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结婚有哪些习俗?
详细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法,实行婚姻自治,终止了职柬互换的方式。由人介绍的婚姻并不少见。自由恋爱已成趋势,新的婚姻只有订婚和结婚两种形式。
订婚吉日,男方设宴招待女方家人,按照订婚约定,或者男方给女方衣服和现金。还有的以男女互换手帕为名,给女性送现金或礼物。
已婚男人的婚姻是他们一生中的大喜事。邻居、亲戚、朋友一直都有婚礼前互相祝贺、给钱或挂结婚户口的习惯。一般利益相关者聚集分子,称之为“挂公账”。亲戚朋友送钱,这叫“道喜”。对送礼的人来说,定下酒席的时间,叫“喝喜酒”。感谢那些用香烟和糖果互相祝贺的人。给女人送钱或礼物叫“加盒子”。这种风俗越来越流行了。从80年代开始,有的新娘是单位打招呼,有的是旅游结婚。有些单位为年轻人举办集体婚礼。这种新的婚姻形式节俭而隆重,很受群众欢迎。
育龄妇女生孩子,俗称“坐月子”或“占房”。孩子出生后,丈夫去岳家报喜,通知他吃面的时间。新娘家要求送信人带回一些鸡蛋。产后三天,母亲(或小姑)带着鸡蛋、红塘、挂面、小米来探望。宝宝出生后1个月内,他的爷爷或父母要给宝宝起一个小名,或者一些爷爷或其他人给它起一个名字。
送粥送米。产后1个月内,亲戚朋友,村里送鸡蛋,挂面,小米,大米,面条,红池塘等。,称为“送粥饭”或“望月”。主家回赠米和面粉或者回赠煮熟的红皮鸡蛋。现在除了送鸡蛋和红池塘,还送婴儿服,婴儿毯等东西。
吃面条。产后六天、九天或12天,娘家的亲戚们聚在一起,摆上“面盒”和“菜盒”,各自提着1个装满鸡蛋、米饭和面条的篮子,到娘家“吃面条”。除了餐桌,鸡蛋和挂面也是晚宴中必不可少的。
满月。满月那天,产妇早餐要吃油饼,称为“壮腰”,躺在床上出汗。满月后,娘家人带着母子俩过“满月”生活。母亲回婆家,娘家要给孩子衣服或布料,这叫“还毛衫”。
一百天。婴儿出生的第100天,旧社会没有庆祝仪式。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拍照留念。
一岁。俗称“命”。生日那天,书、笔、算盘、馒头、天平等。都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抓,叫“抓命”。以孩子先抓到的东西来判断你一生的行动。现在很多人还是沿袭着“把握人生”的习俗,但大多只是游戏。
生日领地有句话叫“六十六,吃一块肉”。老人到了66岁生日,儿女要为他庆生,这叫“领命”。老年人有一个生命,一般是从60岁开始,或者早几年。70岁以后,除了孩子,一些亲戚、朋友、邻居、晚辈或同辈也带了礼物来庆祝生日,主家设宴。嫁女儿给父母过生日,以猪肉为主,其余不拘。80年代后,过生日的孩子逐渐增多。
搬进新房后,亲戚朋友带着礼物或钱来庆祝,主人家举行宴会,俗称“暖宅”
丧葬旧事,境内有丧葬习俗,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礼仪多样。
临终老人有生命危险时,子女要先洗脚,洗手洗脸,赶紧穿上寿衣,以免死后“穿不上”。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把它移到明亮的房间,放在一张毛毯或垫子上,以避免将灵魂隔离在屋子里。死后用火纸蒙脸,用白纸盖身,再烧“倒纸”,以示“去阴”。这时,家人泪流满面,为死者盛装,将尸体搬进棺材。如果死者是女性,就要等家属“尸检”后再盖棺。死后,儿子为了帮忙安排丧事,给长辈和奶奶家门口磕头,叫他“跪在门口”。长辈们商定了丧事,请“宰相”负责丧事。一切都由“内外柜”处理。
丞相请示后,立即商定了应当悼念的亲友,并写了“丧帖”。派人来提交丧贴。葬礼日期不能更改,亲属必须如期参加葬礼。死者的女儿家应该是第一个告知的,女方应该哭着去父母家“讨服务”。
在旧社会,老人死了,儿女们就绑个“摇钱树”、“聚宝盆”、“金童玉女”等等。有钱人还绑纸“轿子”、“车马”、“阴宅”。去参加葬礼的时候,在坟前焚烧,以祈求故人在阴间不遭受困苦和贫穷。20世纪50年代后,这一习俗逐渐被废除。
在过去,当老人去世后,他的孩子们去了戴孝。男子穿白布袍,称为“孝服”。戴上“孝帽”,用麻绳拖地,说“拉孝绳”我拖着沾满白布的鞋子,手里拿着一根用白纸包着的柳条,叫“丧棍”。孝子弯下腰,低垂着头,以示悲痛。女儿和儿媳们穿着白色的“丧服”,戴着白布头巾。未婚女子戴白布“塔头”。孙子戴着一顶有两个角的白帽子。父母双亡,子女丧3年,侄孙丧1年。你不能穿红色和绿色的丧服。妻子死了,但丈夫不是戴孝。丈夫去世,妻子服孝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孝的习俗逐渐废弃,他戴着黑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丧礼又称“丧”、“丧”,一般发生在死后第三天。出殡前,孝子带着鸡去祖林“点穴”,烧纸磕头,然后破土挖坑。有钱人请风水先生提前选好一个用途,用砖头石头建一个山洞。出殡前,孝子左右在灵柩两侧举行守灵,左邻右舍、亲属悼念时,伴有放声大哭。亲朋好友拜年,或送绿纱、花圈。村民交“人情”钱。女儿家等近亲会举行鸡、鱼、肉“三祭”。
亲戚朋友到了,会先送“盘缠”,再拜“路祭”。抬棺时,孝子抛出“老盆”,手持丧杖,抬棺在前面引棺灵,后宫随棺。到墓地、儿女媳妇等“坟墓”下葬时。亲戚朋友脱下丧服,完成仪式。葬礼后第三天,孩子们带着供品和酒到墓地烧纸祭奠,称为“伏三”。之后,亲戚们带着供品到坟前祭拜“三月七”、“五月七”、“百日”、“祭日”。“五七”时期,孝子对认识的人都磕头,下到孙子辈,称为“老人死三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仪式简化,迷信习俗逐渐废除。20世纪70年代初,该县实行火葬。火化后,死者被带回骨灰盒,举行追悼会。然后把骨灰盒深埋或者送到骨灰盒馆存放。
宴会礼仪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使用圆桌,一桌一座,一次多座,北室为首席。
方桌,方桌,平行于桌缝,面向上菜方向,左边是上座,右边是陪座;垂直于桌缝的两边是偏座,左边也是尊座;背对着菜的一面,坐着很多主人或客人,负责递菜倒酒。圆桌也有主、坐、陪之分。
每道菜上桌时,先放在桌子中央,陪同的客人举起筷子要求主客动筷夹菜,大家跟着吃。每次先吃同一道菜,即使味道不对,也要举筷娱乐。你可以吃你吃过的任何东西。
喝酒也是以主客为单位,大家一起举杯,一起放杯。酒席快结束时,客人不能早早放好碗筷,陪客人离开。
50年代以后,这种习惯还在延续,但没有以前那么死板了。
其他礼仪礼品。亲朋好友,村庄,邻里等等。有送礼物的习惯,以防喜事,或者逢年过节。
串门亲戚。俗称探亲。一年走两次。春节后一次,1月至2月初;另一次是在小麦收获和夏播之后。
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