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间如何感动中国(结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论文,急求!!!

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纪录片本身的定位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无疑都不具备成为热播片的潜质。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悖论”中,这部纪录片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同期电视剧。

收视率居高不下,一跃成为微博“刷屏利器”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这几天的风头更是力压美剧《绝望主妇》、韩剧《屋塔房王世子》等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

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网友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网友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

网友交口称赞:口水与泪水齐飞

《舌尖上的中国》刚刚播出第一集,微博上大家就开始议论,“《舌尖上的中国》看得我垂涎欲滴。”“作为一个要减肥的人,晚上看《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虐精神?”随后,该片很快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受关注度瞬间超越近期所有电视剧。而且,该片的口碑也不逊色,豆瓣网友给它打出了9.6的高分!

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

也有在海外的留学生写道:“有无数好心人友情提醒,千万别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观赏此片。可纵使饱腹,当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食物被放大得犹如一种理想时,徘徊他乡,逗留异国的游子们,不可避免地被一种乡愁击中了要害。

“舌尖体”顺势走红,各种恶搞纷至沓来

《舌尖上的中国》近期热映,不少人自然开始点评或怀念起“舌尖上的母校”……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拍摄应运而生。

“舌尖体”的走红也自然而然的伴随着恶搞。有网友调侃道《舌尖上的英国》应该这么拍:在这个国家的中心伦敦,人民比较喜欢吃fish and chips;而在相对于中部的曼城,人们则还是喜欢fish and chips;但是在遥远的爱丁堡,那里的人民更喜欢被油炸过的fish and chips。还有网友说道:《舌尖上的中国》是艺术片,《舌尖上的美国》是喜剧片,《舌尖上的英国》是恐怖片,《舌尖上的韩国》是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