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简述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简述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妈妈都非常关心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为大家介绍一下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口语的物质载体,是从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儿童在掌握一门语言之前,有一个漫长的言语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孩子从出生到能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的时期(0-1岁)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2-3岁)进入学习说话的正式阶段到第一批具有真实意义的一般词语的时期,被归为言语发生阶段,这标志着儿童开始说话,也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孩子基本掌握英语口语的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到入学。

语音发展阶段

1.非自控声音阶段(出生-20天):发声器官为声音的发生做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发声阶段(265,438+0天-5个月):听音和辨音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声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雅雅语言学习阶段(6个月-约1岁):连续发音的节奏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与语言相似的语调。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宝宝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会说话(1岁—1.5岁):连续音节和相似词的音节增加,有些词会说,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从无意音节到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正向言语发展阶段(1.5-3岁):开始从单字句、双字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发音消失,发音与发出的单词、句子融为一体。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不成熟,会出现很多语音上的“错误”。

语音发展的特点

1,前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前语言阶段,感知发音的能力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国儿童在前言语阶段的知觉能力分为三个层次:

(1)声音辨别水平(0-4个月):学会辨别语音和其他声音,获得辨别不同语音的知觉能力。大概过了两个月,我开始清晰地感知到语音学意义上的简单发音,能够感知到发音位置和方法的变化带来的语音差异。

(2)声调辨别水平(4-10个月):我能从整个讲话的不同高音和音长变化中关注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语调,身体感知到的讲话声音的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功能给予相应的反馈。

(3)语义辨别水平(10—18月):能把人说话时的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以区分某一发音的语义内容。我开始通过对音、韵、调的整体感知来学习接受语言,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流做准备。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语前发音是指宝宝正式说话前的各种发音,类似于说话前的发音练习。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可以哭,可以调节哭的音长、音量、音高,用不同的哭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和需求。

(2)音节发声阶段(4-10月):发音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对成人的社会刺激有反应;另一方面,在发音上有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单音节到重叠的多音节。

(3)前字发音阶段(10—18月):能发出一系列辅音和元音不同的音节,发音有语感。

(4)特殊的“儿童语言”发音阶段(1—1岁半):有明显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变化。言语呈现特殊的“儿童语言”发音,常表现为省略、替代、重叠等特殊策略。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发展交际倾向(0-4个月):逐渐发展交际倾向和兴趣。两个月左右,会用表情、动作或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交际倾向。

(2)学习“交流”规则(4-10个月):对大人的调侃给予声音回应,也有依次与大人“说话”的倾向。言语前的交流有明显的“社交”成分。

(3)拓展交际功能(10—18月):能通过一定的发音和动作表达组合,使发音产生特定的语言意义。这个时期的婴儿坚持表达个人意愿,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流信号”,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交流功能,并能借助前语言发音和体态行为与人交流,发展真正的语言交流能力。

4.发音收缩。

1岁以后,宝宝的发音收缩了,以前言语阶段能发的音都发不出来了,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他们经常用手势和手势示意,独处时他们停止了自发的发音活动,导致了短暂的相对沉默。

5-3岁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

从1.5岁开始,儿童发音器官逐渐成熟,发音逐渐稳定规范,不发音的发音逐渐减少。孩子注意力集中发音无意义的现象消失了。

第二,词汇的发展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量的增加、词性的扩大、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

特点:

1,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语言。

2、1岁到1岁半:脑子里单词和具体事物的联系越来越多,能理解的单词和简单句也越来越多。对新词的理解和使用往往会出现泛化、窄化和特殊化的现象。

3.1.5到2岁:是儿童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关键期。随着词汇量的急剧增加,出现了“词爆炸现象”。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可以摆脱特定情境的束缚去理解单词。

4.2岁至2岁半:词汇量迅速增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迅速提高,词的泛化、窄化、特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词的泛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新单词的兴趣。

第三,语法的发展

特点:

1,词造句阶段:指以词为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单词句中使用的单词并不单独与某个对象相关,而是与某个情境相关。

2.两句阶段: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不完整句子,有时由三个词组成,一般出现在1岁半到2岁。

3、会用各种简单句,复合句出现:2岁以后,简单句增多。有时会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

4.句子字数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趋势,句子字数增加。

5.疑问句数量增加: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且趋势增加迅速。

6.抓尾策略:抓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择问题末尾的一些单词,主要发生在1岁半到2岁半,这种语言现象在3岁左右消失。

7.句子规则的抽象和系统整合: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并试图对原有的规则进行解释和同化,即句子规则的系统整合。

8、说话不流畅,表达经常出现“断句现象”:在说多句子的句子时,往往不流畅,结巴。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简述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意义。

(一)学前时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在此期间,婴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发育逐渐完善,具备了正确发出所有声音的条件。三四岁的时候,发音机制已经开始定型,以后发其他音就容易有口音了。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进行补偿性教育就会困难很多。在词汇掌握方面,婴儿从3岁时的800-1000字左右,发展到6岁时的3000-4000字左右。

在掌握语法上,从掌握简单陈述句的语法形式到掌握多种句式(复句、主从复合句等)的语法形式。).有了正确的教育,孩子在入学前就可以用英语口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知识、愿望和感受。婴幼儿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不会英语口语,将来也不会真正学会说话。众所周知,7岁的狼孩在回到人类社会后开始学习说话。经过几年的训练,他只记住了四五个单词。这个例子表明,错过了婴儿语言发展的机会是很难弥补的。因此,学前时期的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应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果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学前时期的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必须知道一个物体的特征,他们必须对物体的每个部分和特征逐一有详细的感知。他们用手摸它,抓住它玩它,把它放进嘴里,甚至把东西拆开...但是当他们掌握了这门语言,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大人带领婴幼儿观察周围的世界,传授知识技能,解释行为规则时,都会伴随着语言。语言的参与会使婴儿的认知过程发生质的变化,语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用词命名:即把你所知道的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惯等用词叫出来。比如,孩子认识一只公鸡,不仅能叫出公鸡(名字),还能说公鸡头上有红色的鸡冠,嘴巴尖尖的,身上有漂亮的羽毛,尾巴上翘下弯,两条腿很长(外在特征)。孩子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有了文字的标志和解释,对事物和属性的感知就变成了可理解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在文字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区分相似的物体:婴幼儿知识和经验贫乏,感知准确性差,在认识相似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混淆。比如大多数孩子分不清狼和狗的外貌特征。这时,大人可以用文字让孩子比较两者,并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狼的嘴更大,腿更细,尾巴长,是拖下来的;狗嘴巴小,腿粗,尾巴短,是卷起来的。“当然,孩子在观察的时候也能发现自己的不同和观察不到的东西;应该再次启发成年人,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借助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 * *相似性:找出事物之间的* * *相似性,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这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逐渐学会概括。如果把鸡鸭的区别区分出来,可以启发孩子找出鸡鸭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有羽毛、翅膀、两条腿和脚,肉可以吃,母鸡和鸭子会下蛋。

在文字的帮助下,事物的主次特征是分离的:孩子受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不清楚的。比如颜色是事物的次要特征,但孩子往往把它当成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经常说“黑兔”、“灰兔”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需要借助文字来解释,让孩子知道兔子有很多种颜色,有白色的、黑色的、灰色的、棕色的,……,但不管是哪种颜色,兔子都有长耳朵、短尾巴、前腿短、后腿长,走路时还会蹦蹦跳跳,让孩子知道这些是兔子的主要特征。

除了上述功能外,语言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使儿童直接认识事物,还可以使儿童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如果孩子知道山楂是酸的,下次他们知道柠檬的时候,就告诉他们:“柠檬是酸的。”不尝也能欣赏;感性认识不仅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储存在大脑中形成知识,而且还是思维过程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而语言在从直接感知和表示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和认知内容的加深,儿童的语言得到丰富。语言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知识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这说明语言和认知密切相关,相互制约。只有掌握好语言,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学前阶段的语言教育可以为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学生写作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独白能力低,说不太好,写文章自然就乱了。独白能力强,能说得比较好的同学,说话有条不紊,生动自然,一般都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书面语是以口语为基础的。孩子在入学前,如果能学会普通话的准确发音,掌握大量词汇,并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入学后学习读书、读写时,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用文字表达意思。如果大人能在学前阶段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口语构词、造句、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现在就能思考,有条不紊地说出来,就能促进孩子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这些因素都能为孩子入学后学习书面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简述0-3岁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照顾者的文化程度和语言、家庭经济状况等等。语言的发展与环境提供的信息刺激量有关。接受更多外部信息刺激的儿童比其他儿童语言发展更快。

2.年龄因素。语言学习明显受年龄影响。年龄是影响词汇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年龄也是影响语法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短语结构逐渐出现。

3.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语言发展有很大作用。父母经常看育儿书,孩子的语言发展比其他孩子好。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游戏可以为练习和提高语言技能提供媒介。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中的相互接触和学习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此外,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

4.器官问题。如果孩子在成长阶段有大脑发育不全、脑损伤或先天障碍,语言发育必然缓慢。

5.健康问题。身体虚弱或长期生病的孩子,可能玩游戏的机会较少,学习经验不足,但语言发育不如健康的孩子顺利。

6.学习能力。有的孩子因为敏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语言发展得更早更好;另一方面,语言发展容易出现偏差和缓慢。

7.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生的语言发育会比男生更早开始,口语表达能力也更好。但进入小学后,性别差异会缩小,男女生语言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8.性格特点。先天气质上比较害羞、内向、胆小的孩子,语言能力会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