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在没有从戎之前,韩信的甚至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温饱。甚至,还曾受过胯下之辱,是能屈能伸的典范。

若不是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想必就不会有后来的兵仙,韩信也不会跻身兵家四圣之列。虽然他的下场有些凄惨,但的确是大汉的开国元勋。可以说,若是没有此人,高祖皇帝的江山不会得来的如此容易。

(一)、国士无双,士为知己者战

在刘邦眼中,韩信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人中英杰。如果不是他知人善任,就算萧何拼了命的举荐,韩信也不会创下不世之功。早年间,他曾跟随着楚军,奈何屡次为项羽筹谋划策,却一直不受待见,计策也不被采纳。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项羽的刚愎自用。如果早年间,他能够好生对待韩信,想必就不会败的如此凄惨。

南北夹击,为主公开疆拓土

在刘邦入关中以前,韩信告诉他"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这便是成语,约法三章。自那以后,刘备开始有了新的打算,他不愿意久居人下,也想要和项羽分庭抗礼。

而且各路诸侯早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可是后到的项羽却成为了"诸侯上将军",明显还是压刘邦一头。同时,项羽对刘邦的一些小动作也很不满意,这便有了"鸿门宴"。自那以后,以刘邦为首的汉军阵营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阵营展开了持续的交战。

彭城之战以后,汉军大败。当时刘邦无奈只得北上,在谋士辕生的建议下,刘邦决定亲率部队回到荥阳继续作战,而韩信则负责开辟北方战场。如此一来,便能有效的钳制项羽的主力,同时还能为汉朝多开辟些土壤。

即使在荥阳无力对抗项羽,也能够有容身之所。当时项羽只顾着围堵刘邦,根本就没有顾忌"韩信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本来的打算,就是将北方全部收归己有,而后韩信挥师南下,救援刘邦。

但是项羽韩信的种种行为,却没有任何制止的举动,这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

倚重南方,轻视北方的重要性"楚王一炬,可怜焦土"。项羽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好好的利用北方。在他眼中,易守难攻的关中之地,远不如自己的家乡。

所以,他入关中以后,亲自带头烧杀抢掠,纵容士兵杀人放火,烧毁秦朝宫室,在城中作乱。这与刘邦的"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他不仅仅是在关中如此,每当攻克下北方的城池,都是这样。因此,当时的项羽也很不得民心。其实这些利害关系,他不可能不通晓。就算其不知道,亚父范增也会提醒。只不过,他一心想着灭掉秦国以后返回自己的老家。当时占领关中以后,身边的人都劝说其赶紧定都称帝,当时他一心思念自己的家乡。

认为应该把首都定在南方,还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所以,在项羽的眼中,北方根本就不重要。更何况,自己现在面对的是汉军主力,只要将其围剿了,其他事情都可以缓缓再说。

所以,项羽就一直没对在北方扩大疆土的韩信动手。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无人可用,双拳难敌四手

刘邦帐下那是人才济济,诸如萧何,张良,陈平等等,反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帐下没有足智多谋的幕僚和能征善战的将军,这是项羽致命的硬伤。即使他自己再勇武善战,终究也招架不住刘邦那边的多路夹击。

1.鞭长莫及,楚霸王的无奈

因为项羽的侧重点一直都是在南方,所以并未多么重视对北方的控制。等到韩信灭掉了好几个国家的时候,楚军在回过神来,想要重新弥补但为时已晚。这就是为何项羽会放下姿态,派人入韩信营中策反的原因。若是依照项羽本人的意愿,怎么也不可能去求韩信。

主要就是楚军的主力大都分散在荥阳一线,此时已经距离楚军的大后方很远。若是再调兵北上,后勤补给肯定会出现重大问题。同时,项羽早年间的那些行径,不得人心。大家对其恨之入骨,百姓们又怎么可能会拿出余粮来供应楚军。

所以,即使项羽想阻止韩信,他也无能为力。这正是刘邦想要看到的局面。他自己去宛城一带,然后让韩信牵制楚军主力,不论是哪面得胜,对项羽而言都无异于晴天霹雳。假使项羽一开始不是那么固执的非要杀掉刘邦,而是提早部署北边防守,那么也不至于后来"不肯过江东"。

2.无力回天,战败已成定局

项羽其实也做出过保卫北方疆土的努力,他曾经派大将龙且去帮助齐国抗汉。但是龙且的身上或多或少有些项羽的影子,因为他也有些刚愎自用,他也习惯于轻敌冒进。"兵者,诡道也",韩信略施巧计,假意败退,而后趁机埋伏前来追赶的龙且。

如此一来,大将龙且在这场战斗中丧生,二十多万楚军就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结果差点被韩信杀的一个不剩。从那以后,项羽身边再无精明强干之人。而他又没有三头六臂,怎么抵挡刘邦和韩信还有汉军的一众谋士,武将。

此外,刘邦收买人心的功力也远高于项羽。因为楚霸王太崇尚武力,他认为谁不服,就可以将其直接灭掉。但是一个手指头没有多大力气,但是他们联合起来就成了拳头。项羽是逼着他们联合起来的人,而刘邦则是指挥这只拳头的人。

楚汉相争,到了最后,那些诸侯们"苦楚久矣",纷纷投奔刘邦,最终有了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而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也成了"鬼雄"。

(三)、轻重缓急,刘邦比韩信更重要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一生迷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在他看来,只要自己的军队足够强大,根本不用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何况,当下项羽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别处,他一心想着赶紧破了荥阳城,将困在其中的刘邦斩首示众。

目光短浅,未从全盘考虑

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项羽其实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他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就一直披着残忍的外衣。不论到了哪里,只要是久攻不下的城池,被自己攻破以后,就必须要坑杀百姓以泄愤,而后让世人都知道自己的厉害,对他形成一种天然的恐惧心理。

其实这本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但是项羽仍然执迷不悟。他认为只有攻克了荥阳城,才足以证明自己的威力。刘邦当年不过是自己身边的一条走狗,不过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圆滑小人。所以,项羽对刘邦的背叛行为,十分震怒。

愤怒往往会让人丧失了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以项羽小肚鸡肠而又带着自卑导致的自负心理,完全不能忍受刘邦这个曾经对自己卑躬屈膝之人,如今公开叫板的状况。所以,他当时一心扑在围困荥阳上,至于其他方面的事情,根本就无暇顾及。

藐视韩信,自认其构不成威胁

不论是刘邦还是韩信,都曾跟随过项羽。在项羽看来,韩信还不如刘邦。至少刘邦能够和自己称兄道弟,韩信在楚军中,不过是个最底层的人物。项羽觉得,韩信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因此对其不够重视。人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败了,才会幡然悔悟。

项羽觉得自己看不起的韩信,到了刘邦那里都能成为将军,如此来看,汉军也不过如此。他可以先收拾完刘邦,再去攻打韩信。或者说,直接放弃北方。反正自己定都彭城,对于北方也不好控制。同时北方人还瞧不起自己,经常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直到韩信打败了魏国、赵国以及代国,项羽才觉得此人不凡。还派人游说韩信反叛,不料韩信回绝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意思就是,当初愿意跟着你的时候你不要,现在看见我厉害了,又想拉我入伙,那岂不是痴人说梦。

项羽的那种性格,是楚汉之际人尽皆知的。他甚至到垓下之战以后,还不承认是自己能力不行,觉得是"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因为项羽对韩信的轻视,他就自然而然的认为此人成不了大事,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发兵去阻止韩信一统北方。

结语:

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自卑式的自负,导致他不能准确的判断局势。一开始根本就没在意过北方,直到韩信都快将敌对的诸侯国全部灭掉了,他才反应过来。可是战场上瞬息万变,时机不等人,彼时的韩信早已兵强马壮,项羽派出的龙且,根本不是其对手。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