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遗珠!8.1分神作仅778人看过,太可惜了

左宗棠,晚晴重臣。

他是封建王朝的扛梁柱,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一生亲历了讨伐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陕甘回变、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国近代 历史 事件。

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只是,他怎么也不曾想到的是,

在他离世百年后,居然在美国成了“网红”,

即便是出了唐人街,人们也都知道他的名字。

——他是中国的一名将军

——他是晚晴王朝的名臣

但没有人知道,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这不能怪人家带有偏见,而是让左宗棠走红的不是他这个人,

而是一道菜—— 左宗棠鸡。

这道“左宗棠鸡”真的就是,

从《老友记》到了《生活大爆炸》完了又火到了最近的新美剧《亿万》

谁也不曾想到一道“中国菜”能够在美国火上好几十年,

但这道菜,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

美国有个纪录片团队,用了三年的时间,

辗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本土,三地,

只是仅仅为了寻找“左宗棠鸡”的根源。

——《 寻味“左宗棠鸡”

美国,纽约。

全球大都市,梦想与欲望的追逐地。

汇聚了来自全球的精英,然而就像每个北漂的人一样,

每天都有在追逐梦想的路人跌倒或者放弃,

数不清的税务,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超前的消费观念...

在这个充满欲望的都市,

你随便买个汉堡都需要15美刀以上,折合人民币近90人民币,

然而在这里“左宗棠鸡”只要10美刀——

鸡腿切块,裹粉油炸,摆上西兰花,加上一碗盖饭,

它是维持每个追逐梦想人的“营养”来源。

中国,上海。

摄制组手中拿着“左宗棠鸡”的图片来到菜市场,

他们希望能够在“食物的原料地”找到一丝消息,

然而,他们一无所获。

“这是湖南菜”

一位戴着眼镜穿着围裙的卖菜阿姨说道,

但是有关更多的消息,阿姨也不是很清楚。

中国菜分菜系,菜系又分地域,仅凭一张图片压根分不清。

中国,湖南。

左宗棠的故乡:湖南湘阴。

摄制组来到这座不大的小镇,他们找到了左宗棠酒店,左宗棠纪念馆,左宗棠故居,左宗棠幼儿园,左宗棠祠堂...

唯独,找不到左宗棠鸡。

美国人,不知道。

左宗棠鸡的确源自湘菜,但却并非左宗棠发明。

它的发明者是——彭长贵。

彭长贵,1918年出生。

1933年,年仅15岁的彭长贵,进入国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家厨体系。

谭延闿讲究 美食 ,素有“谭厨”之称。

而也正在此时,彭长贵拜当时谭延闿家厨体系的主厨曹荩臣为师。

1952年,中国台湾。

梁序昭为接待当时第七舰队司令亚瑟·雷德福,

连续三天设宴,并邀请彭长贵掌厨。

在把看家功夫都拿出来后,

第三天,为了让宾客能够换换口味,彭长贵陷入了一丝疲惫,

但他很快把鸡肉斩块,上浆挂粉、先炸再炒的方式料理鸡肴,

并以左宗棠鸡的名字命名。

亚瑟·雷德福对这道菜颇为满意,

亲自邀请彭长贵漂洋过海去美国开店,这一建议,在彭长贵心中埋下了种子。

不久之后,彭长贵前往纽约开了“彭园”。

事业并没有那么顺利,直到遇到了“意外”。

某次,贝聿铭邀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吃中国菜,基辛格欣然赴宴。

不曾想过的是,基辛格这一试成了主顾。

之后,为了安全起见,基辛格每次前往“彭园”的时候都将整个餐厅包下。

这反倒成为了彭园的免费广告。

在此之后“彭园”一直都是各界名流的汇聚地,

但却也因此,始终与普通大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好在,那道天下闻名的“左宗棠鸡”流向了大众。

每个厨师都宣称自己做的才是正宗的

但其实他们坚持的不是“正宗与不正宗”,坚持的是“与故土连接”的味道。

在这里,他们太容易了。

不像是那些主动移民过去的欧洲富豪与贵族,

今天的三代华人移民后裔,他们的先辈都是被骗过去被逼过去的...

1848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大清王朝摇摇欲坠,民不聊生。

淘金潮传遍了整个中国大陆。

那些被生活逼迫无奈的人抱着对生活的期待以及对家人的责任,

他们动身前往旧金山淘金。

2月2日,首批满怀着淘金梦想的中国移民抵达旧金山。

然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又怎么可能遍地是金子呢。

那批淘金梦想的中国移民刚下船便发现自己遭到了欺骗,

他们有的被黑帮控制,有的成了苦力,有的成了雇佣,有的成了铁路工...

他们都是廉价的。

但辛勤的中国移民们,

在美国经济生产衰落时期,获得了来到大资本家的一致肯定,

相比起生产效率低成本又贵的白人,“这些中国人简直太划算了”

但许多美国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 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他们跑进唐人街,在里面大肆杀戮,大肆犯罪,大肆抢劫...

唐人街的华人们站起来反击成立了帮派守卫一方水土,

但摩擦依旧不断,经常有华人遭到不公的待遇。

美国 历史 学家也对这段 历史 评价道:“他们说是要驱逐,其实是要杀了他们”

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在豆瓣上虽然有8.1的高分,但仅有778人标记看过并给出评分。

其中有网友直言: 一本正经地吃屎,歪果中餐

不可否认,影片的拍摄与剪辑本身就不太美,甚至其实能隐约感觉到摄制组早就知道了答案,

但当摄制组决定把视角从一道菜带入 历史 的时候,注定这部影片是心酸的。

美式中餐的背后,本身就是华人的辛酸史。

他们来到这里,依靠着勤劳,白手起家,

用聪明的智慧改良自己的饮食,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在这里活下去。

你当然可以嘲笑,今天有许多的“香蕉”的二代三代四代移民,

但是你不能嘲笑当年漂洋过海依靠着勤劳起家的初代移民的先辈们,

是他们把中华带向了世界,也是他们在抗日战争最危难的时期及时伸出了援手。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华人的身份永远定格了在他们的身上。

回到纪录片——《 寻味“左宗棠鸡”

美国,唐人街。

有位西装革履的老人来到餐厅,他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有份体面的工作:税务会计。

工作性质,他常年在美国飞来飞去,这些年他吃遍了全美6000多家中餐厅。

摄制组问老人为何如此执着?

老人用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说道: seek for identity。

大概,就是寻找一种身份认同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