舰炮同4艘战列舰一并退役。但随后的两年中,美国海军不少高级官员积极到处游说保留2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以便执行应急任务。

1995年6月29日,在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的表决中曾以17:3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在海军舰艇登记薄中保留至少2艘战列舰的决定。在参议院报告中陈述说,“战列舰的火力无论在精度、密度,还是在破坏力上在目前美海军装备中是一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舰上9门406mm舰炮的重要作用。

406mm舰炮战时能够发射高爆弹和穿甲弹炮弹,其威力大;舰上贮弹大(1220发),满足了持续火力打击的要求;它的最远射程达43km,其发射平台可免遭岸防火力及水下武器的攻击。例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海军“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特里波利”号和“普林斯顿”号宙斯盾巡洋舰曾被伊拉克水雷炸伤,但是尽管曾有两枚伊拉克的巡航导弹试图攻击参战的美“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中的一艘,但这两艘战列舰却安然无恙。

1997年12月30日,由海军作战部部长办公室公布的一项备忘录中对2艘战列舰保留一事确定下来,并分别由海军作战部部长于1998年1月21日签字及海军部长于1998年2月12日签字后正式生效。

在80年代期间所实施先进的舰炮武器系统技术改造计划中,研制了重量为295kg的406mm重型炮弹,其射程能达到185km。如果装上了GPS制导部件,它将成为一种廉价、杀伤力呈指数上升的ERGM。因此,406mm舰炮有望再度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