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清明节不同的祭扫饮食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国有25个民族都过清明节。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但各地风俗不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中国传统中,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

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植新土,折几根绿树枝插在坟前,然后磕头拜拜,最后吃喝完毕,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称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亲人的习俗仍然很流行。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泪水去扫墓,也有踏青的欢笑。

清明节的户外节目丰富多彩。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打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踢球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春游

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光灿烂,春雨纷飞。种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最喜欢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各地清明节的祭祀习惯。

海南清明节的民间祖先崇拜与祖训诵读

海南人在清明节祭祖时,也有背诵祖训和家规的民间传统。海南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傅策超说,海南的汉族都是大陆移民。唐以前,约有2万汉人迁居海南,宋代约有65438+万人迁居海南,到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金琼有100多个姓氏,金琼的祖先约有300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入琼的祖先,在各地修建了‘祠堂’,大多在清明之际举行祭祀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吟诵和讴歌琼祖师的功德。

“在民间祭祀的过程中,一定要背诵祖先的规范,而这些祭祀、祖先的训练、宗族的规矩,都是美妙的歌谣。”傅策超向记者背诵了几段傅氏家训的三字经,“爱祖国,孝顺父母,做朋友兄弟,做夫妻,忠于亲人,讲团结,与邻为善,交友谨慎...“时至今日,这些祖歌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会祭出猪、鹅、鱼、饼来烧香,变废为宝。也有同姓居民赶猪拉羊在祖坟上祭祀,祈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清明节祭祖有两种。第一,牺牲自己的祖先。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摆放“三祭”、干饭等祭品。每个人都鞠躬。后来是祭祀“祖先”,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所有同姓宗族都参加。把准备好的祭品拿到祖先的坟前祭拜,清除杂草,添加新土。

山西:

山西的老民歌,“清明细雨让人心酸,大漠野花开(土著迷),铁锹随祭在手肩扛,都是先来坟”,形象地概括了当时人们的心情和扫墓的特点。

春天,人们修缮房屋,防止夏天漏雨。当生者与死者联系在一起时,田野里的坟墓往往会在风雨过后坍塌。清明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内杂草,用新土将坟抬高加固,习惯上称为修阴宅,表现儿孙对祖先的哀思。

在山西南部,无论贫富,男女都来扫墓,表示后代都在思念祖先。在北方地区,去扫墓多是男人的事,女人一般不去扫墓。在大同、平遥等地,正是一天的傍晚,旧俗的妇女会在大门外放声大哭。“村里一片哀嚎声,传入时令人心酸。”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大部分地方不烧香不烧纸,所以坟前挂着钱之类的东西。曾有“清明上河图白”之说。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清明节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大部分地方都要把钱和其他东西全部烧掉,理由是除非烧光了,否则不会转给祖先。大同等地习惯白天上坟,晚上在家烧钱烧丝。

在晋西北的河曲等地,带酒带菜上坟,祭祖后再在坟前吃喝,意为与先人分饮分食,是旧习俗。在山西南部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枣糕在坟前打滚。传说是为了给死去的老人挠痒痒。在晋中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是形似蛇的饼。回到家,把面包放在院子里吹干再吃。老人们注重治病,其源头是因为寒性食物禁火。

晋南上坟后,回家要拔些麦苗,在门上插上松枝、柏叶或柳条,辟邪。山西北部有许多柳树插枝。在其他地方,一些柳条被插在坟墓里。

在清明节,山西南部的人们要蒸馒头,里面有核桃、红枣和豆子,这被称为子福。带着儿子孙子的祝福,都带着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片,配着汤吃。铲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赶蝎子。在晋东南,人们头上顶着柳枝枯叶。女人要用金色的饰品(头饰)贴在太阳穴上。在山西北部,习惯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馅一起吃。晋西北讲究用小米粉做饼,俗称“撒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节后一天会收一个女老公,俗称“鲜火”。

台湾省:

台湾省人扫墓的习俗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扫墓,仪式和祭祀比较简单,大多只为年糕、饼、糕;二是修祖坟,祭祀也挺隆重的。祭祀用的祭品一般包括各种祭品、十二种蔬菜、糕点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周围贴上“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上都压着小石头,墓碑上必须放一摞。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给祖先的钱。如果是修墓,也就是修整祖坟,全家人会聚在坟前吃红鸡蛋,蛋壳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扫墓的同时,也要祭奠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和先人安息的地主(带着小石碑)。一方面是一种安慰,也意味着感恩。台湾省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喜事,扫墓的时候要把坟整修一下,坟前放一盏小红灯(油灯),回家的时候带回家。据说可以招来更多的幸福和吉祥。

舟山:

扫墓的舟山人俗称上坟祭祖。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人们先割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动泥土,以培育坟墓,故称扫墓。然后点上香,点上蜡烛,摆上螺蛳、青饼、条纹饼、碟子等供品。老式的父母领着全家人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行礼。仪式结束后,在坟顶插上竹条,焚烧纸钱和钱,并向看坟的孩子分发“麻钱”(麻钱是绿饼,有圆形和菱形)。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汤饭”。

你不知道的清明节饮食习俗。

阳历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节的饮食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青团子

在清明节期间,江南有吃绿色饺子的习俗。绿色饺子是将一种叫“浆麦秸”的野生植物捣碎挤出汁液,然后将这种汁液与干纯糯米粉混合,然后包饺子。饺子的馅料是精致的糖豆沙,馅的时候加一小块糖猪油。饺子做好之后,放进笼子里蒸。当它们出笼后,用刷子将煮好的植物油均匀地刷在饺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绿油油的汤圆,碧绿如玉,黏而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肥而不饱。绿饺子也是江南地区人们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绿色饺子在江南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中显得尤为重要。

油炸麻花

中国北方和南方都有清明节吃痱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酥脆精致,在古代被称为“冷器皿”。寒食节禁火禁寒的习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流行,但与此节日相关的痱子却深受世人喜爱。在汉族地区流行的痱子,有南北方的区别:北方的痱子大方自由,以小麦粉为主料;南方痱子制作精致细致,以大米和面粉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痱子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尤其是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清明果

浙南的田里采的是棉菜(又名鼠草),中草药书上称之为“佛尔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用糯米粉拌软,塞糖豆瓣酱或白萝卜丝、竹笋做成清透的水果。它的颜色是蓝色的,吃起来特别好吃。

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用来扫墓祭祖。在我的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我可以用绿色的芬芳来回报清澈的果实。

清明果的形状有点像饺子,但味道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表皮是由一种叫艾蒿的植物制成的,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小黄花,叶子小如菊科植物,上面覆盖着遮阳棚和簇簇。每年清明节前,女人们都会三五成群,手捧竹青,兴高采烈地来到田间采摘艾叶。新鲜的艾叶堆在篮子里,真的很吸引人。艾野才回家后,就开始了制作清果的复杂过程。女人就像一个按摩师,绿色的苦艾一眨眼就变成了美味的透明水果。

欢喜团

在四川成都,炒饭是以团为单位,用或大或小的线穿起来,染成各种颜色。它被称为“快乐集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一路卖到“欢乐寺”。清代《绵城支竹词》中有一句诗:“‘欢乐寺’前有乐群,春郊买菜愁。村戏比金生更美,许多人醉了。”

画鸡蛋

有的地方在清明节的第一天晚上,把鸡鸭的蛋炒熟,染成蓝色和黄色,在蛋壳上刻成图画,作为寒食礼物。据说隋唐时期全国各地盛行吃彩蛋。

枣泥馅糕点

枣糕又叫“自推饼”。在北方的一些地方,发酵的谷物被用来制作面团,蒸熟的枣被端上桌。他们还习惯把枣糕做成燕子,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上,凉着吃,以纪念介子推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螺

清明节是吃蜗牛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螺蛳尚未繁殖,最为肥美丰满,所以有“清明螺蛳抵一只鹅”之说。蜗牛的吃法很多,可以用葱、姜、酱油、料酒、糖炒。也可以煮,挑螺肉,可以拌,可以喝,可以烂,可以煨。如果吃的得当,真的可以称之为“蜗牛这么有意思,好酒还不如”。

此外,中国北方和南方都有在清明节吃鸡蛋、糕点、夹心饼、清明粽子、蒸饼、清明饼、干粥等营养食品的习俗。

纯籽蒸饼。

潮汕人过清明节,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吃煎饼:清明吃煎饼在潮汕很流行,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例外。剥煎饼。馅由两部分组成,皮由面粉加水搅拌成粘稠的糊状,在热土中烙成圆形熟面片,薄如纸。馅料有咸甜两种,分别是蛋、肉、肝、腊肉。香菇、豆芽、韭菜等熟料拌成馅叫咸馅;糖和麦芽糖专门加工成“糖葱”做甜馅。吃的时候把煎饼皮卷成圆筒吃。

清蒸松子。潮汕有一种树叫普子树(也叫普丁树,属于榆科),叶子椭圆形,果实甜如绿豆大。传说祖先在荒年用这种叶子充饥。清明时节,气候渐暖,植被浓荫繁茂,柄锈菌的叶子满是嫩绿。后人不忘前嫌,就在清明节摘下这种叶子,用稻糠捣成粉末,用糖发酵,放在陶模里蒸,做成梅花形、桃形,也叫碗酿桃。它是浅绿色的,非常甜。据说吃了可以解积热,治病。

福建畲族清明黑米

闽台两省祭祖扫墓时限从清明到谷雨不等。在闽东的宁德、周宁、寿宁等地,祖坟大多是全家人祭祖,最近还在祠堂里举行家庭聚餐。当时男女老少都到了,是闽东特有的大团圆。

清明时节,闽东大部分地方,无论城乡,都有吃榨菜的习俗。据说每年的二月二吃芥末和米饭混合的“芥末饭”,一年四季都可以预防疥疮。还有在3月3日煮泥鳅面送人祖先的习俗。而且在这期间,在闽东的很多城乡,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物,就是春菊和金樱花拌成磨好的米浆,烤成时令小吃,颇有农村风味。

另外,关于清明饮食习俗,不能不提畲族的“黑米”,因为闽东是畲族的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家家户户都会煮“黑米”,赠送给汉族的亲朋好友。久而久之,当地汉族也有清明节吃“黑米”的习俗。特别是在苦荣县,人们每年都要用“黑米”祭祀。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朝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畲族军队与官兵作战,被围困在深山里,正值严冬。畲军只好摘稗子充饥,于是雷万兴在农历三月初三带领众人下山,冲出重围。从此,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战士们摆酒席,庆祝突破胜利。他还命令畲军的士兵把黑稗的叶子捡回来,让军厨做“黑稗饭”,让全军饱餐一顿以示纪念。这种“黑米”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将黑米挑好的叶子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出叶子。然后,把糯米泡在黑米汤里9个小时,捞出来,放在煮饭的笼子里,熟了就可以吃了。做出来的“黑糯米”,单从外观上看不是很漂亮,颜色比较深,但是米香味和普通糯米不一样。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畲族人从3月3日开始,每年都要蒸“黑米”,这也成了畲族的习俗。由于她和汉族人共同生活在闽东,古往今来人们相处融洽,结婚频繁,吃“黑米”成为闽东各民族共有的清明饮食习俗。

泉州润煎饼菜

每逢清明节,泉州人都有吃“润饼菜”的习俗。据说这是古代寒食节的遗产。

“润饼菜”的专有名词应该是春饼。清明节吃湿润的糕点不仅是泉州独有的,也是厦门人喜欢吃的。相传,明代云贵湖广总督蔡是这种吃法的先驱。当时属泉州府管辖,所以这种吃法流传开来,成为闽南名产。但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大相径庭。

泉州的“润饼菜”是用面粉烤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抹饼”。吃的时候把皮摊开,然后卷上胡萝卜丝、肉丝、炒蛤蜊、大头菜等混锅菜。它制作简单,味道香甜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就复杂多了,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五花八门,摆满一桌子。有一些主菜:豌豆,豆芽,豆干,鱼丸,虾,肉丁,炒牡蛎和萝卜菜。还有一些食材:脆皮海苔,煎蛋丝,花生调料,萝卜,蒜丝。吃的时候一定要有两张“蛋糕皮”,保证不被丰富的内容弄破。这种酥、甜、醇、美的食物,普通人就够了。

不过晋江的“润饼菜”还不是最复杂的;论复杂,厦门应该是最重要的。晋江用的主料都是厦门的。另外加入笋、鱼、炸扁鱼、炸韭菜,再蘸芥末、辣酱、甜酱。这才是正宗的厦门“煎饼”。

甲鱼和戒指蛋糕

《荆楚岁时年谱》记载:‘上冬节一百五十日,狂风连雨,谓之寒食。禁火三天,做薏米粥。《中野纪》也说:“寒食三日,奶酪发酵”。发酵奶酪是一种由麦芽糖制成的杏仁麦片粥。直到隋唐时期,仍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此外,的《齐书·姚敏》还记载了寒食节的另一种食品——年糕。年糕是一种冷器皿,用水和蜂蜜混合制成面条。炸至金棕色,即可食用,口感极其酥脆美观,与现在的点心颇为相似。

枣子燕

宋代的清明节,除了市面上卖的稠糊、麦糕、芝士、奶糕等现成食品外,人们还做了一种燕子形状的面食,叫做‘枣上飞燕’,据说是用来祭拜介子的。到了明朝,人们还是会留下一部分枣子吞下去,到了长夏,再炒给家里的孩子吃。据说吃了它们之后,可以避免夏天食用。

绿色大米

陈(约1225 & 1264)在《广记》卷十五中记载了另一个寒食节“青米”岁时和《零陵总记》:“刺桐叶,细冬青,尤生近水者。人住寒食,其叶染米,蓝而亮,食紫阳。它叫托雷羊米,道教称之为青米和石饥米。“吃冷食、染绿米的习俗,在南方似乎更流行。郎英(1487年至1566年杭州人)在七次修订草案的第43卷中提到了寒食节期间吃的“绿白饺子”。这种绿汤圆是在糯米中加入无芒雀麦汁制成的,馅料多为枣泥或豆沙。蒸之前,在上面放上新的芦苇叶。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有芦苇叶的清香。它是清明节非常受欢迎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