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是讨论交流,说的好的,能引发我思路的,给分。复制引用的,请注明出处。
个人很喜欢的三国,喜欢历史。浅谈。
1.明朝是最封建的王朝,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明朝为了消除元朝的外来奴化,强调正统,所以为了迎合王朝迎合人心种种改动可以理解。
其次作者身处微末,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不说是通天彻底之才也有上人之资。所以我姑且猜想有不见伯乐之感,于是对于那些起于微末终成大器的人有把自己的投入其中之意。
这是其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是不可抹去的,在无形中就会有影响。
我们再来说这几个人。
2。曹操————个人中国历史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言如有不妥,见谅。
曹操大才,人中龙虎。《演义》中却处处坏之。首先我们要肯定不是罗不知晓曹操,也不是纯喜好,从《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和政治以及人性的深入描写,所以罗不会从自我喜欢出发去写的(小看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无知且可悲)
再我看来如此处理有多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中下层,人们长期相信有是非和对错,且单一的认定,A是善人,那其所为全为善,所以为了让《演义》深入人心,塑造正反典型是必要的,所以我们看到董卓在前期“最坏”,而曹操还有义举,然董卓盛极之时曹操就开始"对不起天下人了",就是为下一个典型的布垫。
第二,我始终认为,把对手写的无知,是对主人公和书本的弱化,所以我们常常喜欢看的书是主人公从微末起来,在不断反抗中走向强大,同理,如果我们把曹操作为书的主线,那曹操可以还原,但《演义》必将无法风靡,无法想象当你看到曹操把一个小小刘备作为对手的始终抗争的对象时是怎样大骂作者无知的。
第三,曹操其人在中国古代史上确实另类,其人随性,但其之才确实惊天泣鬼,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掌万人生死与鼓掌的权利的人,一个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心胸的人,一个随性的人,当这些结合在一起时,那么他可以藐视一切了,杀人,改法,无论对错,但却真的践踏了人们心中早有的道德标准,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反面,是不得不写的“奸雄”。
对于曹操其实还有很多想写的,但和楼主的问题貌似无关了,就先写这些吧,如果对与这样的思路喜欢,拿再联系,我再写,没有就算了,打字累啊!!
谢谢楼主支持。哈哈!!
3。 对于刘备的处理其实和曹操是相对的。这里在补充2点
首先关于时代,我们要明白元朝不是清朝,不是中国的民族统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盛世,是中华民族最可悲的时代,南北朝和十六国还有分裂走向统一和华夏振兴的希望,可在元朝97年中没有,汉人如狗。所以你现在看不到强汉盛唐时华夏人的傲气,不是明朝不好,是元朝完全泯灭了一个民族的光辉。
或许有人觉得百年弹指间,不会如此,但我想说,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的人还有帝制的概念吗,有之乎者也吗,百年而已矣?
越是落魄越是对往昔的辉煌追惜,都是这样,于是这个刘氏正统,这个强汉的后裔太值得写了。、
其次为什么把刘备“改造”成这个样子,想来,罗写《演义》也不是给庙堂上的人写的,大概是给平民和落魄书生写的吧,刘备的流离和暴起更能迎合他们的心,眼泪和民心是这样的人物不可缺少的,可能作者在写作中,渐渐发现这些东西已经成了他不可缺失的个性体现,于是这种东西被强化了。
个人揣测。
3。诸葛亮,很不爽的人物,很敬佩的人物。
作者的处理是想在那个数不尽英雄人物的时代找个中后期的主线人物。这是剧情需要,操,备都要死去,但分流人物不能少。
其次,为什么是亮,我个人很认同易先生《品三国》对这一段的处理。你可以看一看。最后几集,具体忘了还有三顾茅庐的探讨,我也很受启发,你可以看看。
看了一下你的回复,你说“小说不仅是为了流行风靡(那个时代经济观念、制度都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但我想说一下,我本身学金融,有这样一个事实,越是经济不发达(萧条)的时期,文艺事业越是红火,这是结论,在明初,生产力水平极低,其次战火刚刚结束,所以正是评书这种民间基本流传方式最为好的发展时期。
就这样吧,累,有时间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