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懂艺术,你仍然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玩音乐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看懂剧情,但能感受到狂欢的节奏,优美的乐器演奏,新颖的流派合奏。
演出结束后,我马上上网补了一下关于大河之舞的知识,感叹自己受这种艺术的影响太少,太晚了。还好,我的孩子能尽早看到世界级的舞剧,对培养她的艺术素养很有帮助。
像我这样不懂艺术的家长还能和孩子一起玩音乐吗?以我的见识和实践,真的可以。我总结了家长带孩子玩音乐的三部曲,分享给朋友们。
像我这样不懂艺术的家长不在少数。第一次接触高雅艺术,走进剧院看芭蕾和话剧(至今没有现场看过歌剧)是在最近几年。小时候基本不听西方古典音乐。
给孩子提供多样的音乐体验环境,让孩子尽早接触高雅音乐,对于不懂艺术的家长来说是最容易的事情。只要你关注孩子的素质成长,带他们去剧院看高雅的音乐会,那就是帮助提升孩子艺术素养的必修课。
女儿萌萌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年都要去剧院看各种儿童剧和音乐会,至少五次。她妈妈陪她的时间比较多,我一般只看重要的演出。比如前几天风靡全球的经典剧目《大河之舞》,我再忙也会陪着孩子欣赏。除了希望补上高雅艺术的短课程,我更重要的目的是在现场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和状态,以便适时给予观看指导。
平时特别注意给孩子创造听古典音乐的环境。比如我每天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利用20多分钟的空余时间,给孩子播放手机上的“雪枫音乐会”的内容。孩子可能无法每天专心听讲。甚至作为车内的背景音乐,每天都能在孩子耳边响起,时间久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少我坚持听了半年,开始有一点说不清,说不清楚的变化。
前段时间在“罗辑思维”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听到罗胖说起他和钢琴家孔向东在上海每天60秒的相遇。
孔向东老师说,孩子学习音乐最好的方法不是学钢琴,而是打击乐。因为对于音乐来说,节奏感比旋律感更重要,通过打击乐很容易让孩子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孩子做音乐的正确姿势是从节奏的培养开始的,这和我们人类大脑对节奏的天然偏好有关。“得到”APP上的“魏博士家庭教育宝典”介绍了家长如何利用节奏游戏和孩子一起玩音乐,值得家长学习。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魏博士解释了被神化的莫扎特效应,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听莫扎特音乐就能变聪明。魏博士说,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并不能达到外界传言的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莫扎特效果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的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让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打着节拍。
科学家分析了全世界上百种音乐,发现全世界音乐中有18种普遍规律,其中节奏相关的规律占三分之一。即使是没有受过任何音乐训练的人,也能做出“可预测音乐节拍”的歌曲。为此科学家推测,节奏感就像是进化安装在我们大脑中的硬盘,是大脑中一些非常低级的连接。这些联系是不同文化的人所共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每天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打拍子20分钟,会影响孩子的记忆、语言、注意力等认知能力。因为孩子在听音乐和拍子的时候,不仅要协调听到的声音和准确感知拍子的时间,还要协调身体的动作来拍子,这就需要同时调动听觉通路、运动中枢和大脑顶叶的功能。
一边听音乐,一边和孩子玩一个小游戏。即使不懂音乐,也可以参与。以下是根据我和魏博士的一些经验,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的三种方法:
1.随着音乐节拍
当孩子对节奏不太了解的时候,你可以多听几种节奏、韵律不同的童谣。可以示范一下节拍,让孩子模仿。你可以慢慢让节奏变得复杂一些,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模仿你的节拍。如果不知道节拍,可以用设备随机播放不同节奏的童谣,让孩子跟着童谣打节拍。当孩子对这个游戏越来越熟悉的时候,你也可以增加难度,比如演奏旋律更复杂的童谣。
2.创建一个场景来播放节拍
你可以创造一些场景,让孩子跟着这个节拍唱歌、跳舞或演奏乐器。比如你在下雨天,先对孩子说:“叮咚,叮咚,开始下雨了。”孩子开始根据你的描述表现出一些简单缓慢的节拍,然后你接着说:“雨越下越大,变成暴雨了。”孩子们可能跺脚更快,打鼓更快,或者弹钢琴更快。当孩子们拍手、跳舞或玩耍时,这些节奏和速度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3.用乐器练习节拍
孩子可以学习打击乐训练的节奏,培养对音乐的节奏感。比如,小宝宝可以配合儿歌、歌曲玩沙锤、摇铃、三角板;大一点的宝宝可以学习非洲鼓和架子鼓。当然不仅仅是打击乐。任何乐器都可以锻炼节奏感。关键是要挑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乐器。
帮助孩子爱上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自我驱动,这是一流音乐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不懂音乐的家长也不必亲自指导孩子练习。你只需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让他们的孩子在每一次枯燥的练习中体会到成就感。
女儿萌萌从幼儿园就开始学钢琴了。如何让孩子愿意每天练琴?这是一个考验很多家长的难题。一开始,马蒙和很多家长一样,只是督促孩子每天完成多少钢琴演奏任务,孩子听多了就烦。两人经常因为弹钢琴发生矛盾。
我焦急地看着。我不能在我的孩子面前和马蒙唱反调。我只和马蒙私下交流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命令孩子一天弹六次钢琴。我们不妨试着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许孩子自己也愿意为你弹六次琴。”让我给你一个机会。
前天晚上,马蒙催孩子快点弹钢琴,孩子不理她,两人冷战。我一看到不对劲,就冲出来帮忙。“宝贝,还记得周二我们一起看的踢踏舞表演吗?你陪我,我来跳踢踏舞。”孩子听了这话,立刻跑到钢琴前,开心地说“是”。
?"现在,有请著名钢琴家萌萌为我们伴奏,舞蹈家朱斌为我们表演."我大声对孩子们说话,试图为正式演出营造一种仪式感。孩子认真弹完一段曲子后,我赶紧接着说:“爸爸现在一只眼睛在跳踢踏舞。请萌萌帮我再放一遍。”孩子欣然接受,开心地又玩了一遍。
?“现在,我用另一种方式跳踢踏舞,只用一条腿。请再帮我一次。”孩子听完之后,开心的又玩了一遍。我连续用六种不同的方法跳了六次踢踏舞,孩子们把新学的钢琴曲弹了六遍。我做了踢踏舞锻炼身体,孩子们愉快地完成了锻炼任务,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要让孩子真正爱上音乐,需要了解成为一流演奏家的进阶路径。这是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家长,你首先要知道钢琴演奏者有什么先进的标准,然后你才能引导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挑战自我的信心。
硅谷投资人、跨界专家吴军博士曾经为钢琴演奏者总结过一个进阶路线图,我梳理了一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该高级路线图从低到高分为六个级别,如下所示:
第一关:要弹得准,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要让它听起来好听,需要一个相对熟练的手法和一点简单的专业技能,尤其是一些音符的特殊处理,大概相当于10级通过钢琴考试;
第三个层次:可以像流水一样流畅的演奏,会进入专业入门的层次,可以在大学里举办有售票的演唱会;
第四关:弹出有层次感的音乐。这时,一架钢琴发出的音乐就像几层不同的旋律叠加在一起,听众会听得入迷,比如20年前在中国相当流行的理查得·克莱德曼;
第五级:超出技能范围,需要对音乐和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层面上,你可以很好地诠释音乐。此时的演奏者可以称之为当代一流或历史上二流的演奏者,如英日钢琴家内田光子;
6级:能改变音乐历史,在钢琴演奏的历史长河中是一流的,比如19世纪的肖邦和李斯特,20世纪的鲁宾斯坦。
孩子越早知道如何攀登艺术高峰,如果能遇到好老师的正确引导,长期练习,或许就能攀上艺术高峰。
在漫长而艰辛的登顶过程中,不懂艺术的家长只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提前告诉孩子从哪里爬;二是在孩子累的时候让她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