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就要受罚,家长动手就已经输了。
两岁半的妹妹无缘无故追一岁半的弟弟。在追她的过程中,她妈妈并没有阻止她,而是在事后拿起绣花针扎在孩子手上,以示惩罚。
到了午饭时间,妹妹不想吃饭,我妈就拿着衣架威胁镇上坐:要么张嘴吃饭,要么打衣架。孩子哭了,被迫吞下食物。
本以为母亲惩罚孩子会让家人心疼,没想到,打孩子已经成了家庭惯例。就拿一日三餐来说,只要孩子吃不好,就会挨打。
妈妈走后,爷爷奶奶上台,拿着衣架甚至打嘴巴,逼着孩子吃下一顿饭。
育儿观察者连连摇头,问爸爸是谁躲在书房打游戏。结果他爸爸也这么做了。
孩子不好,就要受到惩罚;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应该受到惩罚。
当惩罚成为驯服孩子的手段,是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01
惩罚越多,问题越大。
2003年初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食堂发生爆炸,令人震惊。肇事者很快被抓获,黄来自福建福州。但是,其作案动机令人唏嘘。
黄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他的父母一直对他寄予厚望。遗憾的是,黄没有考上大学,这让家里人很不满意:“我们家没有考不上大学的,只有你!”
没考上大学的黄,成了父母脸上最耻辱的印记。侮辱,为了惩罚孩子,他的父母在海南给他找了一份割胶的工作,试图让孩子承受学习不好的后果。
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割胶的活又苦又累。更难的是海南到处都是蚊子。黄上班要穿紧身衣服,闷热不舒服,时不时有被刀割的危险。
黄对父母的故意安排很生气。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没用”,黄从海南空手来到北京,用饮料罐和材料当场制作了一个爆炸装置。这又造成了震惊全国的“清华北大爆炸案”。该案造成9人受伤,财产损失22万余元。
他毫不犹豫地用犯罪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最后,黄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但背后的推手是黄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哪个孩子能不犯错误的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犯错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如果家长不满就惩罚,只会忘记“惩罚”的初衷。
惩罚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错误的事情,而是让孩子从错误的事情中得到良性的改变。
遗憾的是,生活中太多的父母把惩罚当成了自己情绪的宣泄,导致孩子的过错被不断放大。
而当惩罚在孩子心中滋生了恐惧,那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也会随之而去。教育的机会过去了,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父母在开始工作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自己。
02
惩罚越有效,危害越大。
“不让孩子尝到犯错的代价,怎么学?”
的确,惩罚已经成为目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孩子听话;但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惩罚越有效,对孩子的伤害越大。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或无能为力时,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信心,甚至任由他人摆布。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相应的验证实验。
实验开始时,塞利格曼以狗为实验对象,将其锁在笼子里,并在笼子里放置蜂鸣器。蜂鸣器一响,就会对狗狗释放出难以忍受的电击。
笼子里的狗无处可逃,不得不承受电击带来的痛苦。
经过反复实验,当人们打开笼门,然后打开蜂鸣器,释放电击时,惊奇地发现,狗不仅没有逃跑,反而开始选择忍受电击的痛苦。后来,还没等电击解除,狗就被“打倒”在地,痛苦地呻吟、颤抖。
那么,出现在狗身上的征兆,是否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呢?
在随后的实验中,塞利格曼招募了一群大学生,把他们锁在一个实验室里,强迫他们听一种令人讨厌的噪音。
实验发现,这群学生在一开始发现自己对阻止噪音无能为力后,开始下意识地接受这个事实。后来,即使塞利格曼告诉受试者如何关掉噪音,大多数人也会让刺耳的噪音继续响起。
实验证明,动物和人类都是在特定情境下被迫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的。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会不断降低孩子的成就动机,孩子在面对其他事情时会变得粗心大意:对学习没有兴趣,失败时会感到害怕,要么不上进,要么选择轻易放弃,影响一生的成长。
孩子也是。当他们因为自己的错误接受了太多的批评和惩罚,会让孩子在怀疑自我能力的同时放弃努力。就算他们以后有能力有机会,也不会再去尝试。同时,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和惩罚的加深,他们的内心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03
智慧的惩罚是有效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一种“自然后果的惩罚”。他提到:
这让人想起《少年物语》里的一个男孩,站在天台上抱怨母亲的惩罚,令人耳目一新。
原来,当孩子犯错时,母亲并不打骂,只是用跳绳或俯卧撑来惩罚:如果被抓到上课说话,罚200-400跳绳;不尊重老师,罚1000跳绳...
此话一出,台下笑声一片。
看台上的男生又来了,虽然在吐妈妈口水,但是觉得很骄傲,声称从小学到初中没人能跳过他!
末了,男生还不忘补充一个搞笑的问题:“你觉得我妈的教育方法很厉害吗?”
巧妙的惩罚方式,既让孩子得到了教育,又收获了强健体魄带来的荣耀感;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惩罚模式”下,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仇恨。
不得不佩服这位睿智的母亲,懂得把握教育的时机,把“惩罚”放到孩子的心里。
每一次错误都是最好的成长。一个好的惩罚方式,既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又能让孩子在被教训一顿后有所进步,但也很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
惩罚需要适度。
坚持惩罚的初衷,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会被情绪左右。
家长要时刻明确,应该惩罚的是孩子的一次性行为,不应该上升到惩罚孩子的人格。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如何承担责任...
基于对孩子人格尊严的尊重,对父母进行适当的惩罚,才是有效的教育。
惩罚要有温度。
孩子犯错,即使被惩罚,也要感受到爱的温度。让孩子永远相信,父母永远不会因为自己犯了错而去爱;也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是他们成长的守护者。
惩罚虽然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艺术。只有拥有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和孩子就像两株大树和小树,彼此分开又彼此靠近。大树不仅为小树遮风挡雨,也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感受阳光,面对风暴。只有这样,小树才能茁壮成长,孩子才能真正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