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游戏弹起,玩得开心。

有三点:

一:陪伴孩子走出青春期风暴

心理学家发现,成年人的言语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尤其是早熟的孩子。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么?

如何与早熟的孩子沟通,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甚至想推给学校,以为老师更懂教。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基础。从饮食、作息到沟通,父母的作用相当关键。少吃含生长激素的营养。

有些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高,会绞尽脑汁买各种补品。然而,一些产品含有促进生长的激素。吃多了会适得其反。父母应该给孩子吃天然的蔬菜和鱼,均衡的饮食就够了。孩子肾功能有限,营养素太多也不好。

除了自然均衡的饮食,正常的睡眠也很重要。在睡眠至少8小时的前提下,最好在10之前入睡。

肥胖学龄儿童的治疗对策

据研究,越胖的孩子发育越早,除了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心理上也容易自卑。体育课跑步容易气喘,他们胆固醇高。

肥胖儿童需要减肥,但策略要保守一点。如果他们靠药物减肥,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除了均衡饮食,最好多运动。只要长高了就可以抵消肥胖程度,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整天数卡路里。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足够的热量。其实家长只需要少给高热量的零食或者炸鸡汉堡就可以了。

根据心理年龄,而不是生理年龄。

性学家认为,交流的程度取决于孩子的成熟程度,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而不是生理年龄来对待。如果孩子小小年纪就发育了,但心态还很幼稚,那就应该算是孩子了。不要指望他用成熟的外表表现出超龄的成熟行为。

同样,如果孩子已经上高中了,瘦瘦的,不成熟,但是她像小淑女一样乖巧懂事,就应该在这个年龄和她相处,不要再把她当小女孩看待。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家长往往很难接受孩子这么快就进入青春反抗期,认为小学生还是应该依恋父母。这种认知差距必然导致亲子矛盾。

父母应该在监护下给孩子自主权。通常,父母应该是细心的观察者。当孩子需要陪伴时,多陪陪他。当他想寻找其他同伴或独自一人时,允许他在适度的保护下前往。

了解孩子的孩子。

无论父母工作多忙,都要多和孩子聊聊学校生活,花时间去认识孩子的朋友,包括才艺课老师、同学、球队教练或者其他学生的家长,了解他们经常接触的人,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早熟的孩子,对性充满好奇。当孩子的生理变化很快时,如果之前的互动基础不够,很难窥探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与性有关的话题。

美国公共健康学会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对性的态度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尤其是他们会高估自己的性行为,甚至认为自己也能做到。研究还指出,如果父母能与孩子自由亲密地聊天,就越能防止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

二:

父母最不该说的八个字。

打死你

不幸的是,仍然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愤怒的父母往往会说:“打死你!”"

“打死你”之类的空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因为他说这话的时候,说明他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因为这只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家长也不打算兑现),孩子也不会因此而停止活动。

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让我们越来越生气,直到我们不得不惩罚他们。他们所有的举动真的让我们很想揍他们。这种挑衅行为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打了他们,我们就会落入他们的圈套,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复仇。孩子心里说,虽然你伤害了我,但是你生气了,我也觉得满足了。

虐待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那么打骂就宣告了你的失败。如果你只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个需要治疗的病人。

他有尿床的问题。

一位母亲正在和某人聊天,当谈到她的孩子时,她说:“他有尿床的问题……”话一出口,一旁的小男孩脸红了,露出了愤恨的表情。

尿床等生理缺陷是“不可说”的,孩子对此特别敏感。正常情况下家长不要跟别人提。母亲的话可能是无意中说出来的,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丑。

孩子尿床是因为大脑中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没有发育好。一般情况下,它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孩子的心理负担很重。他会认为自己很自卑,是个“废物”,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用大惊小怪,勤洗床单就行了。同时需要记住:不要对孩子有任何抱怨的话,也不要到处宣传。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会感激你一辈子。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一样了。我很恼火。我很反感——我怎么能天生兔唇!一踏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我的长相在别人眼里是很恶心的:一双畸形难看的嘴唇,一个歪鼻子,歪牙,口吃。

同学问我:“你的嘴怎么变成这样了?”谎称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我觉得说这些总比告诉他们我天生兔唇好。我越来越确定,没有人会爱我,甚至不会喜欢我,除了我的家人。

二年级的时候,我进了伦纳德老师的班。伦纳德夫人又胖又漂亮,热情又可爱。她有金色的头发和一双微笑的黑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崇拜她。然而,没有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寻常的原因。

我们大三学生每年都有悄悄话测试。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门口,用右手捂住右耳,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了一句话,然后孩子又重复了一遍。但是我的左耳天生失聪,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不想说,因为我的同学会更嘲笑我。

但是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考验。早在幼儿园玩游戏的时候,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不是真的捂耳朵了。他们只关心你是否正确的重复了单词,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捂住耳朵。这一次,像往常一样,我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很好。我想知道老师会说什么。

终于,轮到我了。我用左耳指着伦纳德先生,用右手紧紧捂住右耳。然后,悄悄地把你的右手抬高一点,这样你就能听清楚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先生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在我的心上。这八个字安慰了我受伤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胖胖的、漂亮的、热情可爱的老师温柔地说:“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你太蠢了。

什么是愚蠢?学的慢叫笨。学了就聪明了。不聪明就傻。行动上,笨手笨脚的叫傻,慢的叫傻?

这样看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不能做任何事情,甚至不能吃东西,说话或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傻?

原来傻是一个人为的概念,是和别人比的。别人都会走,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的笨拙;别人都能说话,你却不能。那是你笨拙的舌头。为什么其他同学考试都是对的,而你总是做错题?你还是很蠢!

懂事的孩子最怕被人说傻。他不明白为什么总是犯错,学东西那么费劲。或许,多年以后,他能证明自己不傻,但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出自父母之口,孩子多难受啊!他想说:“真的很抱歉,我怎么会这么笨呢?”

父母不知道是听过这三个字,还是在心里对自己说的。如果知道这三个字的分量,怎么忍心对孩子说?

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孩子在外面和孩子打架,回到家忍不住告诉父母。有家长问“他打你了吗?”

“我做到了。”

“他打你,你怎么不打他?”

父母把敢不敢和别人打架看做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容易被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他们不能吃亏!

遵循这样的逻辑是不好的: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无理取闹,你敢无理取闹;有人偷你的自行车,你就偷别人的自行车;别人腐败,你也腐败...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打算让你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是不是要把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不够,亏本难爱”的人?

妈妈,求你了。

教育家克劳迪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连续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受到上一代的很大影响。我们经常把父母作为我们的一套,用在孩子身上,而奖惩是一个传统的工具。

先说惩罚。传统教育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被现代文明和社会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禁止父母再打骂孩子。

来说说奖品吧。现在的家长普遍用奖励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们经常会说:“别说话,一会儿我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当时可能有效,但是用多了就失效了。

其实孩子是不需要贿赂和交换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天生他们自己就想做好孩子,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自觉了,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循者。纪律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成年人尊重他们,他们会接受他们的领导和指导。

我最怕这样的情况:奖励不管用,惩罚用不上。这孩子看穿了大人的所有动机,拒绝吃硬的或软的。父母可能要说:“妈妈,求你了!”

但是连这句话都不能说,因为说这句话意味着父母会投降,孩子会更加发自内心的鄙视你,管教的基础也会分崩离析。

走开,去你想去的地方。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频繁离家出走。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们被他们的父母赶出家门。

当冲突爆发时,父母和孩子都摆出愤怒的言辞和剑,互不让步。有些家长利用孩子强烈的依赖性,恐吓孩子,无论孩子说什么都扔到一边发泄对孩子的不满。很多任性的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嘲笑和迫害。

“走开,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父母说出这个最后通牒,试图迫使孩子就范。当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肃,但我只想用它来结束这场辩论。

但是孩子应付不了。当然,他不想离家出走,但一旦低头,就会显露出他的软弱。待在家里有这么丢脸吗?还有什么自尊?

他当然想当一次英雄。“走吧!”所以我真的离家出走了。

所以,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要用这句话来胁迫孩子改变。如果孩子有过错,要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深深的关怀,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和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暂时屈服,也无济于事。

再哭一次,让狼把你带走。

大概是因为“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一些家长还是用“狼来了”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这样的话包括“你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去要饭的”“让公安局抓你”“让医生给你打针”等等。这样威胁一个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婴幼儿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紊乱以及内脏功能障碍,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恐吓也不利于孩子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如果父母经常用鬼、神、狼等来威胁孩子。,可能会让他建立起条件反射,对类似的事情感到害怕,从而产生胆小、胆怯、懦弱的性格。有的孩子晚上经常哭,也和这个有关。

恐吓让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错误观念。在他眼里,狼、乞丐、公安局、医生这些概念都和恐惧联系在一起,需要很长时间去纠正。

所以家长不要为了省事,随意吓唬孩子。

我没有能力。

“我不能……”是一些混不好的家长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说话时表现出自卑是不合适的。被自卑心理“感染”的孩子会想“爸爸无能,我能怎么办?”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如果父母能够坚定、自信、乐观,那么孩子对未来也充满信心。

孩子的眼睛常常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他们的父母没有;有些人很神奇,但是父母很守本分,所以会问父母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用“我没有能力”来开始你们之间的对话。你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抑恶扬善,引导孩子走上坚实的成功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安,出生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困家庭。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为了支持他上学,母亲卖掉了家里的毛驴,到处借钱,为他攒够了学费。为了不让他挨饿,他妈每个月都要走十几里地批发一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他妈妈从印刷厂要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唯一一个连素食都吃不起的学生。他是唯一一个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都是补丁。

但他从不自卑,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个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对爸爸好还是对妈妈好?

这句话多半是玩笑话,但也不能随便说。

除了父母,孩子的亲戚喜欢月经,阿姨也爱开这种玩笑。“我还是你妈好?”他们经常用这个短语来戏弄孩子。

孩子不明白,如实回答。我被嘲笑了。“我给你买吃的,还是你妈好点?”

孩子也在想这件事。她给我买了吃的,这是事实。你好,妈妈,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没有。

很快,孩子就会回答:谁问他这个好。

渐渐地,孩子们也学会了拍马屁,和人说话,胡说八道。他知道成年人喜欢听什么。反正他哄他们玩,没必要说实话。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好父母是有学问的。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是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那么多优秀的家长,没有一个成功地轻松教好孩子的。一个优秀的妈妈甚至说:很多人觉得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我根本不需要你的照顾。众所周知,我甚至晚上睡觉都是睁着一只眼的!好的妈妈防患于未然,不合格的妈妈就是孩子的问题严重到连老师都找孩子谈过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一位画家。她说,为了学习绘画,她不仅上了大学,还去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我不仅买了很多书,还参观了无数的艺术展,听了无数的学术报告。但是,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是需要时间的。直到孩子因空难严重残疾,她才真正开始学习做母亲。由于自己的努力,她最终帮助自己的孩子克服了残疾,成为挪威人民称赞的“神鸡侠”。

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需要培训和考核。但是,好像只有孩子出生,没有培养教育,好像会自动就业,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每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应该学习相关的知识。越早准备好如何为人父母的意识和知识越好。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上百个优秀的家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像沈丽萍同志一样,在教育子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果不是她自己说的,人们也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家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她的同事朋友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了,什么都做到极致了,也没耽误孩子。但是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啊!

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多家长,字都读不懂,不也是教育好孩子吗?其实文盲也不是没文化,这些家长也是教育孩子的专家。

《焦点访谈》节目曾经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安金鹏的故事。他家特别穷,没钱上重点中学。他父亲说让他的孩子出去工作。人上了大学都找不到工作,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孩子是中学里唯一一个连素食都买不起的,也是唯一一个连肥皂都买不起的。按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这位母亲虽然初中没毕业,但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让孩子把四则运算学得滚瓜烂熟。大学毕业的父母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许多父母把孩子的坏习惯归咎于学校、老师和孩子,而不是他们自己。其实孩子的大部分习惯,不管是好是坏,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看似天生没有经过训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父母一直在教,以至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隐性教育”,比“显性教育”强大得多,也是本质的。

大多数优秀的孩子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己造成的,而是家长问题的反映。父母往往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也是孩子改正错误和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没有父母的改变,就不会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学不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世界上有所有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所以,骂孩子之前先骂自己,打孩子之前先打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彻底改变自己。成绩好都是有帮助的。

全社会要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都去适应。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万“闲散”未成年人。所谓闲散未成年人,是指本应在校学习,却选择辍学的孩子。94%都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四步曲。

所以,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家长的职责,而帮助孩子减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家长增加负担,也就是让我们的家长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越来越浸透了家长的汗水。

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个困惑,就是很难和孩子沟通。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妈妈之间的矛盾比较多,不仅仅是因为她们处于内心心理动荡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她们两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母亲面临事业压力(部分下岗),需要更多的沟通。

绝大多数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自于有意识地遵守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听,也就是让孩子说出来,理解他们话中的真正含义。第二步是理解,即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是否有意义,结果往往是合理的。第三步是建议,就是讲道理的孩子不一定能采取正确的行动,这时候家长要给出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做得最差的。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问题长大的,每个父母都是带着问题长大的。不遇到问题的孩子找不到,不遇到问题的家长也找不到。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家长一样,静下心来寻找解决办法。

好成绩都是做出来的。

聪明不是最重要的,比聪明更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更重要的是道德,比道德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和志向。

遗憾的是,现在重视道德的人越来越少,跟家长谈道德教育是不合适的。至于一个人的胸怀和志向,那是我们家长不愿意听到的海外奇闻,因为这和现在的考试成绩无关!

其实这些才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读传记的时候,往往会对传记作者不平凡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意志、道德、心灵等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性教育”,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隐性教育”,转化为孩子的血肉,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孩子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胸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传记,让孩子学会用伟人的视角看待社会和自己。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东华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从65438到0999,他出版了80万字的教育专著《寻找母亲》,呼吁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近年来,积极参加全国优秀母亲评选,是全国、北京、天津等地十大优秀母亲评委。与全国数百位优秀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详细分析了他们的成功案例。他和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一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监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妈妈都有一个好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妈妈。

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生命渴望的是孩子。

他们是通过你来的,但不是来自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给他们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