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亲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妈妈生,奶奶养,

爷爷天天菜市场。

爸爸回家后会上网,

爷爷奶奶来看。

之前和我一起工作的男同事l,是典型的已婚男人。他经常在办公室帮大家搬重物,拿快递,偶尔给大家买个零食,照顾大家的口味,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心想:哎,这个暖男一定也让他媳妇开心过。生下宝宝后,我们都不停地互相祝贺,暖男开心得合不拢嘴。那时候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加班是常有的事,但后来又是大家下班早回家的淡季,每天都不急着退。有一次,我正准备背书包回家,听到L的手机响了:“妈妈,我今天要加班。真的很抱歉。你和XX(媳妇L)先吃,不用等我了。应该不会太晚。我有钥匙。”我默默地看了一眼L的电脑,游戏还在进行中...原来是加班,其实是在办公室打游戏!

那时候我还是个未婚少女。我看不懂里面的乌龙和玄机。我不明白为什么任务不多的L突然开始无休止的加班。当了妈妈才知道:加班是假,逃避是真!

前段时间离婚的小啊也让我震惊。小啊的丈夫又富又帅,这是我们很多人羡慕的。两个人之间没有暧昧,婆媳之间没有矛盾。大家都不明白她为什么突然这么决定。

“我独自去检查怀孕了。生孩子那天他还在忙着开会。我一个人洗衣服,做饭,做家务。没有他我也能赚钱。雨下得很大,孩子生病了。我抱着孩子独自去了医院...电话那头说:我在应酬,你自己打车吧。孩子发高烧40度。当他从医院回来时,他独自进食、睡觉和擦洗...抱着孩子直到天亮。早上,孩子父亲喝得烂醉,回家吐了一地。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给老公倒水。水洒了,烫着了自己,被人说笨拙。”

当时头脑风暴现场,我想劝小啊说几句话,但我忍住了。

这不是愤怒,而是绝望。

有一个笑话,一个男人吹嘘道:“我老婆自己会洗衣服,会做家务,会做饭,会带宝宝,会赚钱!”这位朋友回答说:“像你的妻子一样,在我们这里她被称为寡妇。"

对于大多数妈妈来说,最难熬的不是睡眠不足,不是和孩子在一起身心疲惫,也不是焦虑,而是孩子生病或哭闹发现只能自己承受时的落寞和绝望。爸爸除了工作就是打游戏,或者无休止的玩手机,甚至假装睡觉......好像孩子的事情只和妈妈有关。孩子随父姓,母亲却像单亲妈妈一样生活。

有人调侃说,中国妈妈的情况其实是:

择偶当妈

保姆妻子

丧偶育儿

丧偶婚姻

在我看来,中国父亲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是:

媳妇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明天能做的事,今天坚决不做。

以后能做的,现在坚决不做。

一着急就成了“加班狗”、“社交党”,直接逃离战场。简而言之,你可以躲,你可以逃。

中国的母亲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能干、最贤惠的女人,但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悲惨、最委屈、最无助的女人。

中国的爸爸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赚钱、最爱社交的男人,但他们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存在感、最没有孩子亲情、最孤独的男人。

每次有已婚明星出轨的新闻,键盘侠们都是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的战斗,仿佛出轨是一个父母对家人做过的最恶毒最过分的事。事实上,不作为是一个父亲能给孩子的最糟糕的礼物。

对于大多数妈妈来说,最难的不是睡眠掠夺,不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身心疲惫,或者各种焦虑,而是孩子生病或者哭闹时的凄凉和失望。除了作业,爸爸们要么打游戏,要么没完没了地玩手机,甚至假装睡觉.....就像孩子的工作,只和妈妈有关。孩子随父姓,母亲却像单亲妈妈一样生活。

有人调侃说,中国妈妈的情况其实是:

择偶当妈

保姆妻子

丧偶育儿

丧偶婚姻

在我看来,中国父亲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是:

媳妇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明天能做的事,今天坚决不做。

以后能做的,现在坚决不做。

中国的母亲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能干、最贤惠的女人,但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悲惨、最委屈、最无助的女人。

中国的爸爸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赚钱、最爱社交的男人,但他们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存在感、最没有孩子亲情、最孤独的男人。

爸爸带宝宝有很多好处。

爸爸是宝宝性别意识的典范。

父亲对宝宝性观念的影响比母亲大,宝宝一出生就能区分母亲,与父亲的相处是发展性别认知的关键。

研究表明,8周大的婴儿可以感受到父亲和母亲之间交流的差异。

此外,父亲是力量、权威和智慧的化身,是男婴的男性偶像。男人的气魄、责任感、独立性,主要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对于女宝宝来说,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异性的身影。而女宝宝的社交能力、气质修养、情商,以及未来与异性相处的经验,都来自于父亲。父亲的形象对于女婴婚姻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2爸爸给孩子长期的安全感。

与母亲提供的亲密感不同,父亲通过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来支持孩子,这是其他照顾者无法替代的。

(3)爸爸给孩子更多自主权。

很多妈妈吐槽爸爸懒,有时候管的少也是一种优势,可以给孩子更多独立尝试的机会,有助于满足孩子的探索和好奇心。

④爸爸情绪稳定,管理尺度客观理性。

与情绪化的母亲不同,父亲更加理性,不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去唠叨和责怪宝宝,也不会过分溺爱孩子。

⑤爸爸更容易带出高情商的宝宝。

爸爸动手能力强,是孩子天然的玩伴。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快乐的气质、情商和人际关系。

历史上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孩子在当前的情绪中,很可能把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处理情绪冲突的方法想当然,比如对朋友或配偶的怀疑、不信任和过度控制,从而为感情和婚姻失败埋下伏笔。

父亲,多陪伴,母亲,少抱怨。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妈妈相爱。比参与更重要的是爱孩子爱家庭的心。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自豪地说:我希望找到一个像我父亲一样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婚姻幸福与否,是我们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没有父亲的公司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宝宝的生长发育包含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些都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当然,毫无疑问,父亲的作用很重要,尤其是对小宝宝来说。

其次,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也就是说父亲很少接触教育,所以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缺失。随着现代育儿观念的不断科学全面,我们也慢慢意识到了这种遗憾。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也要为孩子的教育出一份力。而且,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在孩子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孩子的语言、情绪、情感、认知、行为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我觉得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肯定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男生会通过对父亲的认知和模仿,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父亲不在身边,他们很可能缺少一些榜样和最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如果她们是女孩,父亲就是她们安全感的体现。没有父亲的陪伴,他们或多或少会感到自卑,甚至会很胆小,有些事情不容易跟别人说。当然,这些只是我对未来最广泛的预测,不能一概而论。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陪陪孩子。陪伴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礼物。

我是一个单身母亲。这有什么关系?孩子哭着要爸爸,爸爸却没有出现。不是通过电话来的。孩子九岁,看过四次。一个朋友建议我暑假或者寒假送孩子去爸爸家住几天。为了我的孩子,我厚着脸皮打电话向他求助,但是被拒绝了。因为他已经再婚有了孩子,不想让他们走。

我跟孩子说,没关系,我们一定会找到一个爱你我的好爸爸。别急,我们一起找。约会的时候,我会提前告诉她,她会跟我挑,提建议。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一起唱歌;遇到困难,我们一起鼓励!!孩子天真善良,脑子里有很多美好的童话。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孩子说,妈妈,等我长大了好吗?等我长大了,我们一起装饰房子。

孩子的自信心不够。我报名参加了她班的家委会,服务了四年。你有空的时候会出现在学校。老师通知家长,需要两位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课堂”活动,我是第一个报名的。我去她班上教孩子们卫生。同学从远处看到我,都会叫我“阿姨”。她为我感到骄傲,自信而乐观。

不管有没有爸爸,都要好好生活,自信乐观的引导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一味强调爸爸的陪伴。没有爸爸的陪伴,孩子也能变得更好。

孟母位列中国古代“四大母亲”之首,其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被誉为“圣人”。

以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逝,母亲守节。

我们熟悉的典故有:

孟母三迁

《三字经》说:“过去,孟母选择了一个邻居。”孟母的三次运动由此而来。

他的母亲切割机器

母亲很生气,因为她用刀把机器弄坏了,说:“我儿子荒废学业,总比我把机器弄坏好。”

孟母从谨慎开始,励志、诚实,努力学习一诺千金,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育儿修身,不仅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的母亲们留下了一整套育儿方案。孟母也成为了一个不朽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广受尊敬。

回到问题本身,没有父亲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问题本身就是有倾向性的!

我们不回避父爱的缺失,会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我们并不回避父爱在养育孩子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父爱不得不离开,

一个孩子要有“会变成什么样”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注定。

所谓熔金铸工,一把好金能否锻造出来,主要看模具是否足够完善。

孩子,就像那一把金子,

妈妈就像那个容器。

我父亲不在的时候,

母亲能否思想坚定,心胸宽广,勤俭节约,

它对引导孩子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没有父亲的陪伴,不是孩子发展方向的风筝线。

即使是那些父母参与生活成长的人,

它仍然产生许多跳楼和离家出走的孩子。

是否能正面拉动孩子的成长,

关键是他的领航员是否足够坚定。

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是不守规矩的,甚至有些十几岁被母亲惯坏的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可以对母亲拳打脚踢,让母亲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长大是要健全的。

爸爸是孩子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更乐观自信,但这只是绝大多数,不是全部。

一个朋友离婚了,带着女儿一个人生活。女儿看起来乐观快乐,但是很散漫固执。可能只是叛逆期吧,所以经常放学不回家。因为母亲一个人带孩子要去上班挣钱,那么她就逐渐形成了拖延症的性格,喜欢小心翼翼的玩耍。事实上,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离异家庭的孩子,无论隐藏的多深,都不如健康温馨和谐的家庭幸福。父亲的作用是给孩子带来勇气和毅力。如果父亲这个角色缺失了,对孩子来说也不是一点遗憾。

虽然也有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努力,但很难说不渴望后悔。

曾经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中国女性的四大不幸:做母亲的配偶,做保姆的妻子,丧偶育儿,丧偶结婚。文章写得很犀利,但是仔细看了之后,你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大多数中国母亲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章还指出,在这四种不幸中,成功率如下:

选择配偶为母亲:30%

保姆妻子:70%

丧偶育儿:90%

丧偶婚姻:30%

丧偶育儿,爸爸缺乏家庭关系,居然占了90%!

古语有云“不教是父之过”,但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教”。在现代家庭的现状中,爸爸只是一个倒影,被称为“伪单亲妈妈”。

可悲的是,在中国家庭里,孩子有一个不在的父亲,上帝也会给他一个焦虑的母亲。长期以来,这种焦虑的“伪单亲妈妈”逐渐减少了对丈夫的依赖,从而把对丈夫的感情和家庭的精力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孤独+长期焦虑+各种压力,往往容易导致母亲情绪失控,内心脆弱,过度依赖对方。于是就有了这个公式:中国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对于女孩的家庭来说,父亲角色的缺失,往往导致孩子成年后继续在异性中寻找这份缺失的父爱。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一旦找到这样的候选人,我会不断地寻找童年时所缺少的爱情。

对于一个男孩的家庭来说,父亲的缺席往往容易培养出一个“婆婆”或者一个“无业青年”。他小时候依赖母亲生存,导致成年后很有主见,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青春期缺乏好的引导,没有一个男人的正面榜样,导致叛逆,失控。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男孩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和责任感。试想,一个从小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长大后家人会盼着过年。可能是另一个失踪的父亲。

想要培养出一个成熟、理性、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就必须要求父亲回归家庭教育。

要看妈妈的态度+孩子的认知。

很多人认为孩子可能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问题,比如性格缺陷,比如娘娘腔等等。,但因果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心理学讲究ABC理论,即前一段A现象或条件的输入会产生什么样的C结果,这个结果已经被B机制中和了。也就是说,父亲缺席的客观现象最终导致了孩子为什么会长大的一个后果,还有其他的影响机制,就是孩子对父亲缺席的认知,孩子的认知主要受母亲态度的影响。所以我们综合来说,父亲的缺席对孩子的影响如何,取决于母亲的态度和孩子的认知。

理论基础是,我们的世界既是一个客观世界,也是一个建构世界。也就是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客观发生的事情,还有我们如何看待它,而后者才真正决定了我们如何反应。

以父亲缺席为例,我接触到的几个真实案例可以分为三类。

1.成长为一个自我放逐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不仅缺乏与父亲的深厚感情,还会讨厌父亲,有严重的被遗弃感。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被排斥。这样的孩子功课不好,逃学打架,沉迷游戏,最后骂妈妈。

相应的,他们的母亲也是苦不堪言。他们痛恨父亲的不负责任,把内心的愤怒毫不掩饰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情感上勒索孩子。妈妈很辛苦,所以离开这里。简而言之,有一个充满怨恨,情绪不稳定的母亲。

2.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种孩子特别争强好胜,想尽办法给妈妈读书,给爸爸证明,出人头地。总的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拒绝原谅自己的失败。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会恨自己,不会允许自己失败。

一般来说,这样的母亲生父亲的气,却可以在孩子面前发泄。她通常情绪稳定,性格坚韧,过着负责任的生活。

3.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我碰到过一个极端的案例,特别能说明这个道理。他的父亲属于地质勘探队。从小到大,他们家院子里有很多在地质局工作的家庭。孩子的爸爸大多不在家,都出去工作了。然后,所以他从来不觉得父亲不在家是正常的。后来母亲和父亲离婚,他就一直跟着父亲在工作地点附近的城市读书。什么意思,他爸爸在野外工作,所以留在最近的城市读书。上大学前,他转学,转了65438+。他七岁一个人在北京上学,自己照顾自己!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他不知道自己有多丑。但其实他正常成长,不恨父母。他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25岁,有一天突然发现,没有父母的陪伴,他的成长是不正常的!他说,因为院里的孩子小时候经常不在父母身边,所以觉得很正常,从来没想过...

所以可见,不仅父亲的缺席不一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连母亲的缺席对他也没有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从小就觉得每个人都要靠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自己照顾自己是很正常的!

再比如我自己。我爸爸是个企业家,从小到大也不常见到,但是我妈妈一直说我爸爸很努力。因为父亲工作周围的邻居都很重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骄傲,所以我们一直把父亲看得很崇高,觉得很正常。相反,我们总是喜欢打骂母亲,爱他胜过照顾身边的日常生活!

所以综上所述,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取决于母亲如何解释,她的态度,以及孩子如何看待。

当然,总的来说,父亲的缺席必然会有一些影响。比如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有时候会导致自卑和感恩,要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上,因为爱的缺失导致自我价值感非常低。比如会让孩子很容易生气,因为没有父亲在身边,他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环境带来的压力,这就导致了他的防御性人格。

总之,当父亲不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是无法改变的。让我们尽力改变这件事的解释,让他能有一个合理的正面的解释,让孩子还是能健康正常的成长。

妈妈,别这样!

父亲的缺席可能会有很多影响。例如,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的女孩在青春期会更早熟,表现为月经初潮早,性生活早。对于这种现象有很多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父爱的缺失会让女生更早展现自己的性魅力,从而吸引异性为自己提供保护。另一些学者认为,父亲的缺失通常意味着更艰难的生活环境,而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个体往往会早熟(因为他们要先繁衍后代才能生存)。无论哪种观点更有说服力,这类研究揭示的现象至少说明,父亲缺失的影响甚至可能发生在生理层面。

心理和行为影响更严重。比如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认同存在问题(不仅是男孩,女孩也需要通过父亲来感受和认同男性角色),比如缺乏权威的约束和内化,容易被大家观察和揣测。接下来,我想重点谈谈一个深层的心理影响:三元关系的建立。

婴幼儿在生命早期(大约3岁以前)所经历的主要是二元关系。这种二元关系大多是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但也可能是其他照顾者、父亲、祖父母或保姆。在这个阶段,无论男女,无论谁与婴儿互动,后者都经历“你我”的关系;婴幼儿不会意识到除了“你-我”之外,“你和Ta”或者“她和他”之间还有某种关系。所以,我把这个阶段叫做二元关系阶段。3岁左右,成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父母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是被排斥的。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这里的恋母情结是广义的,它不一定与性有关,也不一定是弑父或恋母,而是在精神上意识到世界上不仅有“你”和“我”,而且不仅以“我”为中心,还有他人的存在,甚至在“我”之前。这种新的三维视角会带来一些挫败感和失落,但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三元关系使孩子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对世界和他人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有能力建立更复杂、高级、平衡的关系。

当父亲不在的时候,建立三元关系和视角的过程就可能被破坏。试想一下,一个单亲妈妈,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保持一种别人无法介入的亲密母子或母女二元关系,会对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Ta既不能背叛母亲,与人更亲密,也不能处理和接受朋友或恋人在关系上的轻松和灵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三元关系的三维世界里,Ta在情感和关系上的心智可能就像二维的纸人。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看似完整的家庭,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束缚在二元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