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优秀作文(7篇)
我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每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一样。你的家乡有哪些有趣的习俗?以下是我精心推荐的一篇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我的童年是在丽水的农村度过的,那里每年中秋节都会放河灯。妈妈不让九岁以下的孩子看河灯,怕出事。再加上每次姐姐们看完河灯回来,总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所以我也觉得河灯是个很神圣很美好的东西。
在我九岁的中秋节,我第一次被允许去看河灯。一个星期前,我开始兴奋起来,每天拉着人聊河灯。
终于在7月15日,天黑之前,我蹲在河边等待。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时间过得有多慢:云来了又去,鸟儿已经来来回回飞了几百次,但天还没黑。过了很长时间,我姐姐才姗姗来迟。我催她:“放手?放手吧!”但我姐只是摇摇头说:“还没有。”我很着急,但没有说话,只是盯着妹妹。她似乎受不了我热切的目光和河灯的诱惑,于是打开河灯的篮子,拿出一些河灯。她做的河灯总是很精致:彩纸折成莲花的形状,每个花瓣都是不同的颜色,蜡烛用胶水固定在莲花的中央。我不禁想起母亲说的“莲花灯是用来悼念死去的亲人的”,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感。姐姐点燃蜡烛,俯下身轻轻将河灯放入水中,莲花状的河灯缓缓飘散,直至消失在一片光亮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点河灯,河灯也越来越多。几十个河灯汇成一条彩色的小溪,在远处流走了。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在蒙蒙细雨中分开了,夜晚泼墨的湖水又被染成了霓虹,带着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思念飘到了彼岸。烛光是漫长的,温暖的,神圣的。
当我们到家时,我们必须吃鸭子和喝茶。现在想来,那真是美好快乐的一天。
听到这首歌谣“不要贪,过了腊八,就是年了……”就知道家乡的春节要到了。
在腊八节,人们要喝几口热腾腾的腊八粥。春节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在腊月末,人们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买年货和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每个家庭都应该向灶神献祭,以保护一个安全和丰衣足食的家庭。腊月二十四,是约定俗成的“除尘日”,全家人一起打扫卫生,辞旧迎新。除夕夜,人们贴春联,放鞭炮。从早上开始,就有人听到了。
春节的高潮已经到来。大人和小孩都穿上新衣服。一大早,我就给爷爷奶奶祝贺:“新年快乐!”中午先祭祖,家常饭。之后,你可以享用午餐。午饭后,我和家人去亲戚家拜年。不管你遇见谁,你都应该说“新年快乐”。家家都准备了瓜子、葡萄干等。招待客人。然后愉快的聊天。下午的参观结束了。家里给了我压岁钱,我也不想提有多开心。夜幕降临,隔壁的孩子在玩烟花,美丽的弧线在空中划过。远处,一连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璀璨夺目,格外美丽。就这样,春节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每年的春节,那是多么美好和幸福。
我家乡的春节真是一个美丽的节日。这是一年中,人们最喜爱和向往的节日。每一天都充满了兴奋,也是一次快乐的团聚。春节,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3“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送灯笼是文昌特有的风俗活动。
文昌人之所以喜欢发灯笼,是因为“登”和“鼎”在文昌方言中谐音。送灯笼是向他人送去“人丁兴旺,万事如意”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子孙后代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此外,所用的灯具外观五彩缤纷,灯上还印有“福”、“寿”、“Xi”等吉祥文字,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一般来说,送灯笼会在公休日或正月十五举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决定了就不会改变。主持送灯活动的家庭称为“灯台”,“灯台”按照村里安排的顺序轮流。一般“灯座”一家有几个男人,就做几个大灯,挂在大门外。
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会提前把自己做好的文昌鸡放在神坛上,摆放有序,以祈求祖先保佑后代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一切准备就绪后,送灯笼的队伍会排成一条长龙,沿着村子敲锣打鼓一路行进到主人家。
一到灯主家,又迎来了另一个“亮点”。剧团的演员们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以杯、盘、筷、勺为道具,熟练地运用杯、盘、筷、勺进行富有特色的舞蹈。再加上碰杯、碰盘、碰勺的节奏,配合着民谣,三人翩翩起舞,不禁让观众拍手称快,沉迷其中。
剧团演员跳完杯舞后,另一个“亮点”来了。剧团里的演员念着对主人家的祝福,跟着节奏唱着或念着对主人家的祝贺。五彩缤纷的服装,诙谐的表演,器乐的现场伴奏,恰到好处的配合,都能引来围观者的欢呼。看着演员们娴熟精彩的动作,再看着演员们脸上千奇百怪的妆容,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面带微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祝愿。
送灯笼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文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喜欢送灯笼,我爱家乡每一个独特的习俗。
家乡风俗优秀作文精选4“过年,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每个孩子都喜欢兴奋地庆祝新年。每个家庭在庆祝新年时都有许多习俗。我们家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你想知道吗?让我告诉你一些事情。
贴春联
我奶奶家以前在乡下,贴春联不像在城里只贴在一个门上。那是一个大项目。除夕中午前,家里所有的男人都要起床,把所有的大门、大门、仓门,甚至鸡舍、牛棚都挂上。贴好春联后,大院门口要放一根桃枝,表示全家都在,外人不能来参观。
守岁
除夕夜我是最开心的。晚饭后,我和弟弟放鞭炮,去村里看秧歌,然后全家一起看电视,等着迎接新年。终于,听到钟声响起,鞭炮齐鸣,我赶紧去给长辈收红包。当然,除夕的饺子也是我期待的,因为我们的饺子里有钱。为了吃饺子里的硬币,我总是要吃得鼓鼓的,生怕拿不到钱。
支付新年电话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还在睡觉,人们陆续回家拜年。我只好起床穿上新衣服,赶紧跟大人们去别人家拜年。我应该有礼貌,不要乱跳。在城市,人们已经打电话和发信息拜年,但在农村,仍然保留着在家拜年的习俗。
图吉利
我从小到大都过了很多年,知道一些关于新年的吉祥话。比如吃饺子,如果饺子破了,他不能说“破”而要说“赚”;比如除夕夜吃桃子和杏子罐头,意味着躲过灾难,永远幸福。还有很多人的新年习俗,比如除夕夜通宵不关灯,大年初一不扫尘等等。
哦,对了,现在我奶奶家搬到了一栋崭新的楼房里,比原来的平房好多了。但是过年的习俗几乎没有改变。没有变的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幸福温暖。一想到一家人围着爷爷奶奶开心地谈笑风生,我就迫不及待要过年了。加油!
家乡风情优秀作文精选5“西施想端午节想了很久,在客栈楼前看发动机。”每当提起端午节,谁不会首先想到香喷喷的粽子?
当这个美味的粽子在嘴里时,我不禁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原来,在中国战国时期,一位非常受人爱戴的诗人兼政治家屈原在古洛河里投水自尽了。人们悲痛欲绝,纷纷赶到河边哀悼。后来,他们想到用树叶把饭团包起来,再用五颜六色的丝绸包裹,就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做粽子的过程也不简单。首先要把棕树叶子一片一片的撕开,然后一根一根的结成绳子备用,再把粽子叶提前一天洗干净,泡在水里软化。第二天,糯米洗干净,过滤掉多余的水分,然后按照家里人的口味拌上酱油和盐。然后准备粽子馅:芋头,肉,栗子,豆沙...这些做好了,拿出泡好的粽子叶,两片粽子叶为底,加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欢的馅料,表面铺一层糯米,再盖上另一片粽子叶,最后用棕榈叶做的绳子把整个粽子绕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全部做好后,放入锅中加水煮熟。水开了,棕榈叶、棕榈叶、糯米的香味混合在一起,从锅盖的缝隙里慢慢冒出来。我忍不住闻到这些香味。我总是先闻一会儿它们,然后去锅盖看一看,不停地问我奶奶:“熟了吗?”奶奶笑着对我说:“等一下”。但是没过多久我又问了我奶奶。我奶奶笑着说:“再等一会儿。”就这样一直在等待和期待,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最后,我奶奶掀开锅盖对我说:“快来,快来,新鲜的粽子出来了!”“煮熟的粽子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味道,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当我打开一个粽子,咬一口,香味溢出我的嘴,渗入我的心脏...五月初五开始纪念屈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张家港市和兴镇。但是在这个小镇上,有很多习俗。比如新娘离家时,必须痛哭一场,以示对家人的眷恋。来接新娘的新郎不能直接进新娘家,而是要在新娘家门口等很久,以示对新娘的诚意。印象最深的是过年做馒头吃馒头的场景。
在我的家乡,每年过年都会做馒头。包子做得越多,来年的运气和财富就越大。一般会在过年前一天做馒头,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张圆桌旁。他们会做馒头,会做馒头馅的会做馒头馅。分工明确有序。只见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一手抓着一个面团,在手掌里来回揉搓,然后双手合十压成扁圆形,放入馅料,四周的边缘扭曲,做成一个馒头。那些不熟练的人要抓一坨痘痘还需要一段时间。蒸完馒头,把馒头一个个放进蒸笼。蒸一个多小时后,馒头就可以出炉了。馒头冒着热气,好饱满,像个大肚子的将军。这时候我们就会冲上去抢馒头吃,不管馒头热不热,抢完就不停往嘴里塞。哎,新出炉的馒头又软又香,别提多好吃了!有的孩子个子太矮,还没来得及挤进去抢就被别人抢了,只能伤心地哭。每当这个时候,大人就会捧着一个大包逗他:“你不哭,我就把这个大包给你。”孩子立刻不哭了,从大人手里抢过馒头吃了起来。这时,周围的人看到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可见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多么有趣啊!
按照我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从正月初十开始。俗话说:拉起巴拉,冻结你的下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差。腊八前一天,奶奶提前把大白豆泡在盆里;用热水把白莲籽养起来,然后去掉绿核。第二天,豆子变得又圆又大。煮粥的时候把白豆放进去煮20分钟。然后加入一些大米、糯米、大麦、糯米、大枣、米豆、栗子。这不是粥,好像是显示一年的收成。
之后,街上有小贩在卖东西,各种蔬菜,各种玩具,不同颜色的衣服和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鞭炮和烟花。让人眼花缭乱。在男生眼里,没有什么比鞭炮和烟花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
正月二十三的小年,似乎是春节的前奏。这一天,全家人会打扫房子。小年也是人们祭灶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灶神会向玉帝报告这一家的善恶,让玉帝对其进行奖惩。祭灶时要用火将关东糖融化,放在灶神的嘴上,让他说不出玉皇大帝的坏话。
过了二十三,大家都会比较忙,转眼间新年就到了。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大扫除。还要准备足够的肉、鸡、鱼、蔬菜、年糕,至少够吃一个星期。街上也挂着红灯笼。按照奶奶的话,该剪的东西都要在除夕夜剪完,这样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就省刀了。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是迷信的意思,但也说明我们真的是热爱和平的人,一岁连菜刀都不想动。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不得不熬夜,除了年龄较小的孩子。传说在太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布在山林中,人们称之为“年”。它的外表狰狞,本性凶残,专吃鸟兽和昆虫。它每天都在变口味,从磕头虫到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们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尝新鲜的食物,出没的时间是天黑以后,黎明时公鸡一叫,就回到山里。
在计算出“岁月号”的日期后,人们把这个可怕的夜晚作为一个关口,称之为“岁月号”。并想出了一整套过年的方法: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火,把炉子打扫干净,然后把所有的鸡圈、牛棚都捆好,把房子的前后门封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不祥之意,所以很丰盛。除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以示和睦和团聚,还需要在吃饭前向祖先献祭。渐渐养成了除夕不睡觉的习惯。在除夕夜,人们通常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结束后,新年钟声响起,新年随之而来。这时,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全镇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中。
正月初一和除夕的景象大不相同。早上,整个小镇格外安静。中午时分,人们开始陆续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拜完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向家中长辈拜年后,出门见面也要笑脸迎人,互道一些“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邻居,亲戚和朋友也互相拜访或邀请他们喝酒娱乐。
据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扫把,否则会扫掉运气,毁了钱财,还会招来“扫把星”,带来霉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往里扫。这一天不能往垃圾上泼水,怕破财。奶奶总是在除夕打扫房子。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她不留下扫帚,也不倒垃圾。她准备了一个大桶来装废水,那天她不会把废水溅到外面。
正月初五,奶奶和月经要“送贫”,她们说“送贫”是中国古代很有特色的民俗。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纸做女人,叫做“扫地女”、“五贫女”、“五贫娘”。他们背着纸袋,把袋子里面的脏土扫干净,送到门口烧掉。这种习俗也叫“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在陕西省韩城市,人们在第五天要避免外出,并且要把新鲜的肉放在锅里烤,炒豆子使它们裂开并发出声音。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破穷得富。另外,在旧时的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很饱,俗称“填穷坑”。送穷人的民间流行习俗。它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辞旧迎新,告别旧的贫穷和艰辛,迎接更好的生活的传统心理。
元宵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春运热浪再次掀起高潮。春节虽然很热闹,但是月光不够亮。元宵节的晚上,月亮就像嵌在黑色天空中的月亮盘。简单的地球在月光下明亮而美丽。团圆饭后,大家一起出去赏灯。街道上的灯是红色和黄色的。形状也不一样。
转瞬间,我到了残灯寺。春节也在这一天结束。大人们又去上班了,孩子们也去上学了。虽然家乡的春节没有那么红火和华丽。但却让久违的家人重聚,让老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让孩子们的心里绽放着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