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车与步兵的战术?
应该说,不光苏联和英国,各国都经常采用坦克搭载步兵的进攻的战术.
但别的国家用的都是普通的坦克,而英国人用的确实是一种专门为支援步兵作战而设计的坦克,叫做步兵坦克(Infantry tank).
其特点是慢速、重装甲,但火力较弱,主炮够打敌碉堡就行了,无法与敌坦克对抗.
其实搞步兵坦克就是英国和法国两家,英国包括马蒂尔德、瓦伦丁和丘吉尔步兵坦克,而法国主要是雷诺R35.另外,苏联的T-26也类似于步兵坦克.
战术上,步兵坦克负责携带步兵抵达战场,步兵下车后伴随坦克后进行冲击,保护慢速的坦克不被敌步兵击毁.一旦突破敌防御阵地,则由后面第二梯队的装甲更轻而速度更快的巡洋坦克和轻型坦克长驱直入进行大纵深包抄.
步兵坦克的设计思想无疑是基于坦克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一战思想,这暴露出英法两国的落后战术,而德国、苏联和美国都各自提出了装甲突击的先进战术,并为此研发了一系列专门用于坦克战的先进坦克。
英国人在二战爆发后迅速发现他们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因此大力加强步兵坦克的火力,比如把丘吉尔步兵坦克的主炮从最初的16毫米改装到95毫米炮后就可以与德坦克对抗,最后一直搞到152毫米,但其最大时速只有24公里。但当英国人成功地把步兵坦克的火力、速度和装甲都提高到现代水平时,这种百人队长式坦克就不再是步兵坦克,而是通用坦克了。设计思想落伍的步兵坦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步炮协同
步炮协同自火炮出现以来就产生了,是目前留存的产生最早的协同动作。随着火炮性能的提高,步炮协同更加复杂,更讲求时间和纪律。
步炮协同的主要方法: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火力突击),为步兵发起进攻(抗击敌人冲击)创造条件;在战斗过程中炮兵火力直接支援步兵战斗;压制敌纵深内目标。
步炮协同原则:以步兵行动为主,使炮兵火力与步兵行动协调一致。
以进攻战斗为例:组织战斗时,要确定“C”(各国字母不尽相同)的时间(步兵占领敌第一线阵地的时间)。在步兵发起冲击之前,进行炮火准备。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一般为20至40分钟,炮火准备结束的时间通常为“C”-2’。合成军队在此期间,要组织工兵开辟通路,步兵要运动到距敌200--400米处,占领冲击出发地线。当炮火转移时,步兵向敌阵地发起冲击。炮火准备结束后,转入炮火支援阶段,炮兵根据步兵对火力的需求,及时以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战斗。当第一梯队团完成任务,师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时,炮兵转入纵深战斗的炮火护送阶段。
步炮协同中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安全界。安全界是为了防止己方炮火误伤,己方步兵必须离开目标边缘的最小距离。如果步兵不注意安全界,误入安全界之内,就有可能被自己的炮火误伤。这样的惨剧在实际战斗中时有发生。
2、步坦协同
步坦协同动作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主要方法有:
——坦克引导步兵冲击,即坦克在步兵战斗队形前,引导步兵实施冲击。
——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冲击,即坦克在步兵战斗队形之后或侧后,采取跟进或逐段跃进的方法,以坦克火力支援步兵冲击。
——坦克与步兵一线冲击,即坦克在步兵战斗队形中,步、坦一起向敌人冲击。
——坦克搭载步兵机动,即步兵利用坦克的机动能力实施快速机动。
步坦协同的主要原则是:密切协同、互相支援、发挥优势、先机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