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蹈教学的创新方法

这篇《少儿舞蹈教学创新方法》不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可见技能的引入起到了组织和引导学生进入的作用,在曲径通幽中探索世界。

第二,设置情感基调,增强教学兴趣。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必须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头、肩、腰、臀、膝、踝的柔韧性训练,各种脚位的单项训练都是科学的,应该训练。但如果像专业演员那样单一的训练孩子,会觉得无聊,对练习失去兴趣,训练效果也不会好。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原因。对于舞蹈课,可能有人会说,不需要激发兴趣。事实上,并非如此。舞蹈课和其他课一样,有兴趣也有不感兴趣的。要不断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舞蹈是一门时空的艺术,的确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致魅力。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课是一门情感课。因此,虽然有些老师也用标准化的动作进行直观的示范,并试图用更准确、精致的教学语言来讲述舞蹈动作的要领,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不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没能让学生愉快生动地学习,课堂气氛沉闷。那么,如果教师重视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的活动充满趣味性自娱自乐,寓教于乐,一定会事半功倍。

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根据各年级的不同情况选择教材,设计不同年级的训练项目和规格,编制了许多体现快慢节奏并结合所学舞蹈动作的游戏,并录制了旋律线条起伏、不同音乐情感的歌曲的相应伴奏。每节课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肢体动作的“词汇”场景,从而诱发其产生相应的情绪,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教学设备条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从而唤起学生各种感官的饱满感受,产生情绪,进入主体角色位置,使其得到充实和满足,自然注重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比如,我有意识地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有趣的动作人物和音乐,将单项练习与《小鸭子》、《小松树》、《友谊之花繁花似锦》的音乐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情境中感受藏舞的倒退、东北秧歌的跳踢特点和学习节奏、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原本单一的练习赋予了情感内涵,孩子们喜欢练习。再如:将小跳跃与《蓝色精灵》的音乐相结合,让孩子在快乐表达感情中接受舞蹈训练,很快达到训练的目的。

再比如:我在教学中不拘一格,注重把握学生情绪,规范课堂环节。其中藏族踢踏舞团“赶火车”。贯穿始终的基本步骤只有一个。我先让孩子们记住火车运行的规律节奏,“哒-哒,哒-哒,哒-哒”,同时用小脚丫踩着节奏,然后手拉手像火车一样跑起来。然后走上山,下山,穿过山洞等。以各种队形,让孩子们在对火车节奏运行的有趣模仿中成长到膝盖放松的脚点,掌握藏族踢踏舞风格的基本要领,进而找到基本步牛XX的脚点,重拍时抬脚。另外,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在教一小群黎族人“下海”时,我深刻理解“语境”,巧妙设置诱导他们情绪的方法,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学习。赶海就是在海边捡贝壳和海草,这是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们乐于做的事情,因为这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有回报的劳动。在这个组合中,没有摘贝壳、海草之类的具体动作,却表现出了他们在赶海途中的热切愉悦。所以在教授这种组合时,我一边讲故事讲解抓海的内容,一边展示挂图,播放符合情境旋律的音乐,让孩子在绘本或屏幕上想象出落日余晖中浩瀚无边的大海的美好形象,带着憧憬去学习。学习汉族的小团体“小蝴蝶”时,动作简单,主要是踮起脚尖轻盈行走。我让学生们张开彩色的翅膀模仿小蝴蝶,时而在花丛中飞翔,时而停留在花朵上吮吸花粉,让他们沉浸在美丽的想象中,充分展示他们对大自然天真无邪的热爱...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绪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推动人们对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采取赞同或反对、追求或放弃的态度。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之与教材所反映的“情境”产生共鸣,那么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兴趣就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枯燥的知识和学科技术的教学就会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活动的系统。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加深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交流的顺畅有赖于教师的规范;信息交流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信息的输出,还要注意接收学生知识获取的反馈;我们不仅要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我认为,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为了使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从基本动作到舞蹈组合训练循序渐进,教师应该多渠道、准确地收到学生的大量反馈。你收到的反馈越及时、越多,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就会越全面、越深入,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帮助。比如我在教《女人的手》的时候,示范完后让学生模仿理解,然后学生参照挂图自由练习,掌握动作规范。我试图通过及时看脸来一窥全貌。果然,我发现有的同学手臂僵硬,眼神呆板。显然,他们没能掌握“眼球运动”的要领。然后我采用了这种形式来测试:玩一个。

一段音乐,让学生随音乐即兴表演肢体动作,其中要穿插展示新课所学的“女手”。结果有的人因为动作不规范而显得僵硬,我立刻“轻推”,最后用分组比赛的方式鼓励巩固,让他们加强这一节学的舞蹈动作,结果各组都得“优秀”。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斯所说:“任何有效的行为都必须提供某种反馈,看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最简单的反馈就是检查任务的成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像看到教学效果的“晴雨表”一样,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反应,密切关注学生神态的变化,从而不断调整教学程序,便于强化训练,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调控,教师能及时对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反馈;或者把反馈提前放在偏差发生之前,设置前馈练习,防患于未然;或延迟反馈,以促进学生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比如我组织学生排练舞蹈《山里的孩子》时,由于领舞的姑娘对山村的生活和山村人的家庭情况不太了解,缺乏情感体验,无法恰当地把握“牛山”这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几次训练下来都差强人意。这个女孩如此焦虑以至于她保持沉默。鉴于这种情况,我努力引导她理解这个舞蹈的“脉络”,并没有忙着给她示范。而是我向她解释山村生活的“物质”感悟和孩子对阅读的渴望,让她在情感体验中捕捉到具体行动的“基本词汇”。启发她想象穷人家的孩子去学校读书的心情,提醒她认真照镜子,练习演技。之后会对它进行精心的训练。结果舞台上的表演相当成功,一举获得了省少儿舞蹈比赛一等奖。这让我意识到延迟反馈有很多好处,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事实上,如果有些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就显得学生思考不够,感知肤浅。在启发的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拍板”,而是要有说服力,愿意在这里花时间,分层次做深入的分析和提示,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补充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纠错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从不完整到逐渐完整的认知中觉醒,获得对知识最深刻的印象,保证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