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称龙城飞将军中龙城是哪个城市

甘肃武威 好象以前叫 凉州

古时陇西、河西走廊等,之所以被视为山西之地,皆因函谷关所在的崤山而区分。山西将多至什么程度?秦有白起、王翦,汉有公孙贺、傅介子、苏建、苏武等。武帝时卫青大将军所辖十五员大将中,山西就占十一位。

当时秦地,"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颇存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之特性。《汉书·赵充国传》:"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阐明了天水等山西地,为何出将之缘故。

今日就要经宝鸡出陕西境,入甘肃境。

古丝绸之路长安至凉州的道路,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凤翔及陇、秦、临、兰五州至凉州,北线经汾、泾、原、会四州至凉州。南道虽迂,但沿途亦较富庶,文士多选此道。我虽不能与大名鼎鼎的岑参、王维等雅士相比,基于必须拜谒伏羲庙,观赏麦积山石窟,故亦选择了南线。

为了沿途更好地考察生态景观,遂又选择了汽车长途旅行。

下午3点半,汽车驶出宝鸡,钻进陇山的遂道。至此,八百里秦川就被秦岭西山余脉陇山隔断。所谓关中,即指西起散关,东到函谷关的渭河中下游平原。陆游《书愤》诗中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因诗入中学课本,故散关在众人少年时就耳闻熟知。到宝鸡就欲到散关一游,惜时间匆匆,此时只能遥遥眺望了。

大散关在宝鸡西南17公里大散岭上,秦岭峻峙,峰峰相连,清姜河中穿一线,两岸悬崖峭壁,大散关恰好阻住入关中的通道。三国和南宋时,关中和秦岭山地,则成为魏与蜀、南宋和金相互征战之地,与函谷、潼关同为关中要隘的散关要塞,地位更加突出。

三国时诸葛亮制订了夺取长安的战略计划,但到了散关前,便严重受阻。尤其是225年,魏将郝昭在散关拼命拒守,挡住了诸葛亮以"云梯冲车,昼夜攻矩,二十余日"的进攻。南宋之际,陆游来到与金对峙的前线,本欲凭散关的险阻,为国立功,惜壮志未酬。

公路沿渭水谷地西行,与兰宝铁路线并行。进入陇山山道,两旁不时看见巨大的工地,显是筑路。因西安至宝鸡段高速已通,正往西延伸,故初以为是续修宝鸡至兰州的高速公路。恰座旁有一小姐,系筑路单位技术人员,交谈中始知是兰宝铁路复线建设。因现今的陇海铁路异常繁忙,而目前通往河西走廊及新疆仍以铁路为主,兰宝复线已列入2000年西部开发十大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古丝绸之路的驿道,早已不见,右边河上的铁路汽笛长鸣,东往西去。左边汽车穿梭,虽只是三级路面,车行速度仍非常快捷。

"陇坻望秦川,迢递隔风烟。萧条落野树,幽咽响鸣泉。"观沿途之山,或平缓而为梁峁,或峻峭而成险峰,或丘陵冲刷而成沟壑,或山体缓冲而成小塬。枯燥无味的旅途,在没有绿荫蔽护的道路上狂奔,3个多小时,倏忽而过,车抵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天水。放下行李,踏着夕阳,走入天水古老而新兴的街道。

因"天一生水"传说而得名的天水,东接秦岭,西通兰州,南控巴蜀,北倚六盘山。古有成纪、秦州等郡县名称,现名历史,也有2000年之久了。《水经注》载:"上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风雨随之。故汉武帝改为天水郡。"天水建城已有2100多年,物产丰富,人称"陇上小江南"。

夜色渐浓,华灯放彩。在市区繁华段行走,不时可见古松柏耸立道旁甚至路中。至市政府前街道见一建筑古味浓郁,遂走进细瞧,门旁挂有群众艺术馆招牌,有老翁老妪进入,也跟进入内瞧瞧。门廊两旁神殿,神祗无影。内院建筑木雕廊庑,后又层院深深,左右两廊已被毁坏,仅余飞檐粉墙,由此看此地当年建筑具相当规模。询问院内一接水浣衣大嫂,她想了半时,始能确定是城隍庙。见她如此迟疑,真怀疑她的答案。

出庙,忽见右旁竖一大木质牌坊,其匾额是今人以草书挥就,兼之夜色朦朦,恍能认出"汉...纪...将军祠"。问坊前一携幼女游玩的少妇,支吾言之后,乃招其夫回答。坊台上钻出一少校军官,以当地土音回答为"汉忠烈侯纪将军祠"。何位纪将军?纪臣。

汉代历史较为熟悉之人物,历历过目,无此纪臣。怀疑为在荥阳救汉王刘邦之纪信,却恐纪姓将军多多,误张冠李戴。趁夜色未盖熹微,凑在墙根近看,始确知为纪信。此坊系1996年修路迁移于此。

古有"山西"出将之说,来之前就知天水有飞将军李广、赵充国等名将,始料不及的是,汉史上大放光彩的纪信也出之天水。少时连环画书中认识纪信,慨然救主,大义赴难,拒降自投油锅鼎烹就义,在少年心中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之印象。

古时陇西、河西走廊等,之所以被视为山西之地,皆因函谷关所在的崤山而区分。时秦据川陕甘,相对于韩赵燕魏齐地之山东。山西将多至什么程度?秦有白起、王翦,汉有公孙贺、傅介子、苏建、苏武等。武帝时卫青大将军所辖十五员大将中,山西就占十一位。

当时秦地,"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颇存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之特性。《汉书·赵充国传》:"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阐明了天水等山西地,为何出将之缘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诗,妇孺皆晓。所以到了天水,必得拜谒飞将军李广墓。从伏羲祠出来,便赶往河对面的石马坪李广墓。

车拐进一窄小的巷子,到一陡坡处,前面在倒车的出租车司机,探头向我车上的司机打听李广墓所在。冲上了坡,刚冒了大的本车司机,此刻同样也找不到路在何方。停车问道旁小贩,仍弄错了,待走过了头才返回。原来墓在一小学里,可见平素来此地祭拜李广的人并不多。

破破败败的学校,校门口用毛笔写着朱字:售票处,国内游客2元,国外游客5元,可早已无人收门票了。一女童像迎亲戚般高兴地叫道"到李广墓"。我笑问知道李广是什么人吗?梳着短辨的女孩称:"是将军。"什么朝代知道吗?女童摇摇头。同时一大群小孩跟着走,一路雀跃,将我带到一破败的殿前,悬匾为"飞将住城",一副对联为"虎卧沙场射石曾传没羽;鹤归华表沾襟今再赋招魂"。前面两匹应是旧时精雕的骏马,已毁头去胸,难以辨认。

凑近紧锁的门,看进去空空荡荡,视线前方后门处贴有一张画,画的是李广否,无从知道。小孩们将我带到后面,李广陵荒草覆盖墓冢,一小孩迅疾蹦上墓前的石碑基,做猴状攀爬,引得小伙伴们阵阵欢笑。墓碑石是清乾隆时修建,碑字系蒋介石先生题"汉将军李广之墓",墓前碑塔也是民国二十三年立。想是民族存亡之际,飞将军李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汉史上的李广,一生甚为坎坷,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虽武略虎胆皆具,命运却始终与他开玩笑。史载汉文帝见李广时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文景二帝时,时当少年的李广,却遇朝庭重用老将,且多处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当武帝用武之际,却偏重少年将军,卫青、霍去病等少年英杰横空出世,李广却已是英雄暮年。是以五为将军击匈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三朝不遇,命也夫!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著名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对李广的生平总结,千古流传在华夏后代心中。

再去闹市中心探访纪信祠。镂刻彩绘的祠,原为城隍庙,创建于明初,清两次地震后,维修过几次。80年代拓宽公路时,将祠前的斗拱飞檐坊移至侧旁,祠前有天水籍的邓宝珊将军所题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佑民笃黎民"。

以身救主、匡扶汉室、忠烈罕见的纪信,被乡人奉为城隍,应比寡恩的刘邦封的忠烈侯,更为隆重。四周由厢房、楼房、阁楼等围成,中间长廊与抱厦顶部,每间都有大幅匾额悬空,如"德洋恩泽"、"庇荫边陲"等,寄托了历代人士对忠烈之士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