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端午节粽子”第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端午节粽子”第一节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3“段、布朗”等新词。
2、会写“中午、节日”等七个字。
3、认识偏旁部首:“李”字旁的“李”,字旁的“米”。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读长句。
(3)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读写,理解关键词,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长句。
第四,教学方法:
教学、演示、练习、阅读指导、游戏、问答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词卡、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介绍对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五月初五是谁吗?(端午节),在那一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课文。
第二,展示课件或图片,展示本节课的插图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题目“端午节粽子”。请把题目看两遍。
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和中秋节,据说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死于古洛河的日子。两千多年来,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医生、爱国诗人屈原得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痛不已。他毅然写下了最后一首诗《怀沙》,投汨罗江自尽。沿河的人们纷纷牵着船竞相打捞,沿着水面招魂,往河里扔粽子,防止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读课文,感受一下。
第三,学习新单词
(1)第一次阅读课文
1,自己看。请同学们小声读,注意读自己的哟,不要全读。
2.阅读时圈出本课的生词。
(二)学习新单词
1,哪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这节课的生词。
杜安·zònɡ·吉耶·zǒnɡ·mǐ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jón·wǔ
众所周知,豆肉带在掌节总米中有所分,下午也是如此。
2.生词分析:生词逐个分析:看生词有多少拼音段,有哪些偏旁部首,有哪些结构,如何构词。是多音节、反义词等。例如
学会挂生词:音节:三音节节,部首:手握,结构:左右结构。请组词,至少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说。
3.逐一学习本课的新单词。
多音字
分钟:多音字
关税
分钟
十分钟
Chánɡ太长了
长的
张:ɡ长大了
剥皮
果皮
b未剥离
Jiān中
在/分开/在/房间之间的空间
间接的
反义词
真假分-在一起-纪念-忘记
同义词
纪念-怀念活泼-开心-开放。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
“李”字旁的李,
“咪”字旁的“咪”
(3)我书中的单词组合
请圈出本课的生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词组,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没有现成的单词组,可以写一个,以防以后忘记单词组,可以随时查。
第四,大声朗读新单词
(一)用拼音读生词
1,学生一起读:说出音节、部首、结构和每个字组中的三个字。
2.学生主导阅读。(一次一课)
(二)摆脱拼音读生词(我能读)
一次看完——男生看完——女生看完——枝子看完——自己看三遍——坐火车看完。
5.考验你。
汉字魔术
添加一个总和
M-(来了)
做出改变
下午好-(奶牛)
写部首
粽子-() End-()
合计-()皮带-()
添加部首
十-()刀-()
带-()
反义词
假-(真)组合-(分)
纪念-(忘记)来-(去)
第六,升华学习
游戏:摘水果游戏
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新单词卡挂在一棵树上。种完之后,请睁开眼睛,挑一个学生认识的。
七。摘要
1.我们今天一起学了什么?
2.学生们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了这节课的新单词。
4.我第一次读课文
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朗读并分析课文。
2.课后请给你的父母读这节课的生词。
一年级语文“端午节粽子”教学设计第二章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品味语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阅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情感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入手,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素养,在阅读中融入现实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端午节,粽子,总,糯米,中,十分钟,鲜肉,带回去,知道,说,纪念”
“新词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用情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阅读入手,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融入现实生活。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
2.预习新单词,制作单词卡片。(学生)
班级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一,情境导入,揭示话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提问:告诉我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做什么?
默认1:我们家会煮好吃又甜的粽子。
预设二:我们家会早起去山上采艾叶,挂香囊。
前提三:也有一些地方举办龙舟赛…
(3)老师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告诉大家,你们吃过哪些口味的粽子?
默认:水果饺子,豆沙饺子,红枣饺子,肉饺子...
2.走进情境,揭示话题。
学生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所以我想他们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端午节粽子,品尝课文中的粽子。
设计意图:端午粽子对小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中,谈一谈自己对端午节粽子的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第一遍读课文,认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老师提出阅读要求:读音正确,读句流利流畅。
(2)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发音。
2.学生可以阅读新单词。
(1)用你喜欢的方式圈出本课的生词。
(2)借助拼音,反复拼写圈画生词;认识新部首“李”和“米”。
(3)同桌互查。当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发音时,告诉我他是怎么记住这些生词的。
3.老师指导学生读新单词。
(1)游戏链接:我是阅字王。
(2)多媒体课件展示生词:端午,粽子,永远,糯米,中间,十分钟,鲜肉,带回去,认识,说,纪念。
(3)分组试着读生词,读对的一组拿到单词卡,读完,单词卡最多的一组获胜。
(4)一起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生词的发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上学玩,中学玩。通过第一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巧妙设计游戏环节,将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
第三,再读课文,练习写作。
1.老师用音乐读课文。
2.点名让学生逐段报告和朗读,并流畅地朗读句子。
3.老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1)课件显示阅读要求。
假设文本* * *由几个自然段落组成。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
(3)教师示范阅读,引导学生在长句中画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写新单词--叶。
(1)课件展示:箬叶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根据颜色和形状描述箬叶的外观。
(3)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一起写生词,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写新单词-真理。
(1)观察生词的结构,总结写作规律,学会写作。
(2)巧记生词:笔画横笔画最多,中间三横为封笔。
6.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段。
(1)老师问:奶奶有很多种饺子。下面结合课文来说说奶奶都有哪些种类的饺子。
(2)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默认:奶奶做的饺子有:红枣饺子、红豆饺子、鲜肉饺子。
7.老师指导学生写新单词——豆子。
(1)图形演示法理解词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咬要平。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多种方法阅读文本:自由阅读、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合作阅读等。把识字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理解课文中汉字的含义。
第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复习: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识什么新生儿?
2.合作交流,把自己最好的生词展示给同桌。
3.家庭作业:带着感情读课文。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节课
首先,回顾简介并再现情景
1.介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节粽子”这几个词。这节课,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找动物。分组阅读单词,看哪一组读得正确。
(1)多媒体展示小动物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出喜欢的小动物,每只动物后面都藏着本课的一句话。小组中的学生朗读单词,获胜的小组获得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用游戏来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巩固和加深学生在复习中对新汉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局面,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句子,引导阅读。
(1)阅读正文第二段。
(2)教师提问:结合第二段谈一谈。奶奶包的粽子是什么?
(3)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4)指导学生从外到内描述粽子的特征。
默认:粽子用青箬叶包裹,里面是白糯米,中间是一颗红枣。
(5)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展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 _ _ _ _ _ _ _ _箬叶包裹,里面是_ _ _ _ _ _ _ _ _糯米,中间是_ _ _ _ _ _ _ _ _大枣。
默认:绿色、白色和红色。
老师问:为什么用“绿”“白”“红”而不用“绿”“白”“红”?
③课件展示两句话。大声朗读有什么区别?
粽子是用绿色的竹叶包裹,用白色的糯米包裹,中间还有一颗红枣。
粽子是用青箬叶包裹,用白糯米包裹,中间夹一颗红枣。
④指导朗读:这种AAB式的叠字更能体现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互交替,色香俱佳。朗读的时候,好像让人尝到了甜头。
⑤学生报告并朗读第二段。
2.读课文的第四段。
展示课件: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为什么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点名学生报道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引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展示新单词。
(1)老师今天带了一些好吃又甜的粽子。学生们想吃吗?
(2)课件展示:粽子图片,上面写着生词。
(3)引导:你了解他们吗?让我们学习写这些新单词。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可口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单词——中午。
(1)观察生词的出现,注意书写时挂针不直立。
(2)学生用红色书写,在笔记本上写两个。
(3)同桌秀,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新单词的学习。
(1)观察生词的结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学生练习写字。
(2)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
默认: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把“节日”这个词训练成扩展词。
4.指导学生写新单词。
(1)学习指导: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团子,一起认识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可以根据汉字“米”的形状演变来理解其含义。
5.教师指导新单词的学习。
(1)反义词理解对仗的意思:“和”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八字要延伸,下是“刀”而不是“力”。
(3)师生点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鼓励进步。
第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谈论他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老师总结:我们每年端午节都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节粽子,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节粽子,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着美味香甜的粽子时,别忘了记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节教学是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复习。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学生可以对端午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