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秩序》:十年前的手机市场,和今天的汽车圈?
“十年前,传统手机市场被智能手机颠覆。如今的汽车市场颇有点当年的味道。不知道再过十年,以前的场景会不会重现?”
最近智能科技品牌的一些言论在汽车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比如“没有手机软件的汽车厂商会逐渐落后”等。事实上,自从智能化成为汽车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后,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品牌渗透到汽车行业。
这给汽车这个传统的机械产品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从功能的控制和交互,到一些全新的功能和生态的拓展,也诞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将汽车作为很多科技配置的新载体,或者是一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
抛开产品不谈,其实今天的汽车行业已经颇有几分钟前手机行业的特点,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产品的布局和宣传,再加上一些厂商的宣传模式,肯定是非常相似的,虽然不能说完全一样。
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绝对是今年上半年汽车圈的重头戏。会不会迎来一波“智能”的集中赋能?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会走手机的发展路线吗?比如硬件不差,后续在软件上的分化会颠覆市场格局?刷掉一批传统品牌?
相似与不同
到现在,一辆能上路跑的车,除了部分品牌掌握的核心技术外,基本都是通过供应商体系拼凑出来的。
此前,由于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核心硬件不好处理,甚至很多时候难以复制,汽车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格局,就像十几年前的手机市场一样,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总是绕不过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传统通信巨头。
随着时间的进步,一些品牌经过多年的研发,终于在内燃机领域掌握了自己的技术,然后开始逐渐进入市场,不过这个时间基本都是十几年,但是新能源技术出现之后,这种情况被改变了。
三大部分不再是造车的门槛。动力电池、电机、悬挂、底盘、驾驶舱、软件系统基本都是现成产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不容易,但至少比以前容易,这也是新车品牌突然增多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和现在的手机市场很像。除了那些掌握芯片技术的厂商,其他很多品牌都采购不同的零配件进行组合。随着供应商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会越来越小,这个问题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正在显现。
因此,在品牌营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以前汽车产品重在自己的宣传,或者自己玩自己的游戏,把自己的优势展示出来就好了。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厂商们面面相觑,甚至出现了对竞品的回应。
也许车身尺寸只是几厘米,加速也就几十分之一秒,但就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在宣传层面上形成自己的“碾压”态势,秉承“不管我好不好,反正你也别想!”要深入挖掘产品的优势。
如果说当时手机市场苹果的出现刷新了整个行业的认知,改变了后续产品的发展方向,那么现在这些新品牌是苹果吗?或许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只是为降低造车门槛寻找一个新的出口,然后奔向过去。
利弊
当传统汽车市场开始形成这种转变,会带来什么好处?缺点是什么?
很明显,新的体验已经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交互,便利性提升,可以获得更多新颖的功能。
这就增加了汽车的产品属性。以前可能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和长途旅行的工具,现在可能辐射到日常的汽车生活中。但是科技产品有一个摩尔定律。简单来说,处理器的性能大概是两年一次。同时价格也降到了之前的一半。
这时候,问题来了。智能科技产品是更新频率更快的日常消耗品,而汽车是长期持有的耐用品,所以这是很矛盾的。但是这两年不断有消费者投诉老设备不支持更新。要知道,这是购买产品时的一大卖点。
所以这是很矛盾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汽车的发展需要什么?
这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和手机有两个相似之处,都是依靠电池提供能量,然后用智能操作和功能解决日常需求。但是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消费者关注的核心点就不一样了。
十年前手机待机时间长还是一个产品优势,但是现在还没有产品能实现这个功能,基本满足一天的待机就不错了,因为一个月的续航远没有现在手机能提供的功能实用。
但对于汽车来说,用上述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汽车的核心诉求是拓宽出行半径,也就是车辆的续航能力,而那些基于智能的功能和配置,消费者是可以抛弃的,就像有些消费者会说“你怎么这么花里胡哨的?”
所以不能说明确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方向后,产品的所有重点都会转移到这里。如果只看这两个方面,智能显然不是刚需,只是锦上添花。汽车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商品。100多年的发展,明确了这个产品的核心属性。如果做成轮子上的智能手机,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有哪些教训可以总结?
抛开利弊不谈,其实手机市场的发展已经为今天的汽车市场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最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技术已经卡脖子了。以前华为推出5G,现在所有产品都只能用4G在市场上生存。如果芯片不受限制,出货量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其实在汽车领域也是如此。在近两年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缺芯成为汽车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延迟交付到工厂停产减产。
现在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品不同于过去的机械化,更依赖于芯片,对各种功能分区有不同的芯片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功能需要改进以满足芯片的计算能力,这就决定了很多功能需要跟随芯片供应商的节奏。
如果你拥有一套完整的供应体系,就会引领市场,甚至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单干也要变成团战。
新能源实际上为被传统品牌包围的自主品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如果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总是和那些品牌纠缠不清,很难在市场上形成优势。毕竟这个机械行业还是很依赖技术积累和历史传承的。
但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已经基本超越了市场上的那些传统车企。这个时候要不要一起努力提升核心技术?而不是纠结于和竞品的一些细微差别,或者萌发“你不好,那就没人好”的想法。
品牌、技术、营销?
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上,什么才是真正能提升品牌的?是品牌吗?是营销吗?这两个确实在之前的车市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品牌光环褪去,营销玩的很烂。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什么呢?技术肯定会放在前面的位置。
技术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当年的手机市场。技术可以是改变产品形态的极其纤薄的身体,也可以是可以改变形态的巧妙创意,包括苹果颠覆市场后的产品核心技术,如芯片、系统优化等。
同理,对于汽车来说,现在的市场已经高度同质化,单靠设计和配置很难形成差异化。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品牌脱颖而出?重新登上销量榜,其实靠的是核心技术。未来消费者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产品退出。
所以,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智能,真正差异化的应该是消费者刚需入手的核心技术。
那么从今年上海车展的预告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品牌已经开始在这方面下手了。仅在车展前一周,比亚迪发布了云起智能车控系统,长城发布了6x6超级越野平台,捷途发布会也是以科技赋能为主题。
这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其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这些毕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能够给消费者的汽车生活带来更好的改变,而不是通过一些故事和概念来为消费者画饼。
这种新趋势在未来必然会延续,以核心技术为产品迭代重点的做法将成为主题。iDailycar
本文来自《易卡诺》作者。田甜汽车诉,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以任何形式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